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不真正连带债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由判例学说发展而来的一项民法制度 ,在各国法律上少有规定 ,但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学者虽多接受这一理论 ,却少有研讨 ,这不利于实务运用。现本文拟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有关层面作一概论。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涵与本质不真正连带债务 (德Unecht,solidarit t;unechteGesamtschulden)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 ,对于同一债权人负有的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 ,依其中一个债务人的完全履行而使其他债务因债权的实现而不复存在的法律关系。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各国法律上…  相似文献   

2.
要理解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内涵,需要我们从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共同债务、请求权竞合、请求权聚合等相邻概念之界定入手,探讨该制度在债法上的定位及其制度价值,并对其典型形态进行归类研究。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在共同侵权法律行为与继承法律行为中有着广泛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要理解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内涵,需要我们从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共同债务、请求权竞合、请求权聚合等相邻概念之界定入手,探讨该制度在债法上的定位及其制度价值,并对其典型形态进行归类研究.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在共同侵权法律行为与继承法律行为中有着广泛的适用.  相似文献   

4.
师文学  徐斌 《工会论坛》2007,13(6):120-121
不真正连带债务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与司法实践中,是不同于连带债务的一种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种制度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立法、司法实践和相关现实纠纷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法律制度。将其与连带债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其内涵,但意思联络不应看作是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的区别点。债权人应当有权对多个债务人同时起诉或先后分别起诉,但这又可能与我国当前对于共同诉讼的法律规定产生矛盾。解决途径在于从法律解释上乃至诉讼法上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法理论和制度,对指导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目前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理论探讨还未掀起热潮。本文拟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界定、类型以及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对外和对内效力方面对这一重要制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不真正连带债务肇端于德国,后来被法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继受。这种制度虽然与连带债务有着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但通过分析其概念、效力和内部求偿之法律依据,可以发现,它其实是不同与连带债务的一种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种制度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有鉴于此,有必要在我国相关立法中以明确条款规定不真正连带债务,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制度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债务类型,其构成要件独特,与连带债务、补充责任、请求权竞合等制度存在着重要的区别,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不真正连带债务在立法中的规定存在一定缺陷,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国内外立法上均无明文规定,在国内法学界亦少有研究,但在国内司法实践中,不真正连带债务纠纷却大量存在,由于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认识上的差异,常导致处理纠纷时适用法律上的不统一。作者拟通过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最核心部分效力的研究,来进一步揭示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实质,同时,作为一项有实际意义的制度,作者认为在立法中应予以确立,有助于司法实践更好地处理此类纠纷。  相似文献   

10.
民法上的不真正连带债务是多数人就同一内容之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而因一债务人之履行而全体债务归于消灭的债务。本文结合实践,通过实例研究,针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特点、类型、效力,以及与连带债务的区别作一粗浅论述,提出我国应当在民法领域引进不真正连带债务,以充分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已于二〇〇七年十月一日起施行。《物权法》中规定不动产物权转移以登记为生效条件,没有将公证制度引入不动产物权变动及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公证所具有的职能作用及特有的公信力是确保不动产登记安全与效率的最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在物权登记之前应当将公证制度引入到不动产变动与登记的环节当中,以确保不动产登记的安全与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钟飞腾  张帅 《外交评论》2020,(1):20-64,I0002,I0003
从2017年开始,国际舆论较为频繁地使用"债务陷阱外交"描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战略目的。从经济角度衡量,中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贷款条件并不苛刻,且在中国推出"一带一路"之前,大量中低收入国家的债务负担就已经出现明显增长趋势,并不存在"一带一路"引发系统性"债务陷阱"的问题。因此,"债务陷阱外交"论缺乏经济基础。进而可以发现,东道国及其所处的地区政治环境在"债务陷阱外交"论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地区环境与国内政治选举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通过比较案例研究分析了"债务陷阱外交"论在典型国家出现、传播与发挥影响的机制。"一带一路"项目往往与东道国执政者"政治捆绑",国内权力更迭导致的国家发展战略变动,为该国政府改变自身对"一带一路"的政策选择创造了空间,其所处的地区政治环境也显著影响政策变化的幅度。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既要与东道国进行双边互动,充分重视东道国国内不同力量的博弈,也要注意到沿线国家所处地区政治环境对该国能否持续参与"一带一路"构成制约。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多维的视角进行思考,超越传统的紧盯美国的对外政策模式,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营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3.
预告登记的保全对象主要是不动产物权变动请求权。这类权利有遭遇"一物二卖"等中间处分行为的危险。其原因在于,此类权利无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此外,内含于某些物权变动模式中的登记制度也是这些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对此风险,法律一般利用预告登记、损害赔偿以及债权人的撤销权等制度加以对抗。其中,预告登记有明显的优势:不但能够保障合同目的实现,而且防险成本低。这正是预告登记制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场欧债危机让世界上唯一能够在经济上抗衡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体陷入空前危机。如何解决目前的危局,欧洲人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这暴露了欧洲人在走向联合过程当中的困境,即是做自己的欧洲还是欧洲的自己。欧债危机也让欧盟的政治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一个仍然是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秩序里,国家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的博弈一直是阻碍共同体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欧债危机让这个绊脚石再一次显示出它的威力。未来的欧盟将走向何方,这是欧盟人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罗马法之博大精深是迄今任何一个法系都难以企及的。我国民事立法应该借鉴罗马法的精华。在民法法典化、物权法、债法、继承法等方面罗马法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债的一般条款对非典型之债是适用的。通过三种类型民法典对债的发生原因的立法模式的对比,在债法总则中以具体条文的形式规定债的发生原因是可行的。非典型之债适用的法律规则,应以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为原则,同时考虑到非典型之债既可适用债法总则的规定,也可适用典型之债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既判力是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的基本概念。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对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提出了要求,对此,我国立法及理论却鲜有涉及。立法的空白、与诉讼法内部理论体系的不契合以及与实体法理论体系的衔接不当,导致了其在实际适用中的混乱。德、日、我国台湾地区均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学说对其类型化的分析也相当成熟。我们应当以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的域外样本为参照,构建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中国图景。  相似文献   

18.
多数人之债的研究有利于准确界定债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与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多数人之债立法例相比较分析,我国关于多数债之人尚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则.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多数人之债没有科学的分类;多数人之债的效力的规定单一.  相似文献   

19.
担保物权兼具物权性和债权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财产权,物权的成分多一些,债权的特征少一些。我国《物权法》担保物权编强调了其物权性。未来我国民法典中,可以借鉴《德国民法典》而有所创新,将债的所有的担保方式统一作为一编而规定在总则中,形成统一的债的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20.
合同履行制度处于整个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位置。相较于其他各国民法典,我国《民法典》合同编对合同履行规则的立法安排具有自身特点:“履行”的指向为“合同”而非“债之关系”,根据合同关系的发展过程规定“履行”,“不履行”被作为违约形态纳入“违约责任”一章。《民法典》合同编在《合同法》的基础上,对“合同的履行”作出优化法定补充规则、衔接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完善情势变更制度等实质性修改以及若干形式上的修订,同时增补了“绿色”原则、债的履行规则以及“涉他合同关系”之规范。《民法典》合同编对政府指导价格及政府定价的执行、不安抗辩权的构成、债权人原因所致债务人履行困难等规则的保留值得肯定,但“当事人变化对合同履行的影响”之规定则无必要。《民法典》合同履行规则的缺憾包括合同履行原则不合理、债的履行规则不完备、“涉他关系”之规范不适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