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文嘉 《传承》2010,(15):76-77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运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管理学教育应该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观点和回归的路径: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互动和谐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运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管理学教育应该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观点和回归的路径: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互动和谐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国伟 《传承》2012,(1):55-57
地位追求的动力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阶梯最积极的攀岩者,而这条向上攀援的通道一定是以文化的方式,文化消费成为他们的常态,更多的大众文化消费则通过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完成。文化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也是一种情绪和心情的安抚。因此,从商业价值到文化价值,从功利需求到心灵享受,这是一个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日趋多样化的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竞争与激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建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我们明确当代中国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必然联系,努力提升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主动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融入社会生活并使之产生足够影响,寻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动发声,强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确保发出准确而响亮的"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软实力,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5.
郭继文 《前沿》2009,(10):30-32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话语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 件。随着世界格局深刻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话语推陈出新,试图主导话语权的发展。"和谐世界"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人类求和平、求发展的普遍愿望。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使我国在对外交往中进一步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几种突出的错误思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化以及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介的参与,为错误思潮的传播、发酵、流行提供了时代境遇。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承担的"中介"角色以及当下错误思潮在理论建构、传播载体、受众聚焦等方面的改良,很大程度上造成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信任缺失和认同危机。文章从社会思潮的功能和错误思潮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入手,分析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本质,对抵制和瓦解错误思潮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侵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呈现出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三种相互分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贯通、归于统一的视角。如果说科学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在于真理性的宣示和论证,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在于揭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现世生活的指导价值,那么,意识形态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则是侧重于揭示作为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担当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主导能力。意识形态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应当与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应当培育有理论造诣和传播能力的主体力量,同时也要研究面向重点群体、重要场域的开放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杜威教育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什么?教育改革的思路又何在?考察杜威教育哲学的主要原则与主张,反思其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可以获得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为道德教育指明了新方向。“回归生活世界”成为目前道德教育的新理念。一、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然性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认知和逻辑推理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忽视各种非理性因素在学生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使道德教  相似文献   

10.
意义问题纷繁复杂,其词义本身也歧义丛生。意义表达和理解何以可能这一语言追问转换了哲学研究的视角。哈贝马斯意义理论所实现的交往范式转换使语言哲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对以往意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形式语用学的理论构建,进而提出了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即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视角下高安采茶戏的历史形成与当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剑敏  李莉 《前沿》2009,(11):190-192
文化产业视角下地方戏曲的发展需要时代背景的支持与大量戏曲文化人才的不断努力。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出发,论述了高安采茶戏的历史形成以及在文化产业背景下高安采茶戏的当代发展问题,期望能为新时期高安采茶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佩芬 《思想战线》2011,37(5):79-8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向上的灵魂和动力。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一把"双刃剑",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产业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具有正效应,反之则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具有负效应。为此,我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建立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构架国家文化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等,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徐飞彪 《半月谈》2022,(1):86-87
2021年,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但动能明显减弱,各种风险开始显现;展望2022年,疫情仍是最大变量,叠加各种政策性、结构性因素,世界经济虽将延续复苏惯性和势头,但增势放缓,或将在不确定性中逐步向常态回归。经济罕见强劲反弹得益于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推广和各国全力抗疫,加上各国政府超大规模的财政救助和货币刺激,各国经济逐步从封锁、停顿的状态中重新开放,推动2021年世界经济快速复苏。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多元文化、思想观念的交互共生以及海量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临着较大冲击;另一方面,新媒体新技术使得信息的搜集和整合更加便利化,有助于了解受众的思想动态、语言表达习惯等,为构建和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更好地创新话语体系、提升话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建构了话语目标、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渠道等要素组成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发挥着价值引领、社会凝聚和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经验启示我们,要持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目标的政治引领力、话语主体的能动创造力、话语内容的逻辑说服力、话语平台的媒介传播力,持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主导权,不断增进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国家核心利益之所在,也是国力角逐的新话题。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蕴涵着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五个统一",对于坚持政治导向、增强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和强化国家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构成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使人向"自己的人"即社会的存在复归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旨趣。"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的治理转向"的重要命题,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融入一切工作中去之后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向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从人民生存场域的延展、人民交往形式的拓展、人民精神需要的发展中揭示意识形态领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空间控制路径、实践引领机制和话语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向生活世界的辩证法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哲学研究中,人们热衷于把辩证法从其载体——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单独地加以发挥,结果导致了诡辩。但在人们拒斥诡辩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干脆否定了生活世界的辩证法,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于是,各种非此即彼的、肤浅的意见和争论便到处泛滥。事实上,要认识生活世界的本质,就不得不复归到它的辩证法上面去。以下从4个不同角度探索生活世界的辩证法。 全球化与区域化 在当前各种哲学、文化的刊物上,讨论“全球化”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已经预见到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指出法治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意识形态尤其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改变是法治国家得以存续的重要思想保证和观念基础。同时,分析了新的发展环境下,进一步协调意识形态和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