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经济与我国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正航 《唯实》2011,(4):78-81
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低碳金融是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形式,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持功能。低碳金融制度构建应协同发挥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作用,坚守生态效益优先,注意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并重。低碳金融制度的构建主要包括低碳金融支持体系制度、风险控制、金融监管制度和国家扶持制度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低磁经济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趋向选择,也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引领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发展低碳经济要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统一起来、要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立足于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该冷静的面对现如今中国飞速的崛起,寻找现有经济模式下的弊端,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寻找更为适合人类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由此浮出水面。低碳经济本着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态系统更加友好的姿态,使人们在发展与生存这至关重要的两点上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使人类社会健康平稳的发展进步。本文通过为什么需要建设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经济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阐述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从而推断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韩冰 《奋斗》2012,(10):52-53
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在资源逐渐枯竭、城市转型的阵痛中,由于浪费劳动力资源、加剧了贫富分化、影响社会稳定,成为制约城市转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经济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改变全球经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顺利转型,充分解决就业问题,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给劳动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宁夏作为主要以能源拉动GDP增长的内陆省区,高碳特征明显、能源消耗高、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在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理应尽快制定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建议从煤炭就地转化实现梯级升值,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成立宁夏CDM基金;全民参与,倡导健康绿色的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发展宁夏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对低碳经济专门的基础性立法,加之低碳技术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缺失、城市低碳生活立法缺失等,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因此,应制定以《低碳经济发展促进法》为纲领的立法体系,制定新能源新技术方面的低碳立法,通过城市低碳生活立法构建低碳社会,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发展体制和法制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变革能源结构的重要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与路径,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  相似文献   

8.
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低碳经济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应正确认识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科学树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科学构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适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大力完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欧盟、美国、日本争先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战略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欧盟、美国、日本争先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战略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的提法是基于人类对所处环境的深刻认识。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点正在启动。辽宁较早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当前,有必要从深入分析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以助于认清形势,明确宏观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目前,中国的低碳经济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建立并发展低碳能源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完善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低碳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建立各国间的气候合作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构建公众参与的低碳经济体系;构建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健 《理论研究》2010,(3):30-33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期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行低碳经济 促进环境友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选择。基于此,联合国把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格在“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于十二五的一条主线。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一致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我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选,本文从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出发,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靠原有的制度安排,低碳经济难以自动实践,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加以推动.我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但仍存在一些制度缺陷,不能满足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因此,应从法律、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产业以及管理、市场、价格、金融政策)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并增强制度间的协同性,以发挥制度体系的放大效应,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英国2003年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被许多发达国家付诸实践.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先后实施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以低碳革命为核心的“追加经济刺激计划”。美国以《美国再生·再投资法》通过为契机,实施绿色新政。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丹麦、意大利等国也先后实施了各自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场世界性的产业升级浪潮正扑面而来,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新时代经济的主旋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高耗能以及高碳排放量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自从低碳经济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都开始注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寻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桂林作为我国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尤其重要,应对其经济结构进行重整和调整,将桂林建设成为一个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模式和方向的城市,将桂林市民的理念改变成为一种全新的低碳生活理念与行为是目前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遥虹 《理论导报》2010,(10):17-18
低碳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载体,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此,应加快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培养引进低碳型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打造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区域低碳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