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当前“台湾意识”已成为台湾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在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已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上介绍、评析、论述“台湾意识”的文章也日渐增多,且多少涉及到“中国意识”。因此有必要廓清“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真正涵义,指出两结之争的实质,探讨如何“解结”的问题。有人把“台湾意识”视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意识,好象在整个中国之下,有着与之等同的诸如“新疆意识”、“上海意识”、“苏北意识”等等。也有人把“中国意识”看成是祖国大陆人民所具有的意识,“因为在台湾的人民,无论台湾本地的,还是从大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正确对待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浓烈的“台湾意识”,关心尊重他们切盼当家做主人的心愿,让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祖国母亲和12亿同胞手足的温暖、关爱,是“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归向祖国的“金钥匙”.那么,什么是台湾同胞所怀有的台湾意识呢?笔者认为台湾意识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四个:  相似文献   

3.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李登辉在淡水一所小学的校庆演讲中说,长久以来“害中国的就是民族主义观念”,台湾“过度强调大中华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受害甚深”等等。李登辉的“中华民族意识有害论”遭到岛内舆论激烈的抨击。台湾《世界论坛报》发表评论指出,他(李登辉)的这番话的确令人感到遗憾,他要年纪轻轻的一代,抛却“五千年的历史”的大中华,钻进四百年的台湾,如此污蔑丑化中华民族,其居心令人齿冷。台湾世界新闻学院教授王晓波认为,如果没有中华文化与意识,那我们又如何能维持数千年而不断?如果不是中华意识,那抗日的五十年及抗战八年凭的是什么呢?有的学者指出,如果教育本土化是排斥中华文化,而局限于“台湾文化”上,反而会更加狭隘,“台湾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是人类祖先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还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也为人类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台湾问题的逐步升温,台湾意识再度引起两岸人民的高度关注,某些台湾的政要或学者可谓言必称“台湾意识”,使它成为岛内一些政治势力获取选民支持和政治资源的宣传符号,成为“台独”分子推行“台独意识”的思想基础。但台湾意识并非“台独意识”,正确理解和对待台湾人民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形成的台湾意识,是争取台湾民心归向祖国,实现统一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6.
蔡子民 《台声》2001,(4):14-15
80年代初以来,执政的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政权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党外人士接过“本土化”口号,开展党外运动。“本土化”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对群众有号召力,很快就从政治层面扩展到文化各方面, 90年代达到高潮。“本土化”蜕变为“台湾主体性”,从而使得从台湾意识中异化出“台独”意识,形成了“脱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分裂主义思潮。 台湾“本土化”思潮的由来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接收台湾,以去台官僚垄断台湾的政治经济资源,压制台湾人,因而台湾民众于 1947年起来反抗,史称“ 2· 28”事件。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台湾民众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在“镜像”意识扭曲的背景下形成了对国家的主体认知的“认同惯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岸的正常交往.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的改善与加温,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民间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交往逐步深入,甚至在军事、涉外关系等敏感的领域也出现了“松绑”与交流的态势,这一时期,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输入”与“输出”的政治循环系统,“两岸命运共同体”雏形形成,台湾民众国家主体认同感的“增量效应”不断得以释放与重塑,这对未来两岸关系最终走向统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往探讨“一国两制”,大多注重讨论其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应更多注意研究“一国两制”的现实基础。大陆与台湾社会制度、指导思想相差甚远,但也存在许多共同性,这些共同之处有助于祖国统一,构成了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1)谋求国家的统一,是大陆与台湾的共同夙愿;(2)国共两党都强调“一个中国”,反对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3)国共两党都有改革社会的意向,双方都在进行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台湾人民的心愿”?国务院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指出,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这段话写入关于祖国统一的重要文件之中,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人民的关心,对台湾人民心愿的理解和尊重.居住在大陆的一些老台胞,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自然更深切、更实际.当家作主与“台独”蔡子民(台盟中央主席):台湾人民要求当家作主的思想是十分强烈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是反抗民族压迫.像我这般年龄的人都知道,日据时期民族压迫是何等残酷.台湾人民过的是亡国奴的日子,但是为摆脱日本统治,反抗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反对异族统  相似文献   

