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阅春 《今日浙江》2016,(15):53-53
近代建筑大师、杭州才女林徽因曾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建筑大师梁思成.他曾说过: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他怀着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为解读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奥秘,曾历经坎坷而终身不渝;虽身陷罹难但至死无悔,酿成了他可歌可泣的悲喜人生!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3.
孙晓青 《小康》2009,(9):90-93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人们心中守护北京旧城的象征。当被拆除的命运吊诡地落到他们故居的院落时,其悲剧感更让人无法释怀。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文化名人绝大多数不愿与日本侵略者为伍。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经过千辛万苦投奔大后方,经历了此前从未有过的生活磨难。然而他们夫妇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战到底,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彰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与风骨。此外,他们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孜孜以求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为全民抗战贡献了应有的力量,体现了对祖国深厚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创造》2008,(11):32-35
2008年11月1日,在隆重庆祝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云南师范大学喜事连连:“一二·一”标志性景观建筑揭幕。西南联大研究院正式揭牌,云南师范大学首届校董会正式成立。为云南师范大学70华诞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6.
《创造》2008,(11):96-99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创作,省话剧团演出的大型话剧《我的西南联大》于11月1目晚在云南省歌舞剧院上演,为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大建校7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内迁,使其成为中国彝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以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陶云逵、高华年、黎宗瓛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罗常培、马学良以及西南联大袁家骅、曾昭抡等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学者,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川、滇、康等西南诸省的彝区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彝学研究者,为中国彝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今年“两会”召开期间 ,一篇《26个人养一个官》的报道 ,一时引起国人议论纷纷 ,再次引发体制改革话题 ,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多年 ,但从官员人数的增加看 ,政府不仅不见“小” ,反而更“大”了。教育是社会的一个领域 ,社会的问题必然会在学校反映出来 ,由此解决学校的问题也就和社会联系起来了。这里我们借鉴一下历史的经验 ,看看西南联大是如何办教育的 ,它在体制上有什么特点 ,从中今人能够获得什么启发 ,这或许对于目前的体制改革话题可以提供一点具体的说明。首先 ,我们看看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情况。西南联大的机构设置和人…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期间,联大历史学系教师在通史撰著、断代史研究、宏观史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写出了《国史大纲》《中国史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清史探微》《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等经典学术名著。与抗战前北大、清华的史学研究特点相比较,联大史学研究在学术取向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研究选题上,从注重专题考证走向微观实证与宏观通论相结合;研究方法上,从崇尚考据走向考据、综合并用;研究目的上,从求真为主走向求真与致用并重。联大史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既是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影响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自五四以来中国史学自身演进发展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10.
谢轶群 《传承》2009,(15):42-43
1938年11月,西南联大作出了一个引起震动的决定:聘请36岁的作家沈从文为教授。西南联大的教员集中了当时全国学界精英,留学欧美名校、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归来的教师数不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那些事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就像一颗流星,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置身艰难时局,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依然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身处优越环境中的当代学人怎能不为之汗颜  相似文献   

12.
黄葵 《前沿》2010,(4):162-165
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的形成,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中西文化交融及社会环境、时代精神的产物。是苦难艰辛的战争岁月和边陲相对安宁的生存环境、校园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师长理性先锋的诗学成就、丰厚坚实的创作阵地、校园积极活跃的创作氛围共同催生了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使他们自觉走上一条反传统、亲现代的诗歌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3.
途中考察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于西北和西南的边远省份。从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大决定西迁昆明并成立湘黔滇旅行团之日始,就注定了西南联大的师生要与少数民族打交道,他们在与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在大西南,特别是在云南,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倡导民族平等,向全国介绍云南少数民族,这在抗战时期的旧中国,是极其不易的。湘黔滇旅行团由200余学生和11位教师组成,徒步横跨湖南、贵州和云南三省。此举不仅仅是师生因贫困不能乘车乘船,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说,北大、南开、清华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愿当亡国奴…  相似文献   

14.
魏得胜 《传承》2008,(23):16-17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后期,教育部专门颁布《志愿从军学生学业优待办法》,如从军期间,保留学籍;复学后参加留学考试的,得以优先录取;出国研  相似文献   

15.
徐飞 《北京观察》2011,(12):25-27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说过"这条轴线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引导人向中心建筑致敬的。"这条轴线指的就是北京城中轴线。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80年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刘培育主编《全岳霖的回忆与 回忆金岳霖》、钱穆《师友杂忆》等回忆录相继出版。 这些回忆录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 事进行了集中回忆, 也对西南联大的人际交往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重现, 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建构了作为 镜像” 的西南联大。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回忆录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 学的表达空间, 也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 西南联大热" , 彰显了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罗屿 《小康》2013,(9):110-114
人物简介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等书。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不仅只是保存历史、记录历史之地,还是一个还原历史境遇,讲述过去,明了当下,并思考未来的时空坐标。西南联大博物馆在制作西南联大历史主题展览的过程中,把西南联大历史放置在百年历史中,做出了完整的时代叙事表达,并在展陈中把实物、场景、艺术、影视、多媒体等展陈方式进行融合运用的同时,妥帖地加以精巧布局和设计,实现了展陈思想的完整表达。本文以西南联大博物馆陈列布展为例,探讨博物馆业形成群体共识,把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和运用引向深入,在展陈中去引导和增强观众群体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9.
毕军 《传承》2009,(14):82-83
西南联大在战时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文精英,诞生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其办学理念在于继承和发扬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大学自治、通才培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优良传统;其教育条件是因为有三位著名的校长,有一代学者名流,有众多青年才俊。很大程度上,前者决定后者,因为一流大学首先是观念变革和制度文明的产物。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大学办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南联大在战时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文精英,诞生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其办学理念在于继承和发扬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大学自治、通才培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优良传统;其教育条件是因为有三位著名的校长,有一代学者名流,有众多青年才俊.很大程度上,前者决定后者,因为一流大学首先是观念变革和制度文明的产物.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大学办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