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载,国内某市拟投资380亿元打造"新阿房宫"。此事立即引起社会广泛质疑,并不禁让人油然想起二千多年前火烧阿房宫那把熊熊大火。火烧阿房宫作为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历代以来倍受关注,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阿房宫成为"秦亡于奢"的象征。遥想当年,强秦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之后,本该河晏海清、万民归心,却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国内某市拟投资380亿元打造"新阿房宫"。此事立即引起社会广泛质疑,并不禁让人油然想起二千多年前火烧阿房宫那把熊熊大火。火烧阿房宫作为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历代以来倍受关注,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阿房宫成为"秦亡于奢"的象征。遥想当年,强秦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之后,本该河晏海清、万民归心,却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这既有秦王朝高压  相似文献   

3.
我们再一次深切地体味到,历史和岁月一样的不可逆,同样的不可被人为重塑与雕砌。阿房宫考古队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日前在湖南龙山县的一次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考古队经过5年艰苦而细致的考古,未发现传说中的阿房宫。据推测,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被项羽放火焚烧,阿  相似文献   

4.
哀项羽——闻“项羽未焚阿房宫”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 国对举世闻名的秦陵地宫进行了首次勘探发掘 ,巨大收获之外还有一个科学发现的副产品———项羽并未焚烧阿房宫 ,但咸阳宫毁于大火却是事实。或问 :“既然没烧阿房宫 ,是不是该给项羽的残暴恶名辩辩诬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写道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笔者按 :李斯杀胡亥后 ,将其侄儿子婴扶为皇帝。)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减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太史公并没说焚烧的是阿房宫还是咸阳宫。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项羽烧阿房宫遂坐实矣。鲁迅说 :“秦的末年就有…  相似文献   

5.
再创阿房宫     
谭畅 《小康》2013,(8):88-91
7000多村民即将搬离他们祖辈繁衍生息的土地,让位于规划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开发土地,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只是城市开发中的一枚棋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文化的标志,阿房宫一直是个传说。但最近在西安郊区,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从地里往上算最大高度达12米的夯土台子,在2012年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后,终于被保护起来了,当地正打算将阿房  相似文献   

6.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把阿房宫的瑰丽、豪华、奢侈,秦始皇的骄横奢侈、民不堪命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字字铿锵、句句有力。秦王朝本想从“始皇”到“二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天下永远是他们的,哪知到了秦二世,就来了个“楚人一炬”,整个阿房宫化做焦土,秦王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秦始皇这位“独夫”天下归我、继世永昌的美梦,一下  相似文献   

7.
“火烧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就因为阿房富是秦朝的一个建筑,推翻这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军感觉要与前朝彻底决裂,就一把火把它烧了,毫不可惜。  相似文献   

8.
大哉故宫     
《台声》2015,(20)
<正>故宫,什么时候走进记忆,现断层。但故宫则随阅历、年岁、境地、职业、互联网,走入脑海深底。提起故宫,众所周知,本名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前后五百余年,24位皇帝在此生活并统治全国。其气势,远超杜牧描写的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泱泱大国,几乎每一个强大王朝,伴随着它的都会有一个宏大的宫殿建筑群,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等等。但随之王朝的土崩瓦解,这些宫殿也都毁于战火,"只有那虚名儿与后人传",  相似文献   

9.
民谣如镜     
袁浩 《政策瞭望》2009,(4):56-56
《红楼梦》中有一首很出名的民谣:"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它多少形象地概括并揭露了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和穷奢极欲。从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项羽竭力维护周以降的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为此不惜牺牲取代秦始皇的机制。他恨集权专制.所以烧毁了专制集权的象征——阿房宫;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动辄坑杀秦始皇的降将与士卒;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他不愿意在关中这块秦始皇的旧地建都;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他从心里不愿毒重蹈秦始皇的覆辙……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华石文化源远流长。秦始皇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时,就用了不少的奇异怪石、玉石,汉武帝修造上林苑,都把大规模的奇石搬入皇宫之中,奇峰异石成了皇宫奇景,成了皇亲国戚独享之物。当时,玩石、赏石、藏石、贩石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自此,经久不衰,一些文人墨客更视为雅趣,吟颂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2.
把"兴安"两个字写在纸上,那张纸,仿佛立刻就变重了。当然,纸不会真的变重,变重的是历史的印痕,是人在兴安的浮想联翩。透过那两个笔画并不复杂的汉字,两千年的流水映着两千年的月亮,两千年的夕照带着两千年的沧桑,似乎一下就从何其遥远的那一头悄悄漫到这一头,在你不知不觉的想象里浮出"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的秦歌,在你恍惚的凝望中晃出阿房宫笙歌曼  相似文献   

