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2.
吴畏 《求索》2008,(6):25-27
农业经济下,人类在无知中破坏环境,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低水平的和谐,工业经济阶段,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经济由此生产。生态经济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共生,随着在各种人类活动领域中日益增长的生态意识,促使人类从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奥林匹克运动实践。生态经济伦理由此成为“奥运经济”的理论支撑,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促进了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经济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生态暴力的实质是自我将作为他者的自然绝对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导致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失衡。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要求我们对西方传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观点加以再反思与批判,实现从传统的“我-它”本体论模式向“我-你”本体论模式的转向,而且需要从政治实践层面综合各种力量开展对话与合作,彻底实现他者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误用、滥用是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社会制度的重要缺陷,特别是资本追逐利润的逻辑,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支配自然和“捕获”自然的哲学理念,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意识形态根源。  相似文献   

6.
生态安全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无论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出怎样的考察,问题要在人类实践中才能获得根本的解决。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是人们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浅层生态实践活动,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则是当前人类经济发展必要的实践转向。实践的生态学转向是当代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总体而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另一方面,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森林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基于此,本文就森林灾害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从多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森林灾害防控应对对策,并进一步提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全球问题空前凸现的大背景下,生态问题也越来越意识形态化了。随之在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生态运动的巨大洪流,并由于生态运动的政治分野产生了独树一帜的生态社会主义。与此同时,生态问题也使现实的要实现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对工生态问题,我国学者通常着重从生态本身的发展来加以分析,而忽视了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本文试从生态问题对于社会发展影响的角度,对生态问题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一、从生态问题、生态运动到生态社会主义由于人类为了物质生产总是要从自然中获得“工具性价值”,但…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中 ,正确地处理和把握好建设与环境、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亦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此 ,有必要运用人类生态学和自然资源生态学的原理、观点与方法 ,分析云南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的有关生态问题 ,重视和处理好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平衡 ,这对于云南省“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在我国成为大众主要的消费和娱乐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些原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具备了必要性。“民族心理”的客观存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有了可能性。“文化商品”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的转化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跨文明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把世界看成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自然生态、人类文化生态、精神生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 ,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自然观是人类生态危机的文化渊源 ,“役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消费主义是造成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相反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天和人之间能达到动态平衡 ,文明的创建应师法自然。所以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对全球生态文化的重构具有重要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透过批判现代性的机械论及人类中心主义,积极建构了一种以过程哲学为基础且强调有机整体性思维的生态理论:在本体论上以“事件”思维重建万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继而突破了二元论及机械论将人与自然分离的困境,澄清了自然与人的内在关联性以及自然在有机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伦理上通过呈现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冷漠与掠夺;在行为实践上倡导以“创造性”的绿色生活方式替代消费主义的生活习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种强调有机整体的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范式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在一方面显明了两者的生态思想对于治理世界生态危机的积极意义,同时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申燕 《求索》2008,(5):168-170
政治文化小说叙事中的“权力”在其属性上来讲应当是一种欲望化的对象,是一种消费性的意识形态,从其话语的形成上看则是经济时代市民文化需求主导作家在“适应性反应”中的实用主义参与,而从性别生态上则体现出男权本位的无意识心理。  相似文献   

18.
包毅 《淮海论坛》2010,(1):8-10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是相互契合的。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解决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在良好的自然基础上持续发展为宗旨。都将人类和自然视为一个共存共荣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发展。在处理当前与未来、今人与后人利益关系要求公正、公平的原则。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与利益加以整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一社会一经济”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三重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一、绿色经济与三重转变是21世纪发展的历史潮流1、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人类文明形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伟大实践。人类生存与发展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农业革命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各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立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构想,掀起中国海洋“生态热”,而这股“生态热”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是各地政府纷纷转变海洋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经济,以谋取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自然也应加快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规划,利用自身优势,从海洋生态经济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