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的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开始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对网络民意表达权进行规范和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针对网络民意表达权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畅所欲言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度尊重民意,科学处理民意,充分挖掘现有制度框架下的各种资源,疏通民意表达渠道,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市场的缺陷及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党、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在市场经济下出现了改革成本分摊不合理的现象,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因此,我党应以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努力寻找一种社会各阶层认可的多赢的方式。政府要倡导公正的原则,培养社会组织来分担政府的职能,畅通民意渠道,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意与司法活动同为构建社会正义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民主与法治体系中,网络民意与司法活动之间既存在着相互评价的制度性结构与普遍实践,也有深刻的冲突。本文理性分析网络民意形成的社会基础,司法活动与网络民意的冲突表现,认为从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视角看,司法活动的一个紧迫课题,就是正确回应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正逐步介入人类生活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建构,网络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问题加以认真研究,以探索网络传播对现实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四大任务之一。应当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任务的提出,顺应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意表达和权利救济制度,信访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其尽快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轨道,在分析其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对人大信访机构主导下的和谐信访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实现很好的表达。构建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曹妍 《理论研究》2013,(5):56-58
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但其弊端还制约网络民意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势必影响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因而有关网络民意影响公共决策的现实合理性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网络民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要合理利用网络民意来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10.
沈晓阳 《求实》2012,(2):59-62
正确地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从政治心理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分为理性思考型、情绪宣泄型和舆论煽动型三种类型。从政治价值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对于发展政治民主、促进政治自由、推动政治正义既具有重要意义,又构成严峻挑战。从政治发展来说,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一是要扩大网民数量,缩小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之间的差距;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克服网络民意与政治文明之间的裂痕;三是要注重观念引导,避免网络民意与核心价值之间的背离。  相似文献   

11.
方静如 《世纪桥》2012,(23):60-61,90
摘要:伴随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表达态度、观点,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拓宽民主渠道、监督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促进党风建设,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另一方面,网络谣言、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利用等却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阳光型”政府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途径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规范网络政治,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依靠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炜煌 《求实》2005,(7):77-79
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它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实现和谐社会其它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民主进程决定社会和谐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应注重建立人民代表优选机制、民意表达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民情处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展开深入讨论,并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途径等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本文主要从社会阶层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一、和谐社会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关系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  相似文献   

14.
透视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而网络民意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特点,则为政府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反应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判断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党执政能力建设上的一大理论创新,顺应了民意,符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加以推进,我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得民心、顺民意的奋斗目标。既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统筹规划,又要从基层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做起,努力使每一个村镇、社区、家庭、企业、学校、机关都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细胞,促进社会成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虚拟性、全球开放性、平等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兴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应当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慈善超市是顺应时势、合乎民意的善意之举,也是泉州市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泉州”的重要内容。慈善超市是慈善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网络民意的特征与政府回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网络社会里,网络民意正成为影响政府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经由网络民意调查的测量和提取,网络民意清晰地呈现出其可回应性特征.网络民意的聚合点集中而清晰;网络民意的态度结构多呈现出一元极化态势;网络民意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网络民意逐渐从非理性向理性回归.政府应树立融合民意理念,厘清网络民意的真实诉求,提高回应网络民意的制度化水平,从而提升对网络民意的回应能力和公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