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方政府创新是当代中国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中部地区三种不同持续类型的地方政府创新案例为分析对象,建构"政府—制度—社会"分析框架,创新"深化发展"是政府嵌入、制度优化和社会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原地踏步"是政府积极动员、制度逃避和社会依附的原因;创新"动力衰竭"源于政府脱耦、制度困境及社会脱嵌。只有建立政府行动机制、制度改进机制和社会反馈机制,地方政府创新才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政府行政成本畸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成本支出是必须的。但如果通过权利"缺位"与"越位"进行寻租,偏离为社会服务的轨道,异化为集追求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为一身的混合体,则必然导致平庸、无效率和腐败,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规范政府运作方式、决策行为,强化外在约束,改革预算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建立严格的审批责任追究制度、违规惩戒制度成为当前行政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3.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已处于瓶颈状态,表现出了一些失误和问题,影响了改革的继续深入。要打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瓶颈,其思路在于:将设定行政审批事项的"设计权、议事权"交由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决定;改变公务员职业管理方式,试行政府雇员制;强化政府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政府改革的前景目标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引导力和保障力,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政府改革想取得显著成效,必须确定其前景目标,并做出有效的路径选择。以建设讲求"投入产出"效应的廉价政府、讲求责任承担的高效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政府为目标,以完善制度保障、强化社会监督和调动民众参与为途径,发挥内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将是我国政府改革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我国新出台的"行政许可法",认为它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纲领,在这部行政许可法的支持下,我国将展开以建立有限政府、公开透明政府、责任政府为改革目标的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正确定位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顺德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简政放权和行政流程改革两个方面同时推动,推行一年来在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动协同治理,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协同审批流程,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整合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配置行政审批权"三集中三到位",优化审批机制及职能体系、提出标准化审批概念,规范政府行政放权行为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顺德的改革探索对推动广东服务型政府建设及改革的启示是:政府要积极培育经济和民生领域的社会组织;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承接审批职能操作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需要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予以规范以确保改革的成效;加强广东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事权划分工作。  相似文献   

7.
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突出行政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加"摸着石头过河"为组合方式的地方政府简政放权改革,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沟通网络等行政环境要素的困境。突破这些困境需要树立整体政府思维、拉近政策制定与落实距离、坚持政务公开、完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通过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推进了政治进步与社会善治。由于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创新始终无法改变地方政府主导的传统治理体系,地方政府创新陷入了"内卷化"困境。推进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应该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创新的趋向,具体包括创新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健全地方政府和市场与社会的协同治理机制、发展有效民主和践行法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有限"、"有效"和"有为"是行政体制改革时间光谱和知识图谱上的三个关键词.党的十九大以来,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新一轮的变轨与重塑周期,聚焦统筹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锚定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瞄准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时间光标沿着组织体系→职能体系→制度体系→能力体系的主线稳步推进,这不仅是行政资源优化配置与迭代升级的过程,也是行政改革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改革路径重塑与再造的过程.其中,建设"有为政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指明了方向.为此,要以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和"社会有力"相融共进为基本目标,以完善制度体系作为战略路径,以促进"跨界协同"作为战略重点,以深化集成改革作为基本策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核心一环。从地方政府政策文件视角,分析了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演进路径即动力机制、改革内容、结构框架等维度上呈现出的重要特征。动力机制上呈现出中央主导与地方跟进的特征,改革内容上表现为从单一平面向多元立体的路径特点,结构框架上呈现出由宏观到具体的改革轨迹。分析这些改革特征以及衍生的改革多维度不平衡的问题,包括行政审批与监管的关系格局、审批权力结构实质与程序之间的不平衡,对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构政府层级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权力结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警务部门运行绩效的提高,关系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局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从公共管理视角看,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坚持公众至上、扁平高效、公众参与、公开透明、多元治理和综合平衡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中名人的姓名常被商家作为商标使用,而现有人格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模式却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商品化权"概念,来重构对名人姓名商标化之法律规制模式.在界定知名人物姓名商品化内涵的基础上,有必要提出以商标的"第二含义"为标准,以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益为前提,有限度地允许商家的商品化利用,从而达到商家、知名人物与社会公益之间利益的一种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3.
公益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一个社会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以公益精神为指导,妥善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二要充分协调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实现公民与国家的和谐互动;三要妥善解决企业自身利益与市场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和谐互动;四要协调解决非营利组织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实现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的意志,而且也升华为执政党的主张。在这个利益分化的时代,如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的根源。自由与和谐是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社会价值,我们应当从法律制度层面加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创造社会自治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对于基层社会的整合而言,我们的历史能够提供的,主要是两种经验——基于原初的血缘、地缘特征结成的社会纽带;基于集体化生产和再分配特征形成的社会纽带。前者有相当强的局部性和分割性,其亲疏有别的个人关系规则很难在公共社会中发挥作用;而后者的被动性连接方式,妨碍了经由社会成员自主选择建立的主动认同和归属。所以,社会整合"事"虽在基层行动领域,"理"却在宏观结构领域,它看起来是求诸管理之道,实质上是探寻社会成员共享的利益及价值的协调机制,关键是公共制度建设。这一机制依赖于人们的选择性认同,如果传统经验不需面对公共选择,就难以给今天异质社会的整合问题提供现成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具体人格权,体现了社会对人在作为独立个体角色时的尊重。但是人不可能总游离于社会角色以外,自然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也有边界。隐私的边界不是自然人的公众人物的社会角色,而是信息的公共性或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等原则确定的公共信息来划定隐私权的边界,才能实现独立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行政诉讼只针对法律保护的权利受侵害的相对人,这样当行政行为危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利害关系人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矫正行政行为。从保护权利与公益角度出发,在综合参考其他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应完善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以在我国建构该制度。  相似文献   

18.
县级政府是中国最重要的基层政府。两千多年来,社会管理一直是县级政府最主要职责,而目前我国县级政府现状还难以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加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的根本思路在于确立县级政府地方自治特征,强化为社会和民众服务的意识,建立为本地方服务、对本地方负责的责权机制。为此,应深化县级政府体制改革,把县级政府真正建设成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政府,以实现社会良好治理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文化冲突、阶层特性、制度设置和法律运行等原因,导致其人身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目前,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依法采取改变理念、提高素质、改革制度和完善法律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其合法权益,是真正实现平等保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以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社会历史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等对妇女权益保障的缺失是妇女"弱势"地位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只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为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