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将萧克     
萧克是一位儒将,正如斯诺夫人海伦·斯诺所言:“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1991年,萧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夏衍称之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之所以“奇”,主要有三个因素:初稿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小说出版前就油印了两次,受到过两次批判;书稿从创作到出版,用了漫长的50多年时间。这在中外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2.
熊敏 《党史文苑》2014,(12):44-45
1997年,为了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广播电视厅等六个单位,联合拍摄了以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八集电视专题片《共和国之魂》。我作为该片撰稿人,与摄制组的同志们一起采访了几十位老红军。我们在北京采访的第一位老红军就是萧克上将。当时他已经90岁了。秘书对我们说。萧老年事已高,你们采访时间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可是当我们问起井冈山斗争的往事时,萧克将军就说了个不停。我们的采访足足持续了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3.
亮剑 《湘潮》2008,(12):16-18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在风和日丽的宁静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萧克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惊涛骇浪的一生。本期特发《萧克与西方传教士》、《“大树将军”萧克》,以缅怀萧克的不朽功绩。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第一个建军节到来前夕,我怀着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再次走进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虽然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硝烟已散尽74年,但从那一幅幅图片、一物中,仍能感受惊天动地的一件件遗物中,仍能感受到当时惊天动地的一幕。随着人流来到最后一个展厅,讲解员介绍说,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士共有2万余人,现已确认有图片展出的仅1043人,一位是威名赫赫的萧克将军,一位是身居成都的四川省政协委员舒国藩,还有一位已近百岁就住在南昌。我眼前一亮,抓住这一线索,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了居住在江西师范大学的98岁老人徐先…  相似文献   

5.
董保存 《湘潮》2008,(12):19-21
2008年10月24日中午,手机上收到萧克将军秘书的信息:“萧克同志刚刚走完了他102年的人生历程,去见他的老战友们了。”我看着信息,没有惊讶,也没有感到特别意外。但眼前出现的,却是与将军交往的一幕幕难忘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要写一部中国的《铁流》1937年5月,萧克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会议。会后,在返回部队的途中,萧克等一行数人,放眼黄土高原,纵论天下时局,追思灾难深重的民族历史,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规模宏大激烈、情况复杂尖锐的土地革命战争,一曲曲壮歌在他们耳旁回响,一幕幕活剧在他们眼前浮现。当时,萧克率部队由甘肃镇原进军陕西三原地区,弄到了一本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小说《铁流》,他一气读完。《铁流》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逐渐锻炼成长为有纪律的革命队伍的故事。书中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使萧克激  相似文献   

7.
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者中,萧克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南昌起义亲历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萧克100岁寿辰之际,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读了萧克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备感亲切。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幸近距离地接触到萧克及其家人,从中也了解到《浴血罗霄》这部小说在经过风风雨雨后,终于出版的曲折经历。其中故事,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或因工作关系或因本人兴趣使然,我采访并熟识了一批几乎与党同龄的将帅。他们确是一代精英,其经历,其故事,其语言,其个性常令笔者拍案。于是随手记下一些笔记。日前一位朋友偶然读到,说:“有趣,也有用。”在其鼓动下,整理出几篇。这里刊发的是关于萧克的几点笔记。  相似文献   

9.
开国上将萧克在“文革”中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下放到江西永修县云山垦殖场劳动。1970年秋,我受命收集永丰县党史口述资料,冲破“文革专案组”的刁难,来到“五七干校”敬访萧克部长。后来,萧克回京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1972年冬.我赴京第二次登门拜访,聆听萧老热情侃谈。两次接触中,给我留下极深印象,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0.
萧克战关城     
李晓斌 《党史文苑》2008,(12):42-43
2008年10月24日,星殒月沉,大地哀恸。102岁高龄的开国上将萧克离开了我们。莲花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萧克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他的逝世,使共和国又失去了一位开国元勋,莲花人民又失去了一位老朋友。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很多将军在马背上吟成了不少千古名句,成为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当我读了不少的将军诗之后,便有了一种感慨,他们的诗和文人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他们的诗是他们的人生写照。比如萧克将军那本装帧素雅的诗集,就是这些将军诗的代表作。诗中那么多的风雨雷电,那么多的人生感悟,那么多的奇特经历,那么多的鲜活人物令人心潮起伏。一、汤原晤丁玲冰封雪冻嫩江寒,相见同惊两鬓斑。共历风波差一字,别时顾频语犹难。这首诗写于1962年10月。当时萧克将军被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错误批判后,降职到农垦部当了副部长…  相似文献   

12.
赵宗山 《湘潮》2016,(4):255-261
2015年6月26日,我再次上北京向将帅子女汇报塑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雕像的工作情况,萧克的儿子萧星华将军约我们开车接他去拜会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将军。在北京贺捷生带我们到慈禧太后亲题惠丰堂饭庄聚会,她说,这里是清朝慈禧太后用膳的地方,也是民国前总理熊希龄应试中举的地方,使我感受到祖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更使我感受到贺捷生待家乡亲人的深厚情谊。接着贺捷生要司机将任弼时的女儿任  相似文献   

13.
正在群星璀璨的开国将军中,提起"三萧" (萧劲光、萧克、萧华),应该说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三萧"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三人长期担任解放军总部和军种负责人,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较早担任师级及以上单位军政主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劲光、萧克、萧华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屡建战功。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们三人的履历也是十分突出的。其中,萧劲光、萧克更是在大革命时期就投身革命。  相似文献   

14.
欧阳青 《党史纵览》2013,(10):19-22
萧克:少年得志资深职高寿超百岁 萧克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他在红四军战斗生活了近5年时间.坚持了整个井冈山时期的艰苦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历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湘赣军区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  相似文献   

15.
吴志菲 《党史文苑》2008,(12):38-42
2008年10月24日,曾经横枪跃马几十载的开国上将萧克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萧克将军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参加过北伐战争和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将军。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  相似文献   

16.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钱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这样我以后再去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上帝很悲哀,这次他狠心说:“假如我给1000万元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买下来。”上帝挺高兴。这时乞丐突然补充了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相似文献   

17.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08,(12):14-18
2008年10月24日以102岁高龄谢世的萧克上将,是最后一位辞世的红军方面军首长级领导人。萧克是黄埔四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萧克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作为军团长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序幕。1936年,29岁的萧克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在萧克将军的戎马一生中,红军时期无疑是最为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电话忆事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人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追求和向往,但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梦想。我的老家在农村,就当时而言,村民们不仅打不上电话。许多人甚至连电话是啥样都不知道。全乡(公社)只有2部电话,一部在乡政府(公社)办公室,一部是乡f公社)邮电所的业务电话。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主角     
正我有一位影视界的朋友。有一次,我们谈及一个正走红的导演,她淡淡地说:"虽然他目前的市场状况挺好,但就我看来,也不过仅此而已,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发展。""何以见得?""我差点儿加盟他的一部片子。但是拍戏的第一天,我就退出了剧组。你知道为什么吗?"朋友笑道,"他居然对我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24日,一代名将萧克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在经党中央审核的"萧克同志生平"中,有这么一段话:"1954年11月,萧克同志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4月,兼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教育与训练。1957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萧克同志遭到错误批判,并被解除职务。"的确,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是萧克上将的重要军职,这一军职给他带来过荣耀,也给他带来过厄运。而今,这一段历史已经得到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