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廖沙,刘少奇的长孙,在俄罗斯隐姓埋名数十年,只在5岁时见过爷爷一次,就连自己的父亲在"文革"中自杀的消息,也是在父亲死后20多年后才得知的。2003年,经过多方努力,他才第一次踏上回乡之路。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笔者作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于2003年4月在参加  相似文献   

2.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长征     
父亲李斌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14岁跟随贺龙长征.我从小就听父亲讲他那些长征故事,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父亲192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他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跑到湖北公安县给地主放牛.1935年初,他跑回家乡参加了红二军团,被分到四师十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战友们都叫他李伢子.  相似文献   

4.
一著名医学家钟惠澜,1901年6月出生于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他祖籍广东梅县,与叶剑英元帅同乡。其父亲是贫困农民,因生活所迫,卖身去南洋打工。钟惠澜12岁时到香港一家客栈当童工,直到13岁才开始上学。但他学习十分勤奋,仅用3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小学全部课程。1917年,钟惠澜回梅县念书。得知父亲因贫穷无钱治病而死于中毒性痢疾后,他立志学医,要为劳苦大众服务,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5.
颜慧平  刘永路 《党史纵横》2014,(6):16-18,20
正父亲走了,走在清明节前夕,走在刚刚过了100岁的时候。2014年清明节早晨,我们在殡仪馆为他送行,挽联上写着三代子孙们对他一生的评价:"万里长征百战沙场,千秋功德百岁将军"。望着鲜红党旗覆盖下那留着18处战伤的遗体,我为父亲这位开国少将、百岁将军的一生而由衷的自豪!父亲安详地走了,我的思绪追寻着他的人生脚步,穿越枪林弹雨,跨越万水千山……长征路上九死一生父亲颜文斌1915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6岁那年,一场温疫夺去了全家11口人性命,只有他一人活了下来。1931年春天父亲参加了红军,他参军第二天就参加一场伏击战,第一次放枪子弹就飞了,差点打着前边的连长。连长是旧军官出身,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省穆棱县。父亲18岁时从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考入国立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正在大学读书的父亲积极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唯物史观》,一本是《中国向何处去》。读了这两本书以后,革命的火种就在他心中点燃了。父亲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后,几位共产党员发现他做事踏实、忠诚可靠,几次传送秘密文  相似文献   

7.
《湘潮》2021,(10)
正我的父亲1916年8月出生,原名叫刘福喜,入伍后自己把名字改为刘耀。我的爷爷刘锡乃是个以打铁为生的匠人,奶奶郑机波是个朴实厚道的家庭妇女,他们养育了一儿一女。爷爷靠给乡亲们打制一些小件农具,间或外出打点零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父亲从小就非常懂事、孝顺,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主动为父母分忧。爷爷奶奶在父亲5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镇上的学堂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0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爷爷开始学打铁。  相似文献   

8.
算命的说15岁的王唯真只能活到30岁,而他却很高兴:如果自己能活到30岁,准能看到抗战胜利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我就跟父亲说我要去参加抗日战争。当时父亲说,不是不让你去,你太小。我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他说,你14岁算什么“匹夫”,18岁才算“匹夫”。到你18岁了,我带  相似文献   

9.
张绕科是兰州军区驻宁夏某部一名普通的上尉军官。了解他的战友说,他所受的磨难太多了。不到两岁时,父母离异,他随父亲从新疆迁到甘肃省临泽县农村。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是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长大成人的。1987年,他读完了高中,参军入伍,来到了部队。不久,他考上了军校,毕业后成了一名军官。  相似文献   

