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是新中国60年以来的一个永续话题,现代化的界定在学者与政治家们那里明显不同。60年的中国现代化之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政治目标压倒经济目标,后30年强调经济目标和民生改善。两个30年的现代化之路迥异,也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对于两个30年现代化的收益与成本,可从三个“视点“与三个“时点”对接中,进行高度简化的归纳。  相似文献   

2.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从历史逻辑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刻领会这三重逻辑是全面把握“两个确立”的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深刻地把握"两个维护"的逻辑必然。从资产阶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比较来看,"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新时代党的建设内容来看,"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的郑重告诫。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也曾提出“两个务必”的郑重告诫。从西柏坡时期到新时代,“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对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应对复杂环境、完成战略任务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阐述“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考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深入研究“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6.
耿淑 《传承》2010,(36):6-7
两个务必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到江泽民视察西柏坡,重申两个务必,再到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赴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充分体现出了两个务必思想一直受到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不仅如此,两个务必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最终实现我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有一致性的方面,也有差异和对立的方面。"两个不能否定"论断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不能否定与当时当下历史相统一的逻辑及其实践;第二,应当否定和校正与当时当下历史相背离的逻辑及其实践;第三,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贺新元 《人民论坛》2022,(23):84-86
新的赶考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会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包括错误思潮在内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干扰因素都有可能出现。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高度,鲜明地以“五个必由之路”的精辟论断,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自信。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相似文献   

9.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 ,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 ,发扬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密切党群关系、拒腐防变的需要 ,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张勇 《理论月刊》2015,(2):28-31
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是一个承载着艰辛与辉煌的新征程,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跨越"三大陷阱":全面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力推进和谐世界建设,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切实加强执政党建设,跨越"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22,(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了两个确立。两个确立的形成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只有从理论上认识其形成的必然性,才能深刻领会其精髓要以和重大意义,做到把理论认识转化为行动自觉。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属性,两个确立蕴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宣言》过去160年了,在对"两个必然"实现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割裂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而孤立、教条、机械的认识"两个必然"的思想。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一些人断言"两个必然"过时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走了曲折的道路,甚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解体或失败了,更使一些人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必然趋势的坚定信念。因此,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辩证关系。"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两个必然"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更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长期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命题,与毛泽东同志73年前提出的“两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体现了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但党的初心和使命、党持之以恒的斗争精神以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坚定决心丝毫没有改变。“三个务必”是党在新时代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二者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形成了"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同时,"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及作为整体的"四个全面",又都有其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过程,系统考察"四个全面"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脉络,无疑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5.
李曼琳  李居城 《创造》2020,(2):30-35
2020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也是收关之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乎中国能否强起来,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步骤。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两个一百年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髓要领对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傅锁根  赵嘉敏 《前沿》2023,(1):5-12
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并着力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通过深刻剖析“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导出由“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飞跃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找到坚实的学理性支撑,并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7.
"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十三年”和三次思想解放的奇特现象 ,但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效性、实践性、认知性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一规律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柏启传 《公安研究》2001,(11):80-83
该文主要对“两个基本”原则,即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的科学內涵以及这“两个基本”原则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作了较详细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场域、发展动力、实践逻辑、主体力量、发展规律等五个方面,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机制,回答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推进动力、复杂进程、实践主体、目标指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在这里,他号召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55年前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