13.
侈麋不但难以兴国,而且会使国家易于灭亡。秦始皇有着雄才大略,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李贽称其为“千古一帝”,的确不为过。但是,秦传世两代就被灭亡。其原因很多,刘邦却认为首推侈麋。萧何主持修建了未央宫,刘邦征战回来见殿宇高大壮阔,责备说,天下战争不断,怎么能这样铺张呢?难道你忘了秦始皇修阿房宫、筑骊山墓的教训吗?秦亡迅疾,汉初的统治者们心有余悸,崇尚节俭,故有了“文景之治”。其后世  相似文献   

14.
江峰 《政策》2000,(10)
造字六义,象形第一。如“奢”字,上半部为“大”,下半部为“者”。“大”,即大吃大喝,大手大脚,大吹大擂;“者”字其义之一即“人也”,此等“人”必“奢”无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奢”,毁国荡家。可见,骄奢淫逸、穷奢极欲乃兴国创业之大忌。昔秦始皇修三百里阿房宫,“天桥飞龙奢如虹”,结果激起陈胜、吴广于大泽乡“揭竿而起”;隋  相似文献   

15.
布清苑  常公 《台声》2004,(3):77-79
在中国建造园林之艺术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造园发展大体分为五个阶段。汉以前:处于萌芽的形成期。此时造园仅限于皇家苑囿,如上林苑和阿房宫建章宫内的苑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流行佛学、道学,崇尚清淡风气的影响很大,造园艺术走上了再自然的道路。主要造园实践有金谷园、华林园、兰亭及一些寺院园林。这一时期应是造园艺术的发展期。隋唐时期:这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给造园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文学艺术的发展还级造园艺术构思和技巧以启迪。这时的造园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造园艺术达到鼎盛的标志。宋代:此时…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市西南五十公里处的长清县孝里公社的孝堂山上,有一座石头砌的房子。这就是我国地面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房屋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石祠的中间隔樑上刻有东汉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的参观题记,表明它在这之前即已存在。据我国考古专家罗哲文推断,石祠应建于东汉早期,公元一世纪间,距今已有大约一千九百年了。我国房屋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以前已有很高的成就。据史籍记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已有很漂亮的宫殿。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规模宏伟、建筑豪华,为世所罕见。但  相似文献   

17.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出发点 :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 ;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感悟 ,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的多元选择的可能。从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宫》、《落寞的秦淮河》 ,经过“月之祭”系列 ,到以传统书法为素材的“顿悟”系列、“大书法”系列和被称为“后本位”漆画系列 ,李锡奇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自己归属于民族本位的艺术独创性。越来越专注于来自民间和传统的形而下的艺术语言 ,和越来越强烈感悟到的形而上的现代精神 ,构成了李锡奇的现代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适当扩大减税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局限于支出方面,即通过举债来扩大公共支出,投资于基础设施等方面,从而扩大内需以带动经济增长。应该说,这种以扩大需求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也不容否认,这种正面效应正在递减,作用空间越来越小。笔者认为,从当前的经济态势和长远的经济增长考虑问题,果断地推出结构性减税政策已经是时候了。“非典”背景下的有限减免税,虽仅属一种被动的选择,但其推动税改的积极意义不可低估。我们有条件把减税的空间适当做大一些。减税是反衰退的常用政策措施古往今来,凡是开明的君王和政府,往往都把减税作为医治经济衰落的良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兴衰交替、政权更迭的历史,也就是统治者横征暴敛、竭泽而渔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两种理财思路交替使用的历史。暴秦筑长城、修阿房宫、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搞得民不聊生,二世而亡。汉王朝伊始,采取减负安民政策,大定天下。隋炀帝穷奢  相似文献   

19.
周末下班,正是华灯初上时分。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好不热闹。我独自行走街上,没有丝毫孤单寥落的感觉。途经一所校园,驻足少顷,但见里面古木蓊郁,安闲静谧。因为是周末,这里少了往日的喧嚣,多了一份冷清。只是偶尔有低头赶往教室的学子身影从眼前掠过。间或,也看见一两对亲密情侣在温柔的夜色里悄然低语。我很乐意沉浸在这种诗意的氛围里,它越是朦胧,便越是浪漫而撩人。  相似文献   

20.
马德 《乡音》2014,(1):48-48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也不要在喜欢不喜欢上,分出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