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爽 《理论学刊》2006,(11):123-124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辉煌,尤以戏剧作品为世人景仰。他的悲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对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其中,《李尔王》的主题更为复杂和深刻。以《李尔王》为范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特别是悲剧主题加以梳理与阐释,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10):4-13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出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这句经典独自完全可以用在当今世界的核安全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10,(10):46-46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在英国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一座名叫斯特拉特相的小镇。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形成时期,或称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亨利四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的成熟时期,或称悲剧时期。这一时期他写了两部喜剧、七部  相似文献   

4.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和审美冲撞.没有哪位读者的想象不激荡灵魂,  相似文献   

5.
欧美劲刮“红色风暴” 1993年,《纽约时报》驻北京分社社长克里斯托夫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崛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6.
于健夫 《世纪桥》2012,(9):26-27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根据意大利作家钦提奥1565年的《寓言百篇》中的《威尼斯的摩尔人》改编的著名悲剧。它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同时也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奥赛罗》中主要人物:奥赛罗、伊阿古、苔丝狄蒙娜的形象分析及联系作者的具体情况及写作背景解读简析悲剧形成的主题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4月23日。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读书日。是一个作为世界文学象征的日子。其主要原因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以及秘鲁文学家加尔西拉索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同时,这一天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生辰或忌日,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莫里斯·德·昂,以及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等等。节日的命名。旨在向伟大著作和它们的作者致敬:鼓励大家尤其是青年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唤起大家对这些为人类的社会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伟人的再次敬仰。  相似文献   

8.
寇研 《廉政瞭望》2013,(15):76-76
“三女神”或“三姊妹”,是西方神话的常见母题。例如美惠三女神;《金苹果》故事中的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莎士比亚《李尔王》中,古代不列颠王李尔有三个女儿;《灰姑娘》故事中也是三姊妹……  相似文献   

9.
《城市党报研究》2006,(6):35-35
10月25日,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39届年会在澳门举行,作为世界华文新闻传媒历史发展的标志性一页——继中国内地知名报纸《经济日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大连晚报》和《华商报》之后,中国内地又有6家中文报纸正式加入世界中文报业协会。本届年会,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门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匈牙利、美国的百余家华文报纸派代表参加,为近年来参加年会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的十七大会场,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杨凤一长发披肩,一身黑色套裙,妆容精致。10月17日,在北京团会场,讨论开始前,有代表问杨凤一,能不能唱一段昆曲。杨凤  相似文献   

11.
袁曦 《前线》2013,(4):89-89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说起它的设立,和我国。明代杰出的戏曲作家汤显祖不无关系。汤氏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12岁能作诗,已有才名。26岁刊印诗集《红泉逸草》。28岁始作传记《紫钗记》。34岁中进士,朝中为官。明万历十九年,目睹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当朝大学士,抨击朝政,触怒皇帝被贬为知县。万历二十六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在广东徐闻县创办“贵生书院”,12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书院教民知书识礼,使当地文风渐盛,科举盛行。汤显祖病逝后,徐闻县兴建“汤公祠”,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12.
大舞藏羌     
赵玫 《党课》2010,(8):124-126
兀自的,在松潘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上,仿佛一颗璀璨而透明的水晶从天而降,就滑落在甘海子漫漫的草场之上。如果不是真的所见,绝不会相信在这茫茫天地之间,蛮昧荒原之上,竟会坐落着如此一座气势辉煌的宫殿——“九寨天堂”。  相似文献   

13.
张馨元 《世纪桥》2010,(5):39-41
莎士比亚戏剧运用混合主义手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凸现优化人性、追求真善美一体的完美人性,虽然由于受科学的主客观条件的局限而难以兑现,却又是非常吸引人的美好幻想。这正是建立在人性平衡的规律上,戏剧诗人的道德理想及其对善恶界限的划分也正是出于他对人性的质朴的辩证观察。莎士比亚理想的人性,可说是作为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的平衡和充分圆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到了澳大利亚才知道有袋子的鼠肉也很有味道;到了德国才知道死板还有一套一套;到了西班牙才知道被牛拱到空中还能哈哈大笑;到了奥地利才知道连乞丐都可以弹个小调;到了荷兰才知道男人和男人当街拥吻也能那么火爆;  相似文献   

15.
流光溢彩、造型独特、动作刚柔并济,加上那一声声高亢的嗓音,这就是川剧的魅力! 曾几何时,川剧是川人的梦。遥想当年,川剧在各派剧种中,独领风骚,尽显魅力!《巴山秀才》《变脸》《死水微澜》,这些精品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细数川剧,变脸并非川剧的精髓,然而却让不了解川剧的人从变脸中再次感受到了川剧的热情和独特。  相似文献   

16.
《党风建设》2000,(6):16-16
一、名着是读者量多的。它们不是一两年内最畅销的。而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飘》、莎士比亚作品或《唐·吉诃德》。因而一本好书不一定是它那个时代最走俏的,它需要时间来汇集最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7.
概念世界     
《理论与当代》2011,(7):61-61
陈四益在第3期的《读书》上撰文指出:好多年前,问一位研究科学的朋友"因子"是什么东西?那时,"因子"满天飞,许多产品——保健的、润肤的、美白的都说其中含有什么"因子"。朋友笑道:"炒概念,别理它。""因子"可以不理,概念何以能炒?炒了又有何用?  相似文献   

18.
域外传真     
《党的建设》2014,(5):41-41
1 4月18日,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24月23日,英国各地以戏剧演出等活动隆重纪念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毛泽东读李达<社会学大纲>和<矛盾论>初稿及定稿的比较,论述了毛泽东矛盾辩证法的贡献和缺失,说明了毛泽东"两类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与李达<社会学大纲>和<<矛盾论>解说>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20.
曾凡跃 《求实》2012,(8):29-32
虽然改变世界同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观的主旨,但它们所阐释的改变世界的思想维度和语境存在差异: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侧重于从新旧哲学旨趣的根本区别的角度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侧重于从新哲学形态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强调改变世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自身的问题域中强调全部问题都在于改变世界;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纲领性文献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是一般思想原则,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改变世界则是其深化和具体化。根据以上差异,有必要就学界长期流行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误读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