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一个缩影。"利用、限制";"利用、限制、改造";使"资本主义绝种";"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破"资产阶级法权",把"资本主义残余都可以逐步搞掉",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演变历程。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内在逻辑有三个动因。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演变及其逻辑,对中国今天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
叶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参加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 产力的科学把握,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经济全球化的科学观察,奠定了对外开放的理 论基础。他率先"贷款买船"、"利用香港办蛇口工业特区"等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对我 们党探索对外开放,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重要作用。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创新,为我们留下 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世界体系论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沃勒斯坦是该流派的创始人。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理论把握,揭示了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理想、意识形态、反体系运动和世界体系等四个形态的理论内涵及其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必须坚持这一观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只能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环节,而且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他晚年曾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毛泽东在60年代也曾说过,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也必然有一个表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身只有在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民主法制建设问题上有过先见之明,但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人治"和"法治"大讨论,终因认识上的误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群体关系的变迁,直接影响乃至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与走向。因而正确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群体的关系,对于准确认识社会发展动力,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涵 《探索》2002,4(5):6-8
对外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毛泽东对此有着全面的认识,他肯定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重大作用,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构思和原则,但也出现了理性认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今天,重温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我们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邓小平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高建 《新视野》2001,2(1):7-9
邓小平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原有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次上看,他关于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以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他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的分析,把体制改革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一 应该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即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包括否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否认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他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并大大推动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健康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们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这将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百年不动摇.在此背景下,研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理论热浪滚滚.本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刚刚孕育而生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新物种"的具体实际,形成了他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列宁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逻辑蕴涵,而且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包括自觉意识性、动态演变性、对外开放性。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主要在于:坚持全面协调、多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切实顺应民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发展路径;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如同社会主义发展一样,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而,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风雨中摸索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步履艰难。在总结我国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邓小平一语中的地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所以,重新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当时历史的召唤,也是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过程的逻辑起点。通过研读《邓小平文选》,纵观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全过程,有三次提到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以这三次为标志,表现了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理论,从广阔的世界背景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开放大趋势,科学地指明了对外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使我们对社会主义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开放性有了全新的深刻认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在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对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构筑福建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指明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这个理论也是构筑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开放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能离开整个人  相似文献   

13.
史小宁 《求实》2012,(3):6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欧美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灭、苏联改革模式的失败以及"中国模式"强烈示范效应的发挥,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方重新兴起。它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主张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所有制结构,把平等、效率与民主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和谨慎对待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而并非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正统"。  相似文献   

1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6.
曹普 《党史纵横》2002,(7):17-20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就很注重国内建设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文革”动乱后期,他又明确提出了引进外国新技术和新设备,扩大进出口的战略方针;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又重新提出了他关于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并实行的各项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引进外资、建设经济特区等政策的统称。“对外开放”从此沿用下来并成为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社会主义论战",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论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指明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较为明确地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及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也不切实际地认为中国在当时应当立即消灭资本主义而实行社会主义,对中国国情和革命性质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对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可贵的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不断寻求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正确答案,逐步改正不切实际的认识,制定出引导中国革命通向社会主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4,(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首先是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他们将共产主义社会划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了描绘,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原则性的构想,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世纪70年代初,陈云在协助周恩来抓外贸工作的过程中,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要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观点,深化了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促进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外贸领域拨乱反正作了准备,是对外开放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