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为典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大量存在。但是由于现有法律的规范缺失,使得该类型劳动关系得不到规制,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与我国力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宗旨是相违背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双重劳动关系的概念、性质、以及立法现状,以论证双重劳动关系合法性的实践意义和制度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劳动关系重塑中政府的责任与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是工业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劳动关系领域中各种不和谐的音符冲击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本文着眼于政府,认为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重塑中应负起责任、有所作为,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关怀 《法学杂志》2007,28(3):29-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确定为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求进一步加强劳动法制。现仅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健全劳动法制建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奋斗纲领和目标自党的十六大响亮地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口号  相似文献   

4.
集体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美遐 《法学家》2007,(2):14-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升华.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和谐"不是抽象的、虚拟的假想,而是一个具有实际内容,并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社会运行系统.因此,没有各子系统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包括集体劳动关系在内的劳动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是这样的子系统之一.鉴于国内已有文献对个别劳动关系有不少探讨,而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讨论集体劳动关系文献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此谈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5.
劳动争议案件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劳动关系的协调与稳定。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向市场化转变,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为充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和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纠纷。以下根据上海、广东、天津和新疆高院对当地法院近年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调查,结合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和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提供的资料,对现阶段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劳动关系及相应法律制度问题,不仅涉及数以亿计劳动者权益的实现,还涉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郑爱青 《法学家》2007,(2):22-26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2005年12月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劳动者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保障,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频频诸见报端的拖欠工资、加班加点、就业歧视等现象时时向我们奏出劳动关系方面的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8.
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长兴 《法制与社会》2010,(21):286-28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指出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加大推动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增强和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和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充分认识当前劳动关系的状况,科学分析和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并以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关系的现状为突破口,分析老工业基地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稳定是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本就低迷的经济形势下,突如袭来的疫情灾害不仅使企业更加举步维艰,也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用人单位因疫情经营困难而迟发、拒发工资、降低薪资待遇,擅自调整用工模式,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因用工矛盾而引发的劳动争议逐步...  相似文献   

11.
于燕 《法制与社会》2013,(29):176-177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管理、职工维权难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就要从政策法规的引导、宣传和加大执法力度等各方面多管齐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达到切实维护职工和企业等各方利益,实现双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由个案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阮秀 《律师世界》2001,(8):31-34
劳动争议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劳动争议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不妥善处理这些争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劳动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同样需要加以保护,以便其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因此劳动争议要求合法、公正、及时处理,以防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矛盾激化,产生不应有的后果。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又称劳动争议处理体系,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机构和方式在劳动处理过程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所…  相似文献   

13.
曹永全 《政府法制》2008,(23):28-2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推动和谐企业建设是工会组织服务大局、履行职能的使命所在。工会组织必须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职工群众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陈雁 《法制与社会》2010,(20):130-131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对于确保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公正及时处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加快建立一套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体系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和谐劳动关系是提升社会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科学的劳动关系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规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但是,现有的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益等客观性指标,而忽视了员工对企业认同等主观性指标的引进。这就需要构建起主客观相统一的劳动关系指标体系,将企业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展现出企业与员工之间所特有的契约性质。为此,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出能够反映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三级指标,确定各层评价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三级指标评价标准,准确评估各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16.
台湾劳资争议处理机制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和谐劳动关系能否确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对台湾地区劳资争议机制进行分析解读,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大陆劳动法制改革、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的处理涉及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重构一个更加合理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用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内容。本文先介绍和谐劳动关系这一背景,引出我国工会制度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工会组织的优势应该改善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与法治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建设则必须与之相适应,如果在法制建设中得不到反映,具体的法律不能对之进行有效地规范,法治社会难以形成,就势必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安详的治安环境,建立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侦查监督部门既是检察机关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又是刑事诉讼监督的前沿阵地,在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稳定、促进公正、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