10.
在统一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两岸谈判台湾问题的形成由于中国的内战及随后的美国干预,这是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都追求国家的统一,虽然在具体方式上存在着分歧。祖国大陆方面,从“解放台湾”发展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台湾方面,在二落时代也一直坚持国家的统一,从“反攻大陆”演变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海峡两岸解决这个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统一意识。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会有共同的语言;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可以取得协议,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这种统一意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民族兴…  相似文献   

11.
1月1日,被国际社会公认为“麻烦制造者”的陈水扁在“元旦讲话”中抛出新“台独”论述,蛮横限制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发展投下了新的变数。“讲话”中透露的一些重要政治意涵,更对民进党权力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一、“元旦讲话”的实质是鼓吹“台独”分裂,培植“台湾国家认同”陈水扁妄言所谓“台湾的国家总体目标”,大谈所谓“台湾主体性”,声称“台湾是世界的一部分,绝对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大政方针”的拟定“一定要跳脱‘一个中国’与‘台海两岸’这种狭隘的思考框架”;国民党执政时期留下来的“大中国意识”,未来要“妥…  相似文献   

12.
“大国意识”下的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后 ,从 80年代起就明显地暴露出“大国意识” ,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台湾对日本实现这一目标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 ,近年来 ,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 ,明显提升日台关系 ,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中国内政 ,影响中国统一进程。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分析日本“大国意识”抬头的原因和种种表现 ,指出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的用心是要使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甚至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 ,日本“大国意识”的抬头是十分值得中国人民警惕的。  相似文献   

13.
国人的道德传统是重视个人的“私德” ,不重视社会“公德” ,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发育不良。要改变这种局面 ,培养国人的公德意识 ,就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颠覆,新文化运动引领着现代“新青年意识”的崛起.意义重大的是,“新青年意识”揭开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大团圆情结”所遮蔽的国民“奴性心态”,解构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思想束缚;“新青年意识”彰显了新时期“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献身精神”,建构着近代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变革意识;“新青年意识”还重新诠释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昭示着现代人精神品格培育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一部问题意识鲜明的跨学科研究著作,《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以下简称《自主》)一书需要被放在更为开阔的当代知识生产格局中,才能发现其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妇女史研究的自觉对话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深化与拓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大致形成了两种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范式:一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化范式”,另外一种是几经反复又逐渐成为热点的“革命史范式”。  相似文献   

16.
郭大路 《台声》2024,(1):40-41
<正>台湾2023年度代表字1月7日公布结果,“缺”字以第一高票获选。连日来,该话题在台湾社会引发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岛内舆论指出,“缺”字当选凸显了民进党执政不力的结果,完整反映出台湾民众的无奈心声。还有观点说,与台湾民众各种“缺”形成对比的是民进党当局的“什么都不缺”,他们唯一缺的就是“德”。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台湾罢免“总统”陈水扁案,绝对是震动台湾政坛的重大事件,也势必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和台湾地区产生重大影响。陈水扁自2000年上台以来,坚持“台独”路线和“台独意识治政”,大肆进行“去中国化”“、统独公投”“、废统”等分裂活动,恶化两岸关系,严重挑衅“一个中国”的底线;造成执政没有政绩,社会治安混乱,台湾经济出现空转,社会和民众都在为此付出代价。6年多来,他因执政没有政绩迫使他一方面拒绝泛蓝的监督,激化“宪政危机”,另一方面在民进党内维持一人专制。更为严重的是,他的权力傲慢、滥用,终于蔓延到权力腐败的地步。陈水扁身…  相似文献   

18.
“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年“解严”后,台湾的历史研究逐渐渗入本土主体性问题。李、扁上台以后,开始有步骤地将其导入中学教育,并将台湾“本土主体意识”当做培养“台独意识”的工具,以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为依据,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了“去中国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大变动。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汀,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与中国史分离开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隐匿着“台独”意洪的“青少年历史思想改造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例。  相似文献   

19.
(一) 通观我国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的理论体系,从反映社会历史领域的一般规律着眼,其中有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历史作用”等论述,都无疑是对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领域的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于“社会革命”的有关论述,却仅仅是反映和概括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小阶段一对立阶级社会阶段的政治革命的规律,这种仅能反映对立阶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人认同”作为台湾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了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国家认同”等多个面向.“台湾人认同”是台湾民众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经由合法性建构、拒斥性建构以及计划性建构而最终形成的.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台湾民众实际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调整,其特征呈现出民主化、理性化以及“台独化”的发展趋势.对待“台湾人认同”,大陆应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培育出两岸统合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