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paradigm of the judicial act, the courthouse is a temple and the hearing is a ceremony. Even when secularized, justice rests upon a ritual and a ceremonial which confer on it both its sacredness and its authority. The origins of this staging are rooted in myth, religion and cosmogony which stem from the mediation of symbols. Through this ornamentation, the paternal figure is made present and guarantees, in a kind of irrational way, the authority of the institution. Since the mid nineties, the judicial institution has been emancipated from its staging. The modern goals of functiona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public services have progressively led to the abandoning of the sacredness of the judicial act, thus threatening its symbolic fun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 highlight, through a semiotic approach, the dialectic opposing modernity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judicial institution.  相似文献   

2.
试论环境合同制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吕忠梅  刘长兴 《现代法学》2003,25(3):104-112
在合同形式化的背景下 ,环境法实践已经采用了合同这一外在形式作为协调环境资源的公共性与个人私益性的手段 ,但理论上对此问题的讨论甚少。本文从合同制度的变迁以及环境法的发展历史入手 ,分析了环境合同的外观与内核 ,提出了构建环境合同制度的设想。本文认为 :环境合同采用了合同的形式 ,但其本质在于平衡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关系 ,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的特性。因此 ,环境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与解释都应体现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晋红 《法律科学》2002,(5):96-103
反诉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恰恰相反,反诉制度的适用常常遭遇障碍.导致反诉制度适用遇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反诉立法的制度性缺位、理论研究的不当和法院及法官的自利意识等.反诉制度是实现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最大化融合的途径之一,因此,必须通过立法的完善、反诉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法院系统对法律统一实施理念的树立,确保反诉制度的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4.
韩红俊  魏东 《河北法学》2005,23(12):93-97
随着制度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内生变量所起的重要作用,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针对制度引发的社会危机,考察了社会危机对刑事司法系统带来的冲击,对刑事司法系统功能失效之原因进行了解析,从刑事司法系统的功能、内在属性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制度引发的社会危机期间刑事司法系统的重新定位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罚裁量模式与刑事判例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修明 《现代法学》2006,28(1):115-121
当前对量刑平衡的相关探索和研究主要是从法律的细密化、具体化这一向度出发的。在司法实践中,量刑本身所要求的定量化与决定量刑诸因素的非定量性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更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的路径应当是:从增强刑事司法的确定性出发,辅之以适应性,使刑罚裁量的统一性与个别化尽可能趋于协调。刑事判例机制的功能与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刑罚裁量模式具有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6.
制度认同与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一切关系都以非人格化的制度为中介,作为政治权力具体表征的各项法律和政策能否获得社会认同,就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判准.制度认同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被迫的,而是建基于认知性期待与规范性期待统一之上的实践证成过程.一切影响和制约人们对制度的认知性期待形成、制度实施效果的因素以及影响每个人规范性期待形成的公民素质,都会对制度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并规定着制度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雨磊 《政法学刊》2011,28(6):88-91
制度成本是相对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言的,与制度发生关系时遵守制度、达到自己制度化目标的代价称之为制度成本。制度成本包括信任成本、遵守成本、沟通成本、诉求成本。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在于制度成本过高以至于个体难以承担,所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即在于降低制度成本。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丽华 《法律科学》2004,22(6):11-16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和法制现代化都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法制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从传统社会的法律转向现代社会的法律,从乡村社会的法律转向都市社会的法律。城市生存方式具有集中性、流动性、专业性和异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使都市社会的法律亦即现代社会的法律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机制是现代行政法的核心内容.就理论层面而言,该制度所包含的内在价值与共和、自由、法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就实践层面而言,该制度也存在参与不足与参与过度的问题.国外公共参与制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重构公共参与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周静 《法律科学》2003,(3):31-39
从法史学角度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迄至上个世纪末为止的相关人权法文献,包括相关人权法论著及凝结其上的人权法制度,据此认为,人权所呈现出的,实际是某种由弱势方指向强势方的单向度权利关系,其合法性依据不限于实在法,而包括了政治、道德、习惯等众多渊源.  相似文献   

