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吴镕 《世纪风采》2006,(10):38-39
光阴荏苒,“文化大革命”已过去多年。然而往事历历,心中常戚戚。我1966年前后,在江苏镇?江地委做副秘书长。几位地委正、副书记的经历,至今仍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2.
自1958年8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班调到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至1968年3月4日陈伯达把我投进监狱,这十年间,我一直都在陈伯达麾下当一名小卒。可是,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很少能见到这位大首长,更谈不上同他直接接触,因此我一直把他看成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他当时的职务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红旗杂志社总编辑,1964年后任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中央的意识形态专家、理论家、头号笔杆子,人称“老夫子”。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曾见过他几面,从外貌上看,他并不出众,深度近视,不讲穿着,不修边幅,也不端架子,人看起来还算随和。这是我当年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柯华 《党史博览》2007,(12):49-51
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央决定让陈毅参加外交部党组会议,为接手外交工作作准备。1956年秋,在印度大使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陈毅晕倒了,经检查有心脏病,休养了一年多。1958年2月,才正式出任外交部部长。1960年1月,我出任驻几内亚大使,因此这段时间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只有两年。1964年我回到国内,在西亚非洲司任司长,又亲眼看着他并且伴随着他度过了"文革"前期的困难时光。  相似文献   

4.
我是东北技侦工作的参与者,看到《作家文摘》2010年5月14日转载《党史博览》2010年第4期发表的《辽沈大决战中的情报工作》一文后。感到其中有些不实之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我写了这篇小文,希望能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秦九凤 《世纪风采》2014,(12):24-27
因为个子小,“大鹏”变“小鹏” 童小鹏是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乡(现童坊镇)人。因为他在童家是“大”字辈,父亲童继尧就给他取名叫童大鹏,意思是希望他这个儿子长大后能大鹏展翅,翱翔宇宙。  相似文献   

6.
曹莲花(内唱)县委会领任务急往回赶,(上,唱)乘小舟遇顺风似箭离弦。穿芦塘过苇丛又来到莲花淀,心情激动就好比波滚浪翻。……我不能单纯的军事观点,回村庄把群众紧急动员。工作中一定把政策体现,把青春奉献给这大好河山。读到这一节唱段,略有“文化大革命”经历的人,立即会对这  相似文献   

7.
关于把彭德怀从四川揪回北京的事 在1965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考虑到战备形势,彭德怀等人不宜留在首都,并提议把他们挂职下放,分配到外地去。为此,毛泽东和彭德怀亲自谈了话。接着,彭德怀被分配到三线任副总指挥。  相似文献   

8.
朱声达将军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第一任宁夏军区司令员,为宁夏军区部队、民兵建设殚精竭虑,成绩卓著。"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打击迫害,给他强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给他彻底平反。将军身经百战,三次战残两次死里逃生,在他那革命的一生中,充满了英勇悲壮的传奇色彩。从牧童到将军朱声达是湖北省江陵县人,汉族,1914年12月26日出生于该县张  相似文献   

9.
李莉 《党史博览》2008,(2):18-21
特别随和的人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就知道彭真是晋察冀边区的领导。 解放后,彭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后来兼任市长。我一进城就在市人委郊区工作委员会做人事工作。1951年初,郊委领导没有时间,派我到市里开会,到那里后才知是张友渔副市长主持的欢送市长聂荣臻的会议。聂荣臻在会上说:市长由市委书记彭真兼任,大家同心协力,今后在彭真同志领导下,北京工作会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孟远 《世纪风采》2007,(2):27-31
“文化大革命”末期,“评《水浒》运动”曾名噪一时。不过,这场运动并非出于有所酝酿、有所准备,而是因偶然的一件小事被“四人帮”加以歪曲利用并发起的。这场运动很快就消亡了,可谓昙花一现,但它却留给人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庆霖原系福建省莆田县的一名小学教师。1972年12月。他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反映他儿子李良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口粮、住房、看病等方面的困难,以及知青工作中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1973年4月,毛主席给他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以来。我看到几篇关于江青提级的文章。给江青提级的时候。我正给她当秘书,所以有的事了解一二。我有责任把所知道的事情说清楚。即使是没有完全说清楚。也给党史爱好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也算是尽到了一位老同志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1972年,我离开十校,来到湖南省临湘县云溪镇,成了一家部队化工厂的一员。当初听到关于这家工厂的介绍,说是一家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完全现代化,坐火车上下班,闻之神往。不料到了那里才知,不过是山沟一片。一条大山沟进去,又分出许多小沟佾,各条沟岔编了号,里边要建一座厂。譬如,2号沟是02厂,将来生产锦纶;3号沟是03厂,将来生产涤纶;4号沟5号沟分别是腈纶厂和橡胶厂。此外,当然还有电厂、水厂、机修厂、物资总库、运输大队以及医院、研究所等等。  相似文献   

