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是该政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的前提和条件。党的执政基础问题,本质上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思想理论、工作实践、党与群众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执政方式的改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全面巩固和拓展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2.
党的执政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执政基础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执政的法律基础又是执政基础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国家正在迈向法治社会。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治国方略下,党的执政的全部行为,都必须有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执政要有法律基础。完善党执政的法律基础对于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很少或不成系统。  相似文献   

3.
工人阶级政党在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稳固自己的执政基础。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基础主要包括理论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四个方面。工人阶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只有始终稳固这几个方面的基础,才能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4.
对执政基础问题的研究一直限定在社会主体的层面上,诸如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等,而对执政基础与我国民主制度的相关性研究很不充分。基于对社会结构转型和执政内涵的分析,认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执政基础的实质是拥护、支持政党执政的民心。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问题。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基于民主政治,建立一整套使党的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基础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依靠和团结的社会力量,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执政基础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既对增强和拓宽执政基础产生积极影响,也对加强执政基础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农民权利贫困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权利贫困与党的执政基础密切相关。农民阶层将长期成为党重要的执政基础。从政治、经济与文化三方面入手分析当代农民权利贫困的现状,分析农民权利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执政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对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至关重要。同时,还应严重关注农村强势阶层的兴起对党的执政基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化引领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灵魂,文化创新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动力,文化实力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关键,文化认同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基石,因此,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就是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执政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实践“三个代表”的80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的今天,深刻认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三个代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认为,一个政党的执政,其执政水平、执政能力如何以及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主要的要看其执政基础如何。“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如果执政基础不稳,连执政地位的巩固都成问题,就谈不上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0.
梁星亮 《理论导刊》2005,2(7):62-63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是在江西时期局部执政之后的成功实践。其执政的社会基础、执政方式、执政的能力和效力,都有了更大的变化,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历史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实践中,把陕甘宁边区作为“实验区”,创设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制度,并推向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公信力和向心力,为党由局部执政到全国范围执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沈浩 《学理论》2010,(13):28-29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党的执政基础,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执政理论的突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笃武 《学理论》2009,(15):20-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关于党执政的一系列观点,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主要由执政环境、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基础、执政资源、执政方略等几个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日益成为党建的研究重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涉及执政理念的提升、执政基础的巩固、执政资源的整合、执政体制的构建、执政方略的选择、执政方式的改进、执政环境的优化等等。本文着重探讨执政者个体的德才素质和能力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党的执政理论并非泛指所有政党执政的理论,而是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党的执政理论"是以执政党如何掌握、运用国家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包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多方面内容。"它应该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较强的实践性、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以及开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由于政党的历史执政地位仅仅是其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执政党的绩效基础又具有易变性,所以,扩大与巩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意义尤显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开展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有利于扩大党执政合法性的广泛基础,也是重建与巩固其意识形态基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个重大的课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这七个范畴,有好几个是在我们党的权威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从而使我们执政能力的建设有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活动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的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整体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基础的巩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提高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进一步筑牢党的执政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要进行多元重构,从利益的维度看,“包容性增长”式绩效是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性基础;从结构的维度看,宪政法治的治理是执政合法性的程序性基础;从价值维度看,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是执政合法性的情感性基础.因此,“包容性增长”式绩效型合法性模式,宪政法治的法理型合法性模式,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型合法性模式是当前建构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最主要的模式.这三种模式共同促进执政合法性的稳固与成长.  相似文献   

19.
藏乃康 《理论导刊》2005,(10):22-24
由于执政资源具有阶级性、公共性、稀缺性、再生性的特点,实现执政资源的聚合与再生,执政党必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求自己执政的合理空间和基本资源,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科学配置执政资源、构建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创新,而依法执政的推进必须以新的执政理念作基础,因此,培养与依法执政相适应的新理念就成了推进依法执政的迫切要求。这些新理念包含了依法执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有利于保证和实现党的领导的理念;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根本保证的理念;是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构建和谐社会最佳执政方式的理念;是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