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在饥寒交迫时,首先是要活着,为生存而奋斗。温饱之后,他会问:"为什么活着?"社会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总是循序渐进的。今天,当中国经济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成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09,(26)
城市,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数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光芒在此交相辉映。然而演进至今,城市却遭遇到各种挑战:人口膨胀、饮水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终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1)
正在中国已经走向富强的今天,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重要,它不能拖后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上显示出来。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把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视为是在"社会舞台"上的一种真实演出;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则把商品"对社会生活的殖民化"视为是一种景观。我们可以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以及出国旅游的中国人那儿,看到很多非常熟悉—准确地说已经熟悉到麻木—的景观,那是人们的真实演出。一:中国任何一个大中城市的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8)
正中国从来就不止一个农村,至少从来就不止一个类型的农村。即使是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也未必敢说他真正了解农村。他所了解的,可能只是他自己的那个村庄。想了解农村,我们必须在整体的中国里来看农村;而想要理解农村问题,必须站到历史的高地,既看到传统中国的乡村,也看到农村在过去100多年来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想象未来的农村图景。数千年来,中国的农村供养着城市,成长为城市,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小商品经济的传统产业结构里与城市文化相通,社会相连,政治共和。然而,自1840年西方工商业资本入侵以来,这种一体两面的格局被现代"化"了。农  相似文献   

5.
媒体     
《南风窗》2008,(20):7-7
西部纪事和美国西部一样,当你向中国的西部进发时,会发现沿途的树木越来越稀少,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今天的中国,当你提到西部,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贫穷",就和美国内战后人们提到"南方"一样。  相似文献   

6.
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直接导致经济活动日益向大城市集中,带来了大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城市空间不断蔓延,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密度不断增高、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就业困难、工业污染严重等。于是,在大城市周围大力发展和兴建“新城”就成为缓解大城市压力的重要手段。从很多国际大都市的形态发展过程看,不难发现它们都经历了从集中发展到分散发展的转化过程。伦敦、巴黎、  相似文献   

7.
回家     
《南风窗》2016,(3)
正2016年春节很快就到来,官方预测今年春节全国旅客发送量29.1亿人次。看到这个数字,几乎已经可以看到密密麻麻蜂拥在全国各地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的提着大包小包的中国人。他们的日程不同但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回家。尽管中国农历年的"年味"日益淡去,但"回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流连故土的中国人,原来一直在迁徙之中。我们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东奔西突,为了生计,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家人,为了家。然而,家到底是什么?它对处于今天这个当下的中国人,到底有何种意义?对于家的思考又有可能把我们带往何处?  相似文献   

8.
石勇 《南风窗》2013,(20):42-44
今天的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可以给年轻人受挫的世俗化理想,以及更年长一些的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想象以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呢?一个人要彻底弄死他的自我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理想也是如此。但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是一种社会隐痛了。这正暗示了某种秘密:"理想"在今天的命运,大概就是无数年轻人—无论他是大学生、白领、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公务员—以及这个社会的命运,反之亦然。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理想",它所指向的现实,还有未来,似乎隐含着某种玄机。  相似文献   

9.
天津的软肋     
最近,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24城市竞争力报告》和中国市长协会最新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等研究资料中看到,天津竞争力下降的趋势让人吃惊。 例如,在中国2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是有灵魂的。 城市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城市的灵魂就是人的灵魂。 只有爱惜人的生命,城市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 只有爱惜人的灵魂,城市才能拥有新新不已的气象。 广州曾经错过。错在以硬性的、外在于人的指标,来衡量城市的进步,主宰城市的格局, 这座两千年历史的大城,一度被讥为不宜观瞻与栖息的地方。 广州必须重生。 我们看到了广州的重生。 重生的目标是这么朴实:适合人的创业,适合人的居住。 而重生的手段也是这么简单:听从民意,听从民情。 我们欣喜于广州的重生,我们更应当思索广州重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工作两年后,我的新加坡朋友杨准备回国。在送行宴会上我请他谈谈对中国人的看法。他说:说实话,你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没有我们新加坡人高,但是,我发现中国人的哲学素质都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是哲学家,这一点我们新加坡人自愧弗如。 看我大惑不解,他解释说:你们的哲学素质主要体现在你们的“口号文化”上,在中国口号几乎无处不在。像“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  相似文献   