10.
<正>1925年,父亲出生在江苏一个小商贩家庭里,由于孩子多,日子过得很艰辛。父亲十几岁就离开江苏,外出打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的生活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他是别人眼里的倔老头,却是我心里的好父亲。1949年,父亲随王震将军的部队从酒泉来到乌鲁木齐,在天山南北轰轰烈烈地开展大生产运动。1957年,父亲从乌鲁木齐到了农一师十场支农,也就是现在的农一师六团。一有空,父亲总会和我聊起他以前的"光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都听说过“鞭打芦花”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闵的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受偏私亲生心理的支配,做出了不少错事。某年岁尾,十岁的他和九岁的弟弟闵华随父亲坐车去赶年会卖粮,父亲想教他学赶车,他冻得浑身颤抖,拿不住鞭子。父亲认为他装冷偷懒没志气,对他猛打一鞭,只见芦花从棉衣破绽处冒飞出来。父亲见状,盛怒不已,勒马倒车,欲回家找妻算账。见此情景,他以十岁幼童少有的睿智,哭着跪地替继母求情。他的纯真至孝最终把继母感动得泪流满面,跪地认错,发誓终生善待他。故事中那聪明的孩子,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孔…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24):86-87
钢玻璃杯的故事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上有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说的是孔门弟子、位列"圣门十二杰"之首的闵子骞,出生三个月就失去了母亲,是继母把他带大。在平素生活中,继母由于偏私亲生儿子,对他常有轻虐之事。有一年冬天,父亲带着十岁的闵子骞和弟弟闵华一起坐车赶年会卖粮食,父亲想教他学赶车,可是他冻得浑身发抖,连鞭子都拿不住。父亲认为他装冷偷懒,对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6,(6)
正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父亲毅然和许多同乡的青年一起,瞒报年龄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加入到保家卫国的部队行列。那一年父亲刚满16岁。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就有了他追求的信仰——要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相似文献   

15.
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名税务统计师,每天晚上总要在油灯下算账到深夜。一天晚上,父亲又在低头算账。他在账台旁的长椅上睡着了。恍惚中,他做了一个梦:只见10个数字像10个淘气包,每个淘气包又有很多兄弟姐妹。父亲要把它们唤回来,它们却把父亲的话当作耳边风,还一个劲地扮鬼脸。  相似文献   

16.
航东 《廉政瞭望》2008,(4):32-33
今年53岁的迟祥,出生于某市郊区一个普通农家,他从小读书就特别刻苦,1982年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区教育局工作。1984年9月,因为工作关系,迟祥结识了中学老师林淑娥。林淑娥时年24岁,她不但人长得漂亮,父亲还是市里一位分管教育的领导。两人恋爱后,在林淑娥父亲的关照下,工作能力强的迟祥很快得到了提升,当上了办公室主任。  相似文献   

17.
正"书呆子气"1902年,父亲出生在湖南衡山县南湾村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名字取自《诗经》中的"桓桓于征"。25岁之前,父亲一直在青岛、上海、广州等地求学,读的是土木工程。他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希望当一名建筑师。然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父亲看到"大好革命形势就这样被他们给毁了",气愤至极。父亲加入共产党,走出心爱的课堂,奔赴地处湖北南部深山的通城,参加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38岁的贾志华是邢台市临城县赵庄乡贾庄村人。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跟着父亲搬石头修水坝、在荒山上放牛、在小吃店打零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父亲听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来村里选拔年轻人到林学院进修果树管理技术,便给贾志华报了名。这次学习,彻底改变了贾志华的人生。2000年3月28日,是贾志华一直铭记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一)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名税务统计师,每天晚上总要在油灯下算账到深夜。一天晚上,父亲又在低头算账。他在账台旁的长椅上睡着了。恍惚中,他做了一个梦:只见10个数字像10个淘气包,每个淘气包又有很多兄弟姐妹。父亲要把它们唤回来,它们却把父亲的话当作耳边风,还一个劲地扮鬼脸。他很想帮助父亲,于是弄来了一只魔箱,魔箱有几个窗口,每个窗口里放着1O个淘气包,并且只能露出一个淘气包的  相似文献   

20.
莫清华 《廉政瞭望》2006,(11):39-39
卡哈是西班牙一个乡村医生的儿子。父亲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卡哈从小顽劣,被警方拘留过,又被学校除名。他慑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回家,随一个鞋匠远走他乡,成了浪子。一年后,他回到家时,父亲已在对儿子深深失望中离世,母亲拖着病体给人打工。一个关于浪子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