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黑恶势力"保护伞"使黑恶势力犯罪得不到及时打击甚至长时间持续存在。当前,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呈现出基层化、隐蔽化、性质模糊的特点,其犯罪方式相对较为固定。造成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的原因,既有犯罪人主体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西方犯罪学理论中的心理分析理论、补偿理论、从众心理等,可以较好地解释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的犯罪心理。而运用紧张理论、学习理论、控制理论等理论工具,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探寻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的形成原因。预防"保护伞"职务犯罪应强化廉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改进公职人员的评价系统,提升公职人员的价值感;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大打击力度,增强监督实效。  相似文献   

2.
崔亚东 《公安研究》2010,(5):5-10,35
反思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治安不好、黑恶势力猖獗、群众安全感低、"瓮安不安"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瓮安"6.28"事件中,当地黑恶势力直接参与、推波助澜,极端地发泄对社会的仇恨,疯狂地进行打砸抢烧,致使事态迅速升级、恶化,造成严重危害,教训十分深刻。各级公安机关有必要在依法打击处理黑恶势力的同时,对黑恶势力犯罪的基本状况、犯罪特征和滋生坐大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有针对性地强化打黑除恶斗争。  相似文献   

3.
黑恶势力犯罪一直是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颗"毒瘤",近年来出现软暴力行为突出、组织公司化、弱势群体黑恶化、"自己打伞"等新的特征,持续加深社会危害性。对防控黑恶势力犯罪综合治理的考察发现,目前存在对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尚未有效形成执法合力、重点人员管控疏漏以及化解矛盾机制不畅的现实治理困境,影响黑恶势力犯罪的控制效果。因此,应以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落实群防群治的多元治理主体,加强各部门之间联系,并有效落实重点人员管理,夯实矛盾化解链条,以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反向实现对黑恶势力犯罪的全面防控。  相似文献   

4.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福建农村涉黑涉恶犯罪存在黑恶势力渗透进部分农村基层政权、以谋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以软暴力甚至公司化运作为主要犯罪手段、违法犯罪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地缘和亲缘关系明显等特点。从"三治"视角看,乡村自治运行机制不完善为黑恶势力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乡村法治薄弱为黑恶势力蔓延提供了空间,传统乡村德治式微而黑恶犯罪亚文化猖獗,为农村黑恶势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壤。遏制农村涉黑涉恶势力,应加强党和政府对乡村自治的监管,建立务实管用的监督机制;建设乡村法治,强化农村社会面控制;挖掘乡村德治内涵,倡导乡风文明,弘扬社会道德新风尚。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的中国处于黑恶势力犯罪的高发期和危险期。一些通过暴力能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业为黑恶势力滋生提供了土壤,无业和社会闲散人员构成黑恶势力成员的基本来源,黑社会亚文化是黑恶势力犯罪的催化剂,社会管理缺陷为黑恶势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防范黑恶势力犯罪风险,要提高认识,打防结合,震慑黑恶势力犯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秩序,着力消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社会文化建设,切实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6.
黑恶势力是我国与犯罪所进行的斗争中连年打击的重点对象。文章从黑恶势力概念与特征入手,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黑恶势力与黑社会犯罪的共性与差异,特别是分析了黑恶势力的主要表现,研究了治理黑恶势力的基本经验与对策。显然,这对于治理黑恶势力犯罪,应对我国严峻社会治安形势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地破坏着我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到位,以及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的不足,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侦破黑恶势力犯罪案件的难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黑恶势力存在组织体系严密、控制区域较为固定,向新兴领域蔓延,软暴力手段突出,以及存在"保护伞"等特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需要重视专项斗争的政治效果、实际效果和法律效果;需要提升办案队伍的办案能力;需要以情报为支撑,强化合成作战机制;需要提升智慧警务能力;需要加大审讯力度。只有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打防并举、综合治理,才能从源头解决黑恶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新德 《公安研究》2002,(8):20-21,25
黑恶势力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无休止攫取非法经济利益的过程。遏制黑恶势力的滋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彻底铲除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章从分析黑恶势力攫取非法经济利益的深层原因入手,提出了铲除黑恶势力经济基础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黑恶势力作为社会治安的首要威胁,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当前,黑恶势力犯罪呈现"合法化"、"柔性化"、"宽泛化"、"公开化"等特征,给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带来深挖路径不畅、毁伞难度较大、取证支撑不足等多方面挑战。为此,公安机关应坚持采取打财断血、重点打击、协作联动、广开渠道等应对策略,从而为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提供坚实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1日起,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广西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广西云、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南天一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公布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在广西督导期间的线索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这是广西借助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广西,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征集黑恶势力线索的又一举措。群众是黑恶势力受害者,也是知情  相似文献   

