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上海殡葬服务向信息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样也给上海的殡葬服务事业注入了新的服务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殡葬服务的科技含量,是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近年来探索进行的一项重点发展项目。 去年底,上海正式开通了首家为公众提供殡葬方面综合性服务的专业网站─—“上海殡葬网”(网址: fis.88547.com)。市民可以从网上了解有关的殡葬法规,查询上海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这些单位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各种殡葬用品的款式及价格,网上信息…  相似文献   

2.
《上海人大月刊》2006,(4):54-55
邓小平从上海出发投身革命、解放并接管上海以及建国后,数十次亲临上海,对上海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关心和指导。特别是从1988年至1994年的7年间,邓小平更是每年都来上海视察,对上海的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并寄予殷殷期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机关后勤》2007,(5):40-40
由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将于今年9月19日1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共同举办Texcare Asia展览会(亚洲上海国际纺织品专业处理洗衣展览会)。该展览会将为您广泛了解国内外洗涤机械、洗衣概念和洗涤用品提供一个极为丰富而生动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中国机关后勤》2007,(6):44-44
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将于今年9月19日_2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共同举办Texcare Asia展览会(亚洲上海国际纺织品专业处理洗衣展览会)。该展览会将为您广泛了解国内外洗涤机械、洗衣概念和洗涤用品提供一个极为丰富而生动的舞台。  相似文献   

5.
老上海对高安路一小或许都有点印象,建立于1955年的高安路一小曾是上海有名的“三高”——高干、高知、高级资本家子弟集聚之地,因其特殊性,有关方面长期来对一小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很大的投入,这为一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沪台两地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升温,台商在上海的投资热已持续了 10多年,目前在上海常住台胞近 10万人。上海这座城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胞前来考察、交流、投资。最近,《移民上海》、《立足上海》、《我的上海经验》 3本书特别热销,可见台胞对上海情有独钟。 上海是两岸交流最热络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去年台胞到上海探亲、旅游、经商、交流、求学等共 30万人次,累计历年来沪台胞总数达 260万人次。去年,台湾各党派团体纷纷组团或以个人名义参访上海,来沪的台湾青少年交流团就有 19个、 600人次。来沪采访的台湾记者及新闻…  相似文献   

7.
峥嵘岁月在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2·28”起义被镇压后,我为避开国民党的搜捕,于1947年4月下旬改名,躲在船底到了上海。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1949年迎接了解放。50年前的那一段历程,正值新中国诞生前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时期,是我人生道路上大转折的峰峰岁月。正当“2·28”起义被镇压,我们的台湾自由报社被封,社长王添灯被捕,我也到处躲藏时,同村小伙伴约我一起到上海,找他父亲李伟光。我想,正可借此在上海观察全国局势和前途,考虑自己的出路,便欣然同行。到了上海就住在李伟光医院里。上海高楼大厦林立、商店里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8.
金宗炳  吴叶琴 《中国妇运》2003,(11):47-47,23
当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洒向浙江省时,同时也把温暖洒向了人间。而在温岭市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无私地把温暖送给下岗工人,她,就是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的温岭市金蕾卧室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颜桂花。  相似文献   

9.
’92上海青年结婚消费趋势张琦,黎洪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日渐融和,上海92年度青年结婚费用呈现成倍增长趋势。据上海青年调查网络最近对本市1000对登记结婚的青年夫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当前青年结婚消费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1.人生追求日趋崇实,结婚费用成倍增长。当前一些青年人的人生追求呈现崇尚实惠的趋势。他们既注重个人价值体现和事业成就感,又注重个人生活与物质享受的充实和丰富。他们认为工作犹如小鸟搏击长空,充满刺激与挑战;生活犹如小鸟衔枝筑巢,充满温馨和安宁。大多数青年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是手段,生活才是根本的目的”,而结婚这一对个人生活具有长远意义的人生喜事,自然就成为一些青年“实现人生目的,显示实力和成就”的重要时刻。一部分收入优厚、事业较有成就的青年,如三资企业、宾馆工作人员、外商服务机构的代理人、私营业主及证券经纪人等,他们往往把结婚视为显示实力和成就的时机,其中的一位男青年踌躇满志地宣布:要把婚事导演成人生最辉煌的瞬间。被调查对象中,37%的人认为:结婚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花上几万元钱购置结婚用品、布置爱的小巢,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办婚事很值得。其  相似文献   

10.
徐娜 《中国减灾》2011,(12):22-25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结构特征,使上海在尽享渔耕舟楫之利的同时也受到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困扰;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上海人民尽享城市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受到各类隐患和事故的威胁。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2010年世博会筹备工作的深入,上海的防灾减灾工作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台商在上海的投资热已持续了10多年,上海被台胞看作是最希望定居的城市之一,通过新上海人王其鑫的故事和“炒货大王”的上海印象可以看出其中原委。  相似文献   

12.
上海连锁超市经10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产业规模。2004年,上海连锁超市业实现销售额1358亿元,同比增长261%,门店总数达到14277个,比上年增加3636个。上海连锁超市业在全国起步较早,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上海广大市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主流渠道。然而,随着超市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生鲜食品质量问题、服务的人性化问题等市民反映较集中的问题。规范上海超市业的管理和提升上海超市业的服务水准,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了。  相似文献   

13.
《现代领导》2008,(10):F0004-F0004
上海中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元月18日。凭借其位处上海“西大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楼宇招商为经营主业的自身优势,获得上海普陀区和长征镇两级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公司依据普陀区“商贸立区”的发展战略和构筑“大商圈、小中心”框架的整体思路,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前提,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首次入岛引人关注虾子大乌参、扣三丝、红烧河鳗、油爆虾、金腿小粽、三丝眉毛酥、鸽蛋圆子、枣泥酥……当黄浦江畔一些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上海菜点,首次香飘入岛,集中展示在“97台北中华美食展”时,引起了台湾各界人士的广泛兴趣。尽管适逢台风暴雨,但展出期间上海展台前仍人流不断。一对正在美国度假的上海籍夫执闻讯后特意乘飞机赶了回来,说什么也要见一见家乡菜。一位年近花甲、已有40多年没有到过上海的孙先生,由夫人陪同坐在轮椅上来到了上海展台前,望着熟悉而久违的上海菜点,他目不转睛、久久凝视。快言快语的夫人在旁用上海…  相似文献   

15.
报案受理属合法不予立案亦得当———上海市甘泉警署依法定程序办案应予肯定□沈望云1997年10月8日,上海市公安局甘泉警署接到上海甘泉购物中心(以下简称购物中心)报案称:1995年10月,该购物中心在与上海三角地总公司商场用品公司(以下简称用品公司)订...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上海市政府发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符合条件的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户籍。这无疑给了上百万持居住证者以正式入籍上海的一线希望之光。而早在年初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与户籍相衔接的机制”,并向媒体宣布今年2月上海将出台人才居住证转户籍办法。现在,上海兑现了承诺。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人大月刊》2006,(5):54-55
上海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大发展中,交出了两份满意答卷,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1983年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了上海静安区胶州路集贸市场后,于上午9点50分左右,来到上海新建成的曲阳新村视察。  相似文献   

18.
上海掌故     
《上海支部生活》2012,(1):59-59
泛指关于传统、商人习气较重的作风。“海彤一词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原来多为京剧界使用。约1867年(清同治六年)京剧表演艺术传入上海,为吸引更多人看京戏,进入上海的京戏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或改革,  相似文献   

19.
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是嘉兴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市第六次党代会将其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嘉兴与上海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基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总战略,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的嘉兴,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就要发挥优势,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这一首位战略,在接轨上海中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加快经济强市、滨海新市、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