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服务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之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契约论思想家们大都认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是政府的目的和义务,人民主权与政府治权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定位.政府的目的和义务理论、人民主权与政府治权理论是政府服务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由于宪法本质上是人民为规范政府行为而对政府的立法,宪法权利是人民防御政府侵犯的工具,所以宪法权利与性质都体现在作为主权者的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人民共同作为主权者的无差别性决定了宪法权利的普遍性,而普遍性又决定了基本性。另外,人民防御政府侵犯的宪法权利本质决定了宪法权利的消极性、直接性,其是公民对政府的权利,不是官员的权利。只有不违背这些性质,才可能是真实的宪法权利,才应当入宪。  相似文献   

3.
由政府的代议性质看透明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权在民是现代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确认主权在民的国家 ,其政府无一例外地具有代议性质 ,人民亦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为保证人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实现 ,政府必须是透明的政府。透明政府包括政府组织的公开、政府决策的公开和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  相似文献   

4.
浅议政府诚信建设的三个基本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是基于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以及由此所规定的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委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权力代行机构.建设政府诚信,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求政府必须履约践诺,肩负起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该时刻代表人民利益;各级干部受人民的委托行使权力,应谨慎务政,防止滥用权力;党员干部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不断增强党性觉悟。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首先要牢固确立人民主权的思想意识,人民主权意识是现代法治政府推进民主政治和实现法治的思想起点和价值元点。只有确立了人民主权意识,法治政府才有了最基本的法理依据和价值属性;拥有和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才会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力,成为有限政府,进而成为真正的法治政府;政府才能确立权利本位的执政理念,坚持为民服务,成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而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也是建设地方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国家权力的本源在于人民,因此,人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于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道理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对人民负责,使其成为一个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一个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一个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因此,我们今天强调建设和塑造服务政府的取向,就是要强调始终牢记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以人民政府为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实质所在。实现人民政府为人民,需要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从调整政府理念、实行政府官员选举制、政府管理社会化、完善人民监督机制等多方面去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孙中山的人民监督思想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权力的归属及人民与政府官吏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人民为一国之主,官吏不过为人民之仆,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确立了人民监督的理论前提;二是设计了人民监督的理想模式,主张用人民的四个“政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以实现“政府的动作随时受人民指挥”。  相似文献   

11.
理论前沿     
高尚全在《中国改革报》撰文指出:浙江的实践经验回答了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从浙江的经验看,我们必须突破三个不合时宜的观念:一是突破只有国家投资、政府花钱才是搞社会主义的观念,树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的观念。过去认为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政府投资越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越稳固。如果我们承认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么也应承认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人民自己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共关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机构与其内外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联系状态。政府要完成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使命 ,必须处理好这些全方位的关系 ,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政府行为是基于公民权力让度的理念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大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的全部行为特征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其行为准则的,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最根本的职责。但是,政府在运作的过程中,总会做出某些行为超越于人民的意愿的,如何处理群众观点与政府行为的关系,这就成为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一、政府行为定位———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政府应该起到一个怎样的角色作用,这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西方政府经历过了几个阶段,(1)全能政府阶段,政府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的方方面面,只以政府认可和…  相似文献   

14.
巡警巡逻执勤是政府直接为人民服务和保障人民及社会安全稳定的载体与窗口 ,其价值取向是政府行政道德和价值的根本体现。巡警机制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它的健康发展与生机活力有赖于政府的关怀 ,群众的支持以及巡警自身的奋斗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政府治理成本支出的高效化是政府治理的核心,也是公民满意的必要条件,而公民满意有利于政府治理成本的高效化,二者内在关系紧密。中国政府治理成本控制压力加大,政府治理有效性与公民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广大人民对政府治理效能的期望不断提高,政府必须要树立善治理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遏制扩大治理成本的原始动机;树立人民至上的服务观念,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遏制制度性成本;树立质量观念,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树立公平与共享理念,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调节机制,健全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政府治理成本支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行政府依法行政,健全人民监督机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当前政府行政违法现象及原因的制度分析入手,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人民监督机制,构建以新型"政府文化"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解决政府职能与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关系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主要是政府替人民群众进行利益表达。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复杂。这时,政府已无法包办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了,应该下大力气去教育、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自己表达利益,并为他们提供各种通畅而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这也是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构筑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民主党派的行动指南;既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在政府任职的民主党派成员,要通过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执政必然性的认识,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从政为民,与党一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一、坚持从政为民,必须强化参与意识,搞好合作共事我们的政府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政府,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而不是由多党派共同执政的联合政府。在政府任职的民主党派成员,是国家公务员,是领导干…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改造涉及各种利益冲突,事关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行,人民权利的实现;危及公众的切身利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影响城市的发展、和谐与稳定。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必须确立政府责任。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城中村改造市场存在着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是政府责任确立的客观要求。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境是政府责任确立的现实诉求,政府主导是政府责任实现方式的集中体现,尽快制定和出台《城中村改造法》是政府责任确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广义契约"的概念不但模糊了身份关系和契约关系的区别(就民事契约而言),模糊了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的区别(就是否依社会契约成立政府而言),使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著名论断失去了意义;而且它还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也是更普遍的错误,就是把社会契约当作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人民自己与自己缔约"并非卢梭的"思辩把戏",而是英、法、美各国启蒙思想家共同坚持的原则.所谓"人民自己和自己缔约",若非是为了强调社会契约不是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契约,那也不过是"组成人民的全体个人协商一致"的不准确的翻译而已.相反,倒是不求甚解的学者们所杜撰出来的"洛克"的"小契约"学说是没法理解的社会契约理论解释的是政治社会的起源或政府合法性的来源,诚如潘恩所说,政府尚无,人民与谁缔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