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法 《侨园》2012,(11):31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相似文献   

2.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维护者从中国历史传统看,政府要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为政者除了要富国强兵之外,还要使民信之,而民之依赖尤为可贵。在这方面,有史可鉴,《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鞅为在秦推行新法,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终使秦国富兵强,消灭六国。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观点看,洛克、霍布斯、托克维尔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3.
陆其国 《各界》2011,(11):52-53
杨继盛,明代谏臣。《明史·杨继盛传》记载:“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日:‘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  相似文献   

4.
舒芜 《瞭望》1992,(11)
杨万里《诚斋诗话》云:“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杜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此庚信‘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也。‘出’、‘上’二字胜矣。”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云:“何逊诗:‘薄云岩际  相似文献   

5.
《论语·子张》中记载了子夏说的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我一直以为其释义是要做好官就得学习,反过来,学习优秀才能做官。后来,相继读到了对这句话中的‘优’字的解释:据《说文解字》介绍,‘优’训解为‘饶’。段玉裁注曰:凡有余皆曰‘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优,有余力也。’如此看来,子夏所说的‘优’并不是‘优秀’的意思,而应该是‘有余力’。因此,子夏的这句话是说为官者在处理公事之余暇应勤于学习,经过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余  相似文献   

6.
有些情节大体一致的故事,读起来觉得形式和内容都有差别。 一、《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指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7.
“郢书燕说”源于《韩非子·外储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特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认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相似文献   

8.
宏图 《瞭望》1994,(47)
“出身” 传统相声《歪批三国》提及仨人:有姓无名之乔国老,有名无姓之貂婵,无名无姓之督邮。其中以督邮最窝囊,粉墨登场的唯一使命,就是被张翼德“怒鞭”,但他也着实欠揍。毛宗岗氏于“及到馆驿,督邮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阶下。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下,有精彩的双行夹批: “所问与董卓如出一口,势利小人大都如是。” 数千年来,天下英才为开口闭口“是何出身”的督邮之流所扼杀,委实难以计数。《三国演义》借翼德之鞭打他一顿,也算为被扼杀的英才出口鸟气。  相似文献   

9.
舒芜 《瞭望》1992,(26)
五十四 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二云:“闽中曹能始在明末以诗人称,有得家信诗:‘骤惊函半损,幸露语平安。’时在平远台饮次道此,各以为佳。独一客谓‘露’字不如‘剩’字之当;大抵‘平安’注函外,损馀曰‘剩’,若内露,不必巧值此字矣。及予归寓,寓客五六人夜坐饮,为述其语,众复称一佳。中一客又曰:‘不然。两语不必接,露不属损。“剩”便拙凿’。说诗之各有意见如此。”  相似文献   

10.
顾育豹 《侨园》2011,(6):52-53
(1)1957年9月,毛泽东来到武汉住在东湖甲舍。他同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问:"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梅白答道:"记得。有这样两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毛泽东称赞说"不错,你读书不少。现在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中央、省级机关的托儿所、幼儿园、部队的八一  相似文献   

11.
吴起其人     
吴起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爱护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事迹,经常被人引用,以说明“思想工作也出战斗力”的道理。其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你儿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日:‘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89,(49)
张尔田先生《词林新语》记:“或问疆村翁:‘晚岁何以少作词?’翁噱然,曰:‘理屈词穷。’”疆村翁,清末民初词流宗师朱孝臧也。 从事于校诂“老庄”、疏证“六书”的马叙伦先生,早年辑有《寒香宦词稿》,至耳顺之年自省:“予弱冠左右,懵然于词而敢为之,三十后  相似文献   

13.
有位朋友寄来一张卡片,要我在上面写陆机《文赋》中的两句:‘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两句话,六臣注;‘朝华已披,谓古人已用之意,谢而去之。夕秀未振,谓古人未达之旨,开而用之。’这个意思是好的。我写时,把原  相似文献   

14.
说“去囿”     
刘绍楹 《民主》2007,(3):47-47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哉?’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讲完故事,作者有针对性地发了一番议论:“人有所囿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凡人必去囿然后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人一旦“有所囿”,必然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要做一个“有知”的人,就必须“去囿”。  相似文献   

15.
舒芜 《瞭望》1992,(20)
二十八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云:“吴琳禹玉号存吾,履斋之子,书法奇逸,诗亦高胜。早年倅婺,题诗鹿田西寺壁云:“为从吏隐招提宿,相望城中隔几尘。云暗雨来疑是晚,山深寒在不知春。锄松得石添幽径,接竹通泉隔近邻。此去又寻三洞约,初平应怪我来频。’‘在’字元作‘重’,既去之明日,遣小吏以片纸覆其上。”  相似文献   

16.
舒芜 《瞭望》1992,(25)
五十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予尝作《渐台水》诗,末句曰:‘君不还,妾当死,台高高,水弥弥。’张亨甫欲易为‘君当还’,乃见楚王出游,不忍绝望之意。予则以为此意则  相似文献   

17.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左传》记述了这则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旱弗受。献工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译为白话,意思是:...  相似文献   

18.
振如 《瞭望》1990,(47)
三国魏时的名士嵇康,是个美男子。《世说新语》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更重要的是嵇康是个奇男子,他性情刚直,疾恶如仇,从不随波逐流。他的奇文、奇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倾慕他的人品,亲手抄写校订了为数十卷的《嵇康集》。  相似文献   

19.
舒芜 《瞭望》1992,(15)
十三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木芙蓉诗》云:“唐人裒《刘禹锡嘉话》云:进士陈标诗咏黄菊葵云:‘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憎处只缘多。’余尝语客:花多固取轻于人,何憎嫌之有。因论木芙蓉全似芍药,但患无两平字易‘牡丹’字,欲改此字作‘得人轻处只缘多’。众以为善,且谓移‘芍药’二字在句首则可矣。余以失全句为疑。或云:《本草》:芍药一名馀容。因缀一绝云:‘花如人面映秋波,拒傲秋霜色更和。能共馀容争几许,得人轻处只缘多。’白乐天和钱学士白牡丹诗云:‘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折来比颜色,一树如瑶琼。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因知‘轻’字为胜。’  相似文献   

20.
《阅微草堂笔记》有段讽“好访”的文字: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愁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遣应曰:“太守且(将)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