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绳 《世纪桥》2004,(6):4-10
毛泽东从来十分重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存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十分重视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下面一段话是毛泽东在1949年所写的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话:"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  相似文献   

2.
梁柱 《党史文汇》2006,(5):48-50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时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此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党的历史经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有一段最著名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走十月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苦难而辉煌。青年毛泽东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同和选择,也有一个思索和比较的过程。第一次发表思想有些糊涂的政见毛泽东出生在湘中一个闭塞的山冲,在接受启蒙教育时,不大受四书五经的束缚,用他的话说:"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  相似文献   

4.
<正>记者:今年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一百周年。提到世界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我们会立即想起毛泽东的那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此可见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深远影响。那么,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呢?肖枫: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20世纪划  相似文献   

5.
试论邓中夏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为邓中夏诞生百周年而作吴家林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此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邓中夏就是这批先进分子中突出的一个。在历史的洪...  相似文献   

6.
正一、苏俄渠道"苏俄渠道",又称为"东方路线",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青年都想到苏俄感受社会主义的力量。因为瞿秋白精通俄语,所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他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遇到了列宁,并且进行了交流。本来是作为特约通讯员来到俄国,  相似文献   

7.
徐元宫 《党的文献》2011,(2):115-117
20世纪初,有数十万华工留居苏俄境内,其中的一部分人先后加入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他们亲身经历了十月革命,是最先践行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中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为便于管理华人党员、进一步推动旅俄华工革命活动的开展,1920年6月俄共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胡绳毛泽东同志从来十分重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存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十分重视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下面一段话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所写的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话:“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14,(10):34-34
1918年冬,从湖南来到北京的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和李大钊第一次见面。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依据北京大学档案现留存的工资发放册记载,毛泽东于1918年12月、1919年1月和2月先后签收了3个月工资,月薪为8元。由此可知,毛泽东到李大钊身边工作的时间是1918年的最后两个月,正值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际,恰是李大钊开始向中国民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席卷全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一批先进分子相继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也影响了近代中国海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诞生。本文拟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在近代海军中的组建情况做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1.
正1921年7月,"南陈(独秀)北李(大钊)"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鲜为人知的是,也是在1921年,在北京成立了另一个"中国共产党",史称"今日派共产党"。那么,"今日派共产党"是怎么一回事呢?名称来历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在其影响下,为了独立、自由、文明和富强,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纷纷效仿俄国组建"共产党"。不  相似文献   

12.
姚桓 《学习月刊》2013,(3):9-10,25
一、回顾历史:黑暗中摸索、曲折探索、成熟自信、走向自强繁荣,是近现代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鸦片战争打破中国人"天朝第一"的梦幻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学习西方,先生欺负学生的事实,让学西方的美梦破灭。毛泽东说,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给了我们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从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1917年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一件震撼世界的历史性事件。无论世人如何评说,它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无可置疑的。从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探索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摆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路径的依赖,有了新的方向。如果没有十月革命,很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和广泛传播,即使有传播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中国也许会有新的革命的发生,但不可能一开始就有那么明确的方向,有那么开阔的  相似文献   

14.
金宕莳 《求贤》2009,(3):25-26
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失败.迫使先进知识分子去重新寻找救国救民的新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天津得到了广泛深入的传播.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天津先进分子增加了对苏俄十月革命的了解.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希望.并找到了武装自己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这句话十分形象地阐明了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但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接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班松梅 《前线》2014,(12):125-125
<正>生于湖湘,燎原神州,光照千秋。岳麓山下的滔滔湘江,开启了一代伟人的宏大视野。1914年秋,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湖南一师,结识了杨昌济等名师,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和胡适、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并与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结为好友,从此点燃了一腔报国热情和革命情怀。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循着杨昌济的足迹来到北京,得到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1919年,乘  相似文献   

17.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王朝没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革命年代,他刻苦求学,崇尚革命,探求真理,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刘少奇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回忆这段人生经历时说:那时我很年轻。对列宁创立和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极其崇敬,“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全人类、同样也给了被压迫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希望。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的感召,我们中国的先进分子才从长期的摸索中获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14,(10)
<正>世界社会主义的500年,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这一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开始,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俄国十月革命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发展,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500年历史回顾,有利于深化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论断的认识;也有利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正确把握。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里,一是"必然代替"、一是"长过程发展",这两个关键词语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9.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苦苦探求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他们敏锐地感受到世界潮流的深刻变化,意识到学习俄国革命经验的重要性,"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共识,遂在20世纪20年代初掀起了留学苏联的热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两座对中国现代史影响巨大的"洋学府"...  相似文献   

20.
正背景介绍1933年10月24日,《红色中华》第121期刊出《庆祝十月革命十六周年与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纪念》专号,其中第6版刊登了阿伪撰写的《十月革命暴动纪略》的整版长文,中间配有赵品三的漫画《十月革命暴动》。画中表现了十月革命时期街头巷战的一处场景,高举"打倒克伦斯基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旗帜的工人队伍,把一小撮资产阶级打得落花流水。画幅下的说明文字是:"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国工农在彼得格勒(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