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进入初二年级之后,一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喜欢过激表现自己,以引起班上同学的大笑和混闹,甚至嘲笑老师、随意起哄,漠视老师批评;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学习困难,学习成绩滑坡;逆反心理严重,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话,有的还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及逃避、说谎、破坏甚至离家(校)出走等不良行为;渴望得到异性的青睐,与异性交往比较大胆;攀比、赶时髦;开始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或以抽烟喝酒来表现“酷”;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进校伊始,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规律的变异,社会角色的转换,往往对来自外界的新刺激产生不当反应,出现阶段性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带来的心理不适应影响着新生大学生活的起步与发展,少数学生还会因适应期过长直接造成生话、学习上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逆反心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博 《求实》2005,(Z1):225-226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的概念及构成 "逆反心理"又称"受众逆向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在原有心理定势支配下,对不符合原有心理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所持的抗拒心理,或对内容相同、形式单调的信息过量传播所持的抵触、反抗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显得差强人意,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障碍.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片面追求的急功近利心理及认知取向和学习选择上的排斥心理,成为影响思政课教育的主要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内外结合,切实排除这些心理障碍,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往往面临着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这种心理的存在,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对立情绪。因此,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研究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于直接刺激的事物所作出的同正常状态下性质相反的反应。它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审美、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所表现,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两课”教学上,表现更为突出。本文从造成学生“两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因素——“两课“教学自身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逆反心理在生活、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已产生极大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对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认识逆反心理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掌握逆反心理的规律,以便消除逆反心理的消极作用。普拉托诺夫在《趣味心理学》的前言中写道:“现在可别读第230页上的故事。”但是,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行为,偏偏先看这一页的故事,这就是逆反心理的作用。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人们由于某种条件的影响,对外界事物的刺激,所产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有很大的提高。英语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积极性很好激发,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很强,教师上课只要稍一调动,学生就跃跃欲试,“小手如林”。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本知识难度的加深,他们不善于表现自己了,有时候很沉默,爱面子,害怕出错,不大愿意表达,学习兴趣开始慢慢减退。那么,如何持续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值得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依赖心理。这是大学生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对刚离开高中校门,又要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大学生来说,学习与生活由“他管”突然变为“自管”,过渡太快,以至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高校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的生活能力,那些在生活中依赖行为十分严重的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不适应感。其行为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事务很不适应,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中“逆反心理”,常常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逆反心理”在心理上的变态性模糊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点。“逆反心理”者,心理往往处于不规则的紊乱状态;或对整个思想工作抵制排斥,与之对立;或对某项教育内容消极冷漠,进行非逻辑性推理;或对某种教育方法厌恶反感;或对某教育者抱有陈见等等。这种心理上的变态性造成沟通点严重错位,使教育者难以准确地捕捉与其互相沟通情感的突破点,以致两者之间无法形成谐振和共鸣。   2“逆反心理”思路上的逆向性降低了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在这种活跃的思想群体中,既有积极性心理,又有消极性心理,虽然积极性心理占了问题的主导方面,但消极性心理也较一般情况下更加强烈的反映出来,扩展开去,并且交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几种消极性心理进行探讨,以便促使消极性心理向积极性心理转化,有效地控制消极性心理的扩散,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的主要特点是:对肯定的东西不肯定,甚至否定;对否定的东西不否定,甚至肯定,对提倡的东西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对不提倡的东西有一定的兴趣,甚至赞同。逆反心理存有者,往往心理处于不规则的紊乱状态,或对教育内容消极冷漠,  相似文献   

12.
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苦恼就是你对学生的教育,学生不听,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性属相反的逆向反应。苏联著名心理  相似文献   

13.
编排座位要显示一定的层次性:不少老师习惯按学生的成绩、表现来编排座位,成绩好的、表现好的坐前面,成绩差的、表现差的坐后面,认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而且还可以抑制差生的不良影响&;#247;事实上,这种不合理的编排方法,很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而坐在中间的学生,一旦受后面学生的影响,成绩也会逐渐下降。编排座位的目的是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因此,编排座位要讲究一定的层次性,即差——中——好——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或组织者按一定的目标、要求对某一个体的思想行为施加引导、控制、规范,或对某个体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与纠正时,对方所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出现对教师实施的内容、思想、价值取向产生心理障碍,从  相似文献   

15.
王昆鹏  孙舒和 《世纪桥》2011,(3):107-108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学习模式,使课堂实现由“教”到“学”的转移,并积极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工作:一是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由家长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二是要使学生逐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而老师的爱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在促使学生热爱英语学习方面,我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听、说入手,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6,(12):76-78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些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自闭心理,有的甚至息上了自闭症,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耍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这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8.
晏海珍 《求实》2006,(Z1):230-231
逆反心理是存在于青年战士中间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从青年战士心理行为特点上来讲,逆反心理是青年战士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青年战士在求异思维中强调个人意志,确立自我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反映,一方面是为了寻求自立,肯定自我,保护自我,而产生对压抑自己的那种外界力量的反抗欲望,另一方面也是思维片面、行为偏激,不能客观看问题的表现,对部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影响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因此,准确把握青年战士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找出克服逆反心理的对策,使我们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瑞彩 《学习月刊》2009,(12):72-72
目前,有不少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学生学习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很差,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组织纪律涣散,上课随意讲话、吃零食、听MP3、逃课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以上现象更为严重,学生对老师视而不见,导致了“学生难教、教师难做”的现象,屡见不鲜,校园里多次出现学生与教师起冲突的事件,这些成了,建立和谐校园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宗粤 《探索》2000,(5):53-55
目前,国内外对逆反心理现象的研究尚不全面,有关认识也不尽统一。本文认为,逆反心理是对抗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属于非常规性质的态度逆向反应。据此,本文具体提出了四类与引导者、引导内容及形式、引导情境、引导对象特征相关的逆反心理现象,并就其形成原因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