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声》2016,(17)
正蔡英文当局推动的"新南向政策"受到外界普遍关注。与过去李扁当局推动的"南向政策"有所不同,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不只是一种经济政策,不只是分散台商投资市场,更重要的是一个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而且明确提出要发展"整体关系"、建立"伙伴关系""策略性结盟关系""21世纪新伙伴关系"等重大发展目标。只是在残酷的国际经济政治现实面前,蔡英文这种一厢情愿式的主观期待,可能仅仅是一种口号,很难如愿实现。"新南向政策"是民进党当局总体"外交"战略的一环,不只是简单的分散市场与区域经济多元化布局考虑,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20)
正蔡英文当局"新南向政策"的论述与具体措施,不仅有经济、政治、对外关系、区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还有重要的人文考虑,即旨在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文化教育合作,以淡化、削弱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体现出某种"远中"或"去中"的"文化台独"考虑。与过去台湾当局推动"南向政策",加强与东南亚经济关系不同,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政策"更强  相似文献   

3.
正蔡英文上台后,出于制造台湾岛内蓝绿和解假象等政治考量,精心挑选国民党出身的李大维为台"外交部长"。李大维就任以来,虽然兢兢业业,但由于蔡英文当局对外交往政策的失据,使得李大维的辛劳只能事倍功半,屡受岛内舆论批评。有台湾媒体认为,未来在蓝绿两大阵营的共同夹击下,不排除李大维沦为蔡英文的"政治牺牲品"。难逃蔡英文政治算计李大维祖籍山东青岛,1949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北,青年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揭晓,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连任,民进党在立法机构获得过半席位。海外华侨华人关注着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变化和台湾将何去何从,更加感到台湾问题的复杂和岛内政治舆论环境的诡异。这场选举,民进党蔡英文为争取连任,用尽一切卑劣手段,主导一场不公不正的肮脏选举。这也是20多年来,李登辉"两国论"、陈水扁"一边一国"以及蔡英文所谓"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蔡英文抛出"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台湾政治定位新论述,引起争议,也受到关注。蔡英文此举显然是典型的选举策略,但更为严重的是一种违法违宪举动,对岛内国家认同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11)
正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5月20日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提到,在其执政下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演说中蔡回避"九二共识",不承认"一中原则",说明民进党依然将"台独"理念的所谓"政治正确",作为执政的前提。民进党自身制造了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如何能够承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任?蔡英文避而不谈"九二共识",以保持其"政治正确"的立场,引起  相似文献   

7.
政治     
《台声》2017,(15)
<正>"双城论坛"后声望骤升柯文哲民调大赢蔡英文、吴敦义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北市长柯文哲在"双城论坛"后政治声望回升,台湾旺旺中时7月9日公布《政治人物声望调查》,比较柯文哲、蔡英文、准国民党主席吴敦义,结果柯文哲满意度高达37%,远胜蔡英文的15.3%、吴敦义的14.1%,蔡、吴两人相加的声望还不及柯文哲,而年轻族群  相似文献   

8.
两岸政策不仅是蔡英文2012年败选的"最后一哩路",也将是其参选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最大短板。尽管"九合一"选后民进党声势高涨,但由于大选不同于地方选举,两岸关系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蔡英文自年初以来就深入思考跨越障碍的方法,特别是4月15日获党内提名后,初步确定了处理两岸政策的基本思路。整体看,蔡英文很可能会采取政治论述"避实就虚、蒙混过关",政策主张"昨是今非、制造假  相似文献   

9.
王建民 《台声》2011,(11):34-35
最近,蔡英文抛出“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台湾政治定位新论述,引起争议,也受到关注。蔡英文此举显然是典型的选举策略,但更为严重的是一种违法违“宪”的举动,对岛内国家认同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0.
彭韬 《黄埔》2020,(3):22-24
2020年1月11日台湾大选落幕,蔡英文胜韩国瑜265万票连任,民进党以61席过半继续成为台“立法院”第一大党,台湾政坛再次形成绿色绝对统治,并确定了“绿大于蓝”的政治版图。民进党靠“民粹”斗争起家,蔡英文执政4年,政绩乏善可陈,为争取选票,只能变本加厉地攻击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倾中”,营造选民支持国民党就是变相“卖台”的政治氛围。蔡英文上述动作意在将岛内普通政治斗争上升为意识形态对决,将选举矛盾导向统“独”矛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为选战加分。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8)
正蔡英文上台,因为掌握"立法院"多数,两岸与国际压力愈来愈重,两岸关系迟迟无法突破,不是没有给蔡英文机会或"舞台",现在蔡英文看到政治"还拼命闪躲",只愿意参加一些小活动,这样可以避免公开表态。别小看"要不要承认‘九二共识’",这会让台湾走不出去,"新南向政策",是用来骗骗不懂的人。对于蔡当局施政满百日,民进党嘴巴说"谦卑谦卑再谦卑",实际做法就是"杀杀杀",不论这次花莲市长补选民进党败选,或是清算国民党的党产,做法愈来愈不被选民认同。选举完后应该就没有党派之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蔡英文和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中获胜,并将在5月20日正式上台执政。但选前还在强调"和解共生"的民进党和蔡英文,选后却很快变了脸,还未上台就开始利用"转型正义"之名,积极推行"去国民党化"和"去中国化",对国民党展开政治追杀。民进党首先瞄准的对象就是孙  相似文献   

