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是以实施“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为龙头,加大对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做好省、市“151”、“4321”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省市特级专家的选拔,并确保有一定数量的非公企业人员入选。  相似文献   

2.
1.突出抓特色,积极推进海洋经济人才整体性开发。一是营造适合海洋经济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用人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全市的人才总量、素质、结构有了进一步提高和改观。近五年来,全市共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7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博士后工作站3家,引进国外智力16项;二是整合各种资金激励人才。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3.
《浙江人事》2007,(6):28-28
金川,1963年出生,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在读生态学博士,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省青年科技专家协会理事,温州市林学会常务理事,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温州市花卉协会副会长,温州市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温州市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相似文献   

4.
《浙江人事》2008,(7):28-28
陈立旭,1963年4月生,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2007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2年)及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004年),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理论人才(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  相似文献   

5.
信息     
《今日民族》2009,(1):62-64
省民委举行专家迎春团拜会 1月12日,省民委领导、机关各处室及委属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与省民委系统的专家欢聚一堂,共迎新春。参加团拜会的40余位在职和离退休专家中,有入选国家“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的专家,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年过八旬的“海外归国”专家,以及“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  相似文献   

6.
厉勇 《浙江人事》2007,(3):43-43
2007年2月6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杭举行院士专家迎春茶话会。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在浙“两院”院士、省特级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的代表欢聚一堂,喜迎新春,并观看了文艺表演,茶话会由章猛进同志主持,斯鑫良同志致辞。  相似文献   

7.
胡银梁 《浙江人事》2008,(12):20-20
婺州大地,人才辈出。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47名来自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经过评审选拔,脱颖而出成为金华市又一批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至此,全市共已选拔有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26名,第三层次培养人选近400名。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事》2001,(8):16-16
随着我省“三五人才工程”全面实施,97年始,省财政每年拔款100万元,建立“三五人才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入选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的人选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培训、出版重要学术专著和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此项工作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广大优秀技术人才的关心和帮助,对培养全省高层次人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三五人才报效陕西、振兴陕西的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9.
陈南德 《浙江人事》2006,(10):30-30
一是实行梯队周期培养制度。围绕全区确立的12个重点学科及专业按不同层次来选配人选,原则上每个重点专业选择第一层次候选人1~2人,第二层次候选人2~4人,第三层次人选由各业务主管部门自行掌握。定期进行选拔,每届定为两年。目标管理期内,凡符合有关选拔条件的,优先推荐参加市以上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优秀科技人员(专家)等评选;在专业对口前提下,优先选送到国内外进修和参加各类学术交流、讲座。在科技三项经费安排和科研立项等方面重点向“培养工程”人选倾斜。目前,首轮形成第一层次人选7名,第二层次人选19名。  相似文献   

10.
马艳 《浙江人事》2007,(11):32-32
近年来,临安市大力实施新世纪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极大地激发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全市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8184人,拥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6人、杭州市“13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82人。为加快实施人才兴市战略,集聚高层次人才和智力,目前,临安市正全面推进五项工程:  相似文献   

11.
《人事管理》2001,(6):19-19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调入张家港市(名牌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单位需要,可凭毕业证优先报到):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或获得国家、省(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人才:2、学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或重点学科带头人:3、50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4、45周岁以下获部、省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  相似文献   

12.
《浙江人事》2007,(12):29-29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对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入选人员提供1-6万不等的科研经费;积极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与上海交大联合举办了一期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班,截止目前,有63名学员通过了入学考试,并参加了培训班。  相似文献   

13.
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供人才支撑。根据金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好“新世纪321”人才工程、浙中城市群内核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型国(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工程。选拔培养新世纪“3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30至5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大力开展以新知识、新理论、薪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培训。举办四次《金华人才与科技论坛》高研班。实现国外智力项目对接30项以上,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10名以上。  相似文献   

14.
《人事管理》2001,(6):20-20
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属于常熟市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或获得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人员;2、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人员;3、取得硕士学位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年龄在40周岁以下白勺人员;4、具有本科学历、英语六级以上(其他外语相应等级)且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人员;  相似文献   

15.
荣膺武汉市第十七届劳动模范称号,入选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被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湖北省党校系统2016年度精品课获得者,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名师、名课、名讲稿、名课件获得者,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员,武汉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理论宣传员.  相似文献   

16.
《浙江人事》2007,(2):29-29
李校堃教授,42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现担任温州医学院药学院院长,国家基因工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7.
《理论月刊》2006,(7):F0003-F0003
荣长海教授,1957年9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自1985年至今一直在天津师范大学任教,198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带头人;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由天津市确定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131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等。  相似文献   

18.
正荣膺武汉市第十七届劳动模范称号,入选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被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湖北省党校系统2016年度精品课获得者,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名师、名课、名讲稿、名课件获得者,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员,武汉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员。2014.9-11月参加武汉市中青年处级干部班暨青年干部成长工程班学习,2014.9-11月挂  相似文献   

19.
不傍“大款”结“专家”桂阳县党政领导与知识分子交朋友近年来,湖南省桂阳县45名县级党政领导分别与拔尖人才和部分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所在工作单位建立了联系,并对口联系一位拔尖人才或专家,与他们交朋友,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具体困难。桂阳县党政领导不傍“...  相似文献   

20.
《理论月刊》2007,(3):F0003-F0003
李浩教授,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靖边人.文学博士,曾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