12.
王维平 《南风窗》2008,(6):38-39
把垃圾当成资源来对待时,我们就应该用"管理"这个词,而不是"处理"。可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垃圾管理思想体系和实际操作经验。人类历史与垃圾同行垃圾始终伴随着人类,见证了社会的兴衰发展,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3年,就有了环卫工人。但同时,垃圾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迈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美国人从1924年开始填埋城市垃圾,到了1980年代,到了无处可埋的地步。1972年以前,城市垃圾大部分都被运往农村做肥料,那时候的垃圾里极少金  相似文献   

13.
彭强 《南风窗》2010,(7):96-96
真实的历史一定是延续的历史,割裂的历史一定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就如我们把新中国和旧中国全然割裂,结果胡适之、钱穆这样的文化人就从我们的历史中消失了,以致近年我们还在补课。对西方历史的认识也一样,今天大多数人说起中世纪都是"黑暗的",的确,天主教的政教合一、高度人身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肩膀     
冷秋 《工会博览》2006,(14):1-1
一度认为,我们用最光荣的肩膀改造了自己。驰去的岁月,曾经有数以万计的城市人,用他青春而稚嫩的肩膀,在农村那广阔的天地,肩挑过希望。正是那青春的肩膀,改变了今天在城市生活中一些人的“农门人生”。我们也许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们以智慧,摆脱了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压在我们肩上的农田和村落,  相似文献   

15.
都市异客     
张可 《南风窗》2014,(18):48-53
<正>"你有没有发现,和对故乡的陌生一样,我们对他乡也一样陌生。"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窗外的雨还在一直下,我在离家2000多公里的上海,在她8月反常的微凉中,打了个寒战。3年前来到这个城市,这么大的一个城市,大得像是一个空空的罐头,住在里面叮铃当啷,外人听上去热闹,其实不过都是自己制造的回响。时代挥舞的大旗眼花缭乱,我们匆匆从农村、从家乡、从小城、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仿佛就是为了证明那些绚烂凛然且颠扑不破的真理一般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名家评刊     
《南风窗》2010,(20):10-10
<正>谁在东亚惹是生非,制造紧张?王嵎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近几个月来,东亚形势好像忽然紧张起来,有点"山雨欲来"之势。从东海到南海,从朝鲜半岛到越南,美国频频出手,耀武扬威。美国一些主流媒体也配合默契,大造舆论,说什么这是由于中国"傲慢"了,低估了美国实力和"不屈的意志",军事上"不断膨胀",外交上"咄咄逼人","威胁"到东亚国家安全,"碰撞"到美国"国家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7.
正这次旅程完全改变了我对中国的印象及偏见。中国一直受到西方的指责,认为其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也许其中一些指责是真的,但我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义乌、杭州和广州,是我们考察过的地方,都没有受到污染。相反,它们都是绿色城市,到处是绿树环绕。中国的饮食十分吸引人,尽管我没能品尝到所有菜系。我对中国菜式和口味的多元化感到惊奇。每个省的  相似文献   

18.
主席日记     
<正>在工会主席们曾经写过的日记中,可以体味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看到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人物性格。2014年9月4日周四晴今天我们一共走访7户困难学生家庭,为他们送去"金秋助学金",以解燃眉之急。下午走访的最后一户是下属太平桥村联合工会的困难职工邵成群家。不巧的是,今天邵成群的孩子没在家,我们没有见到孩子。看到我们的到来,质朴的邵成群赶紧把我们往屋里请。他家里的境况真出乎我  相似文献   

19.
正每到初夏,在北京二环路、三环路的隔离带里,在马路两侧的绿地内,月季花姹紫嫣红。一时间,京城的大街小巷美不胜收。而在这美景的背后,是一位被称之为"月季大使"的努力付出。从19岁接触月季到现在,她已经跟月季打了20多年的交道。从最初对月季一无所知,到获评"中国月季推广大使""月季栽培大师"荣誉称号。这些年来,她把中国的月季卖到了世界各地。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位"月季大使"、北京纳波湾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波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来信     
杨雪冬 《南风窗》2014,(19):14-14
<正>①我在超市工作,周围同事大多可归于文章定义的"下层社会"范畴,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勤劳、坚忍、努力,当然也有无奈,但是没有危险。很赞同黄纪苏先生所讲的,下层社会"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底层社会,我尤其想说企业在这方面的责任。我们必须回溯到企业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仅是经济单位。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也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企业,员工得以在这些企业组织中得到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