13.
正蔡英文当选民进党主席后,面对的挑战之一是如何面对民进党"逢中必反"的恶名与政治标签。"逢中必反"是民进党多年来一贯的政治立场与做法,在苏贞昌出任党主席后变得更加严重。有民调显示,多数民众认同民进党"逢中必反",并成为民进党的新政治标签,这对民进党的发展尤其是蔡英文的"总统之路"是一个沉重包袱。原因在于,民进党的"逢中必反",就像马英九被贴上"无能"标签让马英  相似文献   

14.
台情扫描     
<正>蔡英文当局加码制造两岸对立、破坏两岸交流近1个月来,蔡英文当局和民进党为捞取选举利益,不断加码制造两岸敌意,刻意阻挠两岸正常交流交往。一是在"王立强事件"上大做文章,制造"大陆介入台湾地区选举"的假象。蔡英文办公室、台行政机构、台陆委会纷纷发表声明,煞有介事地表示将"持续调查、依法严办",并称这表明大陆"对台湾确有介入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6至9日,民进党2016年1月"大选"候选人蔡英文在选举倒计时100天之际赴日活动。尽管这次活动打着"经贸文化之旅"的旗号,声称主轴为"与台侨、留学生见面,加强台日产业连结",但从媒体披露的具体行程看,蔡英文此行处处充满"联日抗中"的政治意味。从蔡英文到访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故乡的刻意安排,以及蔡英文对日本自民党、民主党等主要政党的公开拜会,甚至受到日本高规格接待首次到访日本内阁府,均显示民进党有意讨好日本,加强与日本的联系,也预示着若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台湾可能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8)
<正>台湾新一届政局,自蔡英文上台以来,迄今未及一年,政治混乱,民生凋敝,整个社会呈现日渐衰落走向破败的困境。台湾绝大多数人民,亲身尝到生活的困苦,开始醒悟受到了蔡英文的竞选谎言欺骗,选错了人。台湾人民把台湾当下的一切乱象,都归罪于蔡英文身上,认为她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倒退,致使台湾到了无路可走的困境。大家都盼望蔡英文能够悬崖勒马,重与大陆修好,创造互利双赢的新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21)
正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上任后首次发表"双十演说"。在两岸政治互动冷冻的情况下,其两岸关系论述成为关注点。蔡演说的主调仍然是新"四不":即"我们在两岸关系上的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也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事后,台湾陆委会还专门发布新闻稿表示,两岸应共同珍惜过去双方交流协商的成果,尽快恢复沟通对话。希望中国大陆方面再一次认真思考,不需要有无谓的疑虑与猜忌,更不要误判情势。事实上,蔡英文的"善意"是策略,"力抗"是路线,"和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7日台湾《中央日报》各方都在高度关注蔡英文的"5·20"就职演说将如何表述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相信蔡及其智囊们也都在绞尽脑汁。然而,如果届时蔡英文仍然使用她一贯模糊的蔡式语言风格,那么未来的两岸关系就不会只是所谓"冷和平"能形容的。在台湾选后,美国先后派了副国务卿布林肯及前驻大陆大使芮效检、前在台协会台北处长包道格,赴北京会晤  相似文献   

19.
张华 《两岸关系》2011,(8):35-37
自从担任民进党主席、尤其是成为该党2012年"总统"候选人之后,蔡英文逐渐暴露出政治面孔复杂多变等问题,但其政治行情不减,民意支持度与争取连任的马英九难分轩轾。这种现象固然与岛内特殊的政治生态有关,但人们对"半路出家"、像谜一样的蔡英文缺乏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至今年5月20日,蔡英文当局在台湾地区执政任期过半,届满两年。两年来的事实证明,蔡英文在选前所标榜的"新经济、新社会、新政治"口号彻底破产,经济发展束手无策,社会民生未见改善,内部政治对立更加严重;始终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推动"渐进式台独",阻碍两岸交流合作,致使两岸对抗风险增大,两岸关系形势更趋复杂严峻;推行"联美日、抗大陆"的对外政策,企图"挟洋自重",但越来越沦为美日等外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