11.
<正>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的发生已一年多了,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社会治安不好,黑恶势力猖獗,群众安全感低,"瓮安不安",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6·28"事件中,当地黑恶势力直接参与、推波助澜,极端地发泄对社会的仇恨,疯狂地进行打砸抢烧,致使事态迅速升级、恶化,造成严重危害,教训十分深刻。事件平息后,贵州省  相似文献   

12.
黑恶势力犯罪行为"早""小"时期具有五种特征:其人员构成一般有地缘性或血缘性关系;组织特征呈松散性、线结型;违法行为呈小恶型、多个型;经济基础弱小,但具扩张性;多盘踞在资源集中、管理缺位的矿山、批发市场.公安机关对黑恶势力的打击要及时,以避免其造成更大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3.
如何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重点部位、场所和行业在打击整治后不失时机地推进长效管控机制建设 ,是当前公安机关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针对宁波市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应采取的对策有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对黑恶势力犯罪的打击防范力度 ;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安指挥系统 ,提高公安领导的决策能力和指挥水平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形成对黑恶势力的管控合力 ;突出重点 ,有效防范、控制黑恶势力的滋生。  相似文献   

14.
江苏黑恶势力犯罪处于高发期,已经具备黑社会组织的初级性特征。江苏在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案件中积累的经验说明,对于黑恶势力犯罪,公安机关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加强侦查队伍建设,贯彻依靠群众的方针,强化刑侦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5.
依法有效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既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确保社会治安取得新的明显进步的重大措施."恶势力"不是法定罪名,而是一个犯罪学概念,必须按照现行刑法分解处理的原则,准确界定相关罪名,依法从严、从重予以打击;认定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有组织犯罪的现状,正确认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充分体现"打早打小"的立法精神;推动"打黑除恶"斗争的深入开展,必须统一执法思想,把握办案原则,正确适用法律,加大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黑恶势力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本文概要阐述了黑恶势力的犯罪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打伞破网"是"扫黑除恶"的关键,确保"扫黑除恶"与"打伞破网"同步推进,需要研究黑恶势力与保护伞活动的规律特征。从中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通报的83起案件来看,当前保护伞呈现出主体上以基层民警及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居多,组织形式上的单独保护与共同保护并存,时空上的以黑恶势力活动打击中为主向活动前后延伸,思想动机上具有逐利性与互利性等特征。保护伞的滋生蔓延有社会风气不正、对保护伞的查处打击乏力等外部社会原因,也有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信仰迷失、人生观扭曲、免疫力下降及与黑恶势力相互需要等自身因素。抑制保护伞的滋生需及时修复"第一扇破损的窗户"、铲除效仿的"榜样"和减少实践中学习充当保护伞技术的机会,需要强化思想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干净干事、清正廉洁的队伍,建立两个机制,提升"扫黑除恶"与"打伞"的效率等综合施治。  相似文献   

18.
黑恶势力犯罪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一般的恶势力犯罪的总称。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是滋生黑恶势力犯罪的温床,且黑恶势力犯罪的产生、发展和蔓延符合刑事犯罪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黑恶势力犯罪严重侵蚀了社会肌体,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严打”斗争中,执法机关必须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战略方针,采取不同手段,利用不同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黑恶势力及其违法犯罪的产生是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对黑恶势力的长效治理机制,需要在正确认识有着共同政治、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的市域领域黑恶势力生成机理的前提下,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创新形式剥离黑恶势力生成因素,构建良性社会生态.X市黑恶势力尚处于组织发展初级形态,其暴力性、显像性、求财性等特征明显,但是也出现了头目幕后化、软暴力化、公司化等高级组织形态雏形,可以通过完善统一刑事防控体系、夯实基层政权、发展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等一系列路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预防遏制黑恶势力长效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有组织犯罪主要表现为黑恶势力犯罪,本文对黑恶势力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在打黑除恶中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打击黑恶势力的工作机制,实施网上追逃的责任机制,坚持治安控制综合治理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