14.
阎志峰 《党史博采》2011,(10):41-44
“极其壮丽”的一幕:全国山河一片红 到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已经在全国各地和各个领域大规模地发动起来。1967年元旦,《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在这种导向下,发生了使全国性动乱进一步升级的上海“一月夺权”事件。  相似文献   

15.
张兵 《党史博览》2009,(7):43-45
2007年岁末,我去北京市报房胡同采访柯华大使,并送去我参与主编的《见证奥林匹克》一书给他。该书中的一篇《乒乓使者到几内亚》,就是他提供的。我开玩笑说道:“柯校长还记得我吗?”他笑答:“名字记得,模样记不清了。你要知道,我刚刚过了92岁生日。”我打量着他笔挺的腰板儿、稳健的步态,听着他从容的叙说,觉得与35年前同在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时无大差异,竟一时不敢相信他是年近百岁的老者!  相似文献   

16.
一我调到中共北京市委工作是1978年12月26日。当时,“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四人帮”被推翻了,但遗留了很多问题。前任市委宣传部部长被免职,我被任命为市委宣传部部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来到了北京市委。我到北京两三天后,首先抓了北京电台的工作。当时北京没有电视台,只有广播电台。一到北京电台,看到的情况让我震惊,发现那里隐患很多。广播局长跟我说,广播线路曾被老鼠咬坏,造成停播三分钟,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但未见广播局作过正式报告。我去电台的时候是冬天,他们那里自冬季到来后广播室内一直没有暖气,广播人员都穿着棉袄带着…  相似文献   

17.
今天参加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我就说一点当时的感受。打倒“四人帮”以后,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就被揪出来了,虽然后来解放了,但始终还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那个时候有一个好处,我一篇文章都没写。等到“文化大革命”后,人家说:“你没写文章,很好!”其实也不是我觉悟高,  相似文献   

18.
杨银禄 《湘潮》2014,(3):36-40
阎长贵是江青的第一任机要秘书。1968年1月江青诬陷他是"坐探",把他投入秦城监狱,关押了7年多。我曾和阎长贵共事3个多月(共同任江青的机要秘书),他出事后,我接着任江青的第二任机要秘书。江青诬陷、关押阎长贵的情况,我亲眼所见。  相似文献   

19.
李敏 《广东党史》2007,(5):23-27
11月4日,是余清烈士牺牲的纪念日。差不多每年的11月份,我们办公室都会接到余清遗属的来电或来函。余清原名石辟澜,广东省潮州市人,曾担任中共粤南省委宣传部长。1947年11月4日,因麻东土匪发动暴乱,在麻东县担任工作队队长的余清壮烈牺牲,遗骨就地安葬。因余清是第一个闯入我心中的麻城烈士,所以,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20.
木华 《党史文苑》2003,(6):38-42
1976年10 月“四人帮”垮台后,一部神秘的影片作为“四人帮”反党的证据,在全 国各大电影院连 映多日。当时,虽然名曰“控制放映”,但其放映范围之广,观众之多, 报刊舆论引导力 度之大,只有文化大革命前夕的《早春二月》、《北国江南》可以媲美。 从这部影片中, 广大观众还学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阴谋电影。它。就是“四人 帮”精心策划,用 以炮轰周恩来、邓小平的“哑炮”——《反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