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家泉 《台声》2011,(6):39-40
岛内各种选举一个接一个;为掌握民意动向,这样那样的民调也一个接一个。民调究竟能不能反映民意,各参选政党该如何把握民意等等,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红 《台声》2008,(2):15-17
“2008选举”事关立法权和行政权换届,成为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演变的关键。此次选举的重要性、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蓝绿两军拼死相争。1月12日,争夺立法权的选战已经结束,选民投票率为58.5%;在总共113席的“立法院”中,国民党81席,民进党27席,无党联盟3席,亲民党1席,无党籍1席;政党得票率国民党51%,民进党37%,新党4%,“台联党”3%,其他4%;“反贪腐公投”和“追讨国民党党产公投”投票率只有26.34%,“公投”不成立而失败。泛蓝军获得“立法院”四分之三席位。民进党失去保本席位,这一结果是台湾民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台湾选后纷乱不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升亮 《半月谈》2000,(7):32-34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台湾多次民意调查的结果表明,台湾同胞当前对台湾前途走向和"统"、"独"问题的态度,基本上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多达七成左右的人主张维持现状,这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通过对这一状况的解读,作者以为,大陆今后应将争取台湾民意、积极推进两岸经贸合作以及加强自身三个文明建设,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对台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张华 《两岸关系》2012,(4):8-10,3
自2008年民进党政权终结、马英九上台以来的四年时间里,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台湾主流民意发生了积极转变,形成了一股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浩荡潮流;长期对两岸交流持负面态度的台湾南部民众也越来越多地搭乘两岸和平发展快车;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与了解渐趋客观,评价渐趋友善。  相似文献   

7.
自陈水扁元旦讲话宣示2007年将推动台湾“新宪法公投”,两岸政策由以往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变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以及继之抛出“废统论”之后,国民党也在“自由时报”连续刊登广告,阐述其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张。一时间岛内政坛沸沸扬扬,各种评论莫衷一是。与热闹的政坛形成鲜明反差的是,2月16日的台湾民调发现,高达88%的被调查者希望台湾当局将“拼经济”列为首要目标,只有3%的民众期盼当局优先处理统“独”问题,台湾民众对如何搞好经济更加关心。2月17日上午在台湾立法部门举办反对“废统”的台湾民众持五星红旗环岛行。“修改两…  相似文献   

8.
刘红 《统一论坛》2011,(4):21-24
随着暑期的来临,台湾二合一选举热浪滚滚。在选举过程中最为吸引媒体、选民、舆论和政党、候选人的是民意调查。在台湾的政治运作中,有关选举的追踪式民调依其重要性和关注度,向来为各方所重视。从五都选举后的有关二合一选举民调中可以看出选举趋势。二合一选举对蓝绿来说分别是政权保卫战和夺权热身赛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车轮刚刚驶入2000年,台湾的“总统”选战随之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1月对日,台湾的五个“总统”候选人正式登台亮相,被台湾媒体称之为“泼粪大战”的“总统”竞选正式鸣锣开台。无党派独立“总统”参选人来楚瑜,曾一度当选呼声最高。后支持率直线下跌,但经过一番与“政府”明争暗斗、相互吓唬之后,才稍稍稳住了阵脚。宋楚瑜的父亲宋达是黄埔第五期毕业生,与蒋经国关系十分密切。正是得益于此,宋楚瑜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曾是蒋经国身边的红人之一。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登上“总统宝座”,宋楚瑜很快又成了李登辉的贴身谋士…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台湾民意有三个层次:一,"台湾民意"有"一般意见"与"政治态度"之分,是可以改变的、多元的;二,"台湾主流民意"有具体问题与总体发展之分,当前涉及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有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维持现状以及"台湾认同"等;三,"台湾认同"的形成有其国际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大陆因素,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等同于政治态度,"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并不一定互相对立。研究台湾民意的重点在于研究"台湾认同",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徐松涛 《台声》2004,(7):20-22
台湾“大选”虽己结束,但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造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阿扁“一人独裁”、蓝绿高度对峙、政党面临重组、两岸高度紧张,既是选后“强震荡、大重整、高危险”的台湾局势的真实写照,也是未来四年台湾局势的可能轨迹。  相似文献   

12.
13.
2005年台湾“县市长选举”的结果其所彰显的仅仅是一种选举技术策略层面的工具价值意义,还是体现了台湾总体民意的某种转折性变化,具有尘埃落定性质般的终极价值意义?本文借助“资源动员理论”和“冲突理论”,着重讨论民进党执政前后政治发展的脉络,从而进一步揭示该党“绿色品质牌”感召力由盛及衰的政治过程,以及岛内民意走向的变动轨迹。  相似文献   

14.
15.
16.
萧师言  孙香兰  于扬 《台声》2006,(1):12-14
2005年12月13日晚,早就被炒作为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对决的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揭晓,在23席县市长中,国民党拿下14席,其他泛蓝势力拿下3席,而民进党只拿到6席,台湾媒体立刻作出“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的评论。“民进党兵败如山倒”,“台湾政治大地震,民进党的地方版图一下子倒退16年”之类的文章充满台湾报纸。还有媒体认为,这次选举将牵动着2008年的台湾“总统”选举,并对台湾未来政治走向及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民进党从未经历的惨败“三合一”选举的县市长部分,中国国民党由原来的8席增加至14席;民进党则由原来的10席下降为6…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0,(2):98-99
3月18日晚,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3%的得票率险胜,独立参选的候选人宋楚瑜得票为36.8%,国民党候选人连战得票率为23.1%。此次大选结果,宣告国民党在台湾50多年统治的结束。在台湾民众的反对和抗议声浪中,李登辉被迫于3月24日提前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  相似文献   

18.
2008年3月22日台湾"总统"大选前,国民党马英九、萧万长的"马萧配"与民进党谢长廷、苏贞昌的"谢苏配"正展开最后的拼搏,  相似文献   

19.
<正>此次选举中民进党选举主轴的变化反映出,即使是"台独"政党也不敢违背民意打"统独牌"。2010年11月27日,台湾五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台南市)市长、市议员、里长选举揭晓。此次选举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国、民两党围绕五都选举、马英九当局施政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审等议题展开激烈较量,岛内政局在某种程度呈现国守民攻、蓝消绿长态势,但国强民弱、蓝大绿小格局并未改变。马英九当局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