11.
沈红卫 《河北法学》2001,19(4):91-93
我国律师宣誓制度是指律师在执业前必须向司法机关宣誓的规章制度。律师宣誓制度起源于英、法等国家,我国现在在北京等地已经开展了律师宣誓活动,律师宣誓有利于加强宣誓者的责任感,能起到证明、信任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律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完善我国律师制度。构建我国律师宣誓制度宜从适用对象、主管机关、宣誓程序、誓词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赵信会 《河北法学》2004,22(5):21-23
我国法律对必要共同诉讼未作进一步的分类 ,同时立法和理论都认为必要共同诉讼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共同诉讼人之间是共有关系 ;其二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是连带关系。民事实体法赋予连带关系的当事人一并起诉或分别起诉的选择权 ,赋予了对方当事人对其一并起诉或单独起诉的选择权。这样民事实体法的规定就与必要共同诉讼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我们认为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 ,把必要的共同诉讼划分为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相似文献   

13.
14.
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警察作证是推进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的重要一环。证人的党派性不应成为证人能力限制的理由 ;警察作证的公务性有利于保障其证言的客观性。警察作证不仅有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和实体法律的正确适用 ,而且有利于激发刑事诉讼各方参与者的主动性 ,彰显程序自身的公正性 ,还可有力地约束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警察作证的公务性、事后性、倾向性是警察证人与普通证人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5.
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茂辉 《河北法学》2006,24(5):9-16
登记是几类重要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公示动产物权的变动.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也有生效要件主义和对抗要件主义之别,我国现行立法采取的是一种折中主义或者说是一种混乱的立场,物权法应当将之统一为对抗要件主义.登记对抗力的本质是未经登记的物权变动在当事人之间业已完全有效成立,在对第三人的关系上亦非绝对无效,仅该受让物权的当事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主张物权变动的效力而已.对于第三人,应采限制说.我国未来的物权法或者民法典物权编应当统一动产登记的公信力规则,即统一赋予动产登记以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收费的设定和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使行政收费引起了社会重视。因为,虽然乱收费中不排除某些非行政性的收费,但行政收费的“乱”首当其冲。要治理行政收费上的乱,必须从规范行政收费设定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行政收费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7.
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的现存不足,主要在于相关法律法规对无效宣告各类程序的期限规定不完善,行政审查和司法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化程度不足,以及无效宣告进程严重影响侵权纠纷的解决.专利无效行政审查是行政职权实现的必要方式,专利无效行政诉讼具有监督行政权力运行和保护行政行为各方主体权益的特殊功能.结合该制度的国际发展趋势,应当维持无...  相似文献   

18.
郑宏 《河北法学》2007,25(12):148-150
信托财产对信托业务中产生的对外债务原则上承担独立的有限责任.登记制度则使第三人能知悉上述责任范围,所以将信托财产予以登记成为该责任方式确立的前提条件.登记的范围应限于易于确定的财产.登记的效力以登记对抗要件主义为通行做法.考虑到已登记财产的变动和信托业务的具体特点,某些未经登记的财产具有与已登记财产同样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于提起上诉的条件仅规定了形式要件,缺乏实质要件的内容,这与理论上对上诉权的不适当定位关系密切.上诉权作为一项程序性权利,必然受到程序进行规律的制约,而不应当视为一项当然性权利.在此前提下,借鉴国外的上诉审查理念和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我国的上诉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at length and then discusses critically Frederick Schauer's analysis of rules in his recent book Playing By the RuZes . For most of the book Schauer discusses rules in general, and only at the end talks about legal rules in particular. The chief message of Schauer's analysis is that rules permit, and even constitute, a particular kind of decision-making, one that quite deliberately insulates the decision-taker from considerations of what would be in the circumstances the best justified decision to take. Rules are thus for Schauer devices for the allocation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The effect of A delegating to B the power to decide by a set of rules devised by A is that A retains much control over B 's decision-making. Schauer canvasses the claims of what he calls "presumptive positivism" to be a theory of law which embodies such a view of legal rules. In his criticism, the author compares Schauer's view with Joseph Raz's notion of legal rules as exclusionary reasons. The author then compares "presumptive positivism" with some other recent versions of positivism and the idea of rules as devices for the allocation of power with theories of law in 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