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孟卧杰 《桂海论丛》2010,26(3):89-93
"钓鱼执法"事件中,执法机关采取诱骗的方式使原本没有违法意图的当事人从事了违法活动,严重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形象,致使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可见,在现代公共生活中,政府行政权力如何有效运作,关系到政府良好形象的确立及其公信力的增强。以"钓鱼执法"事件为例,剖析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探寻政府公信力有效提升的对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哲雄 《传承》2010,(33):116-117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道德一直都强调"诚信为本"。但是,目前我国恰恰就面临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可执行性、公务人员行为缺乏约束、政府腐败现象严重。这种情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政府毫无诚信可言,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也将陷入瘫痪。政府的公信力亟待提升,而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研究、政府公信力建设状况研究、政府公信力建设对策研究三个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与学术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体现,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巩固政权。然而,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公信力几乎呈现统一的下滑趋势。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内学界及政府十分关注政府公信力,在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特点、内容、影响因素及可能的提升路径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彰显时代性与现实针对性。未来对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仍可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政府公信力的产生机制与运行机制、特定文化背景与社会土壤中的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信力作为衡量当前政府工作好坏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反应了社会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程度与满意程度。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为起点,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社会、政府、公众三个角度浅析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群体性事件看政府公信力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然而,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凸显出的是政府公信力的不足,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各个层面都已暴露出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因而,如何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以增进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吴江  李志更 《电子政务》2012,(10):10-17
阐述了电子政务发展对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双刃剑"效应:电子政务发展一方面助推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成为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公众对政府的质疑有增无减,提升政府公信力面临更大的挑战。分析并指出,电子政务缘起于重整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政务背景下以公民为中心的合作治理结构与机制;加强能力重构,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松林 《理论月刊》2014,(4):103-106
体制是确立相关主体间的基本的、宏观性的关系结构和基本制度结构。体制设计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体制的输出。政府嵌于行政体制环境中,其公信力是体制内输出。行政体制塑造和体现政府公信力。行政体制改革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将政府公信力置于建立在结构主义立场上的体制结构与输出的分析架构,得出如下结论:体制性问题是制约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深层次原因;完善相应的体制是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政府执法部门或执法人员执法违法、暴力执法、以权谋私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在行政执法中政府失信行为及其原因的分析,就治理思路方面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本文在论述政府公信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探讨了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传播的信息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其中信息选择的真实性和回应性对政府公信力建设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传播的信息选择方式不当往往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不利影响。优化之策在于树牢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公共理念,夯实政府公信力基础;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选择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水平;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法治化建设,保障政府公信力实现。  相似文献   

12.
潘俊弟  莫运朝 《传承》2011,(2):70-71
政府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表现出其自利性;公信力是政府执行能力以及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肩负着自利性和公信力两重任务,两者同时追求过程难免存在冲突。为此,试图从政府自利性和公信力的内涵界定、两者冲突的本质和协调途径进行探索研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得以弱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疑与不信任情绪的扩散与弥漫,实际上也折射出当前部分地方政府面临的公信力危机。是而益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运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1,(7):1
广大干部要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自己的形象,珍爱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是抽象的,干部是具体的。政府的形象取决于干部的形象。干部的作风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政府公信力就像一个储存信任的"银行"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利益格局下,政府的公信力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却存在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象。政府发展理念的偏颇、利用公共权力不合理地介入利益分配、不规范的谋利行为以及应对利益冲突的滞后效应都可能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提升政府公信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科学引导作用;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向上流动和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强化政府自身的建设与监管,提高政府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能力,重塑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丹 《电子政务》2012,(4):69-73
概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网络时代的发展对政府公信力提出的新挑战;分析了中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公民民主与法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官员腐败屡禁不止、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公开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切实提高政府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的质量,全方位加强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绩效政府的创建与公信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绩效政府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无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法宝。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高绩效政府的创建。高绩效政府是一个公众满意度高的政府、是一个有限而强大的政府、是一个服务型政府。高绩效政府的创建需要政府百折不挠的努力,有赖于政府对信誉的重视,需要重视领导艺术,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互动选择机理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政府绩效提升与公信度不一定呈正向演进趋势,其中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对于政务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传播造成的沟通变异是其重要根源之一。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政府公信力的GMP信息选择机理,并运用此机理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类型看,政府公信力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组织与公众对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和评价,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自身形象在行政客体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认同.在属性上,具有公共信任而非私人信任关系、无形而非有形资源以及主导性与系统性三方面的特征.按照信任对象来划分,政府公信力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政府体制公信力、公共政策公信力以及政治精英公信力三种.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17,(2)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为正当性、合法性与可接受性的逻辑前提,是给付行政、民主行政与和谐行政之血液,是法治政府、法治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应有之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滞后性的政府执政理念,膨胀化的行政权力,法律素养有所欠缺的网民等因素严重削弱了政府公信力。笔者在深入分析互联网+政府公信力正当性、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前瞻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