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和谐,也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法治为基本方策来构建和谐社会应是最佳选择。经济法在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体现了其必要性,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和谐,也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法治为基本方策来构建和谐社会应是最佳选择。法治理论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方式选择的必然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袁雪 《行政与法》2007,(1):91-93
法律选择理论是国际私法的核心理论,主要是以各种法律选择学说为载体,具体表现为各种法律选择方法。从十四世纪意大利巴托鲁斯创立法则区别说以来,法律选择方法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体现了国际社会追求和谐的要求。本文以法律选择方法的历史演变为线索,以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追求——正义为研究视角,探讨法律选择方法的演变与构建国际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董青梅 《行政与法》2007,42(8):31-33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合作理性是人际和谐的基础,法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构建和谐社会,司法应有的一个作为: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拓宽发展与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利益协调机制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用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的关系和有效发挥其功能与作用的方式、方法。因此,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应当通过法律途径保障其建立健全,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6.
浅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会自发生成、自然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与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在推动和保障作用的发挥上应具有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法律制度自身的和谐,这是法治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的基础;二是法律机制运行的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中介;三是积极探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保障。  相似文献   

7.
高层声音     
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加强法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实现和保障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而厉行法治,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而  相似文献   

8.
和谐农村建构中的法制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农村的实现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支撑。和谐农村之法制建设模式是指以法治为基本方略,通过法制体系的完善来治理社会并使之建设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法律制度理性调整的产物,和谐农村的建构只能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一、和谐农村建构中的农村法制建设需求(一)农村法制建设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平台:所谓和谐农村是指在农民小康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方式文明化进程以及形成与小康生活相一致的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管理自治化以及环境生态化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状态。法治是世界和…  相似文献   

9.
魏嘉 《法制与社会》2011,(34):287-288
司法公正对实现和谐社会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构成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司法公正。公平和正义是每一个国家都应具备的法律要素。法律的实施则更加的需要这两个要素而存在。我们只有生活在一个法制健全,充满着正气与公平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感受到法律的作用,才能建立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邱卫东 《山东审判》2006,22(5):10-14
一、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关系得到全面有效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由于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赖法律调整,法治也就成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制度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而促使和保障这些制度协调运行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只有以法治作为基本方略和调整机制来治理社会,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才能将这个社会建设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赵京 《政府法制》2009,(18):46-46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文化就是实现两者之间沟通、协调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所以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而城镇社区文化作为文化建设最基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一样,做好了,和谐文化就会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文化就是实现两者之间沟通、协调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时期所提出的基本公共政策。要构建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对担负着国家法律监督重要职责的检察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努力理解与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履行好各项职能,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谐社会中包含的种种关系早已存在于几千年的传统法律丈化之中,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他们做出的解读有所侧重而已。本文以传统法律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它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的联系,并解读它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美琳  胡志风 《中国法律》2007,(6):43-44,132-134
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段话简明扼要地提炼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徵,明确提出了国家的基本政策。本文基於一种政策解释学的立意,以法治话语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徵作以诠释,以期在政策与法律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张法连 《中国律师》2005,(10):24-25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概括地讲,和谐社会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二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特征并不是完全并列的,民主法治居于首要核心位置,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征。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为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依靠法律制度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健全的法制是和谐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与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并以法律形式载人1999年宪法修正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协同性,但是二者并不等同,亦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9.
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性别的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平等、有序、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女性犯罪数量迅速增长,不仅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要求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和谐,而法律职业共体的和谐建设与发展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前提,并决定着和谐社会构建的兴衰成败。和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应具有规范化、知识化、良性互动、独立自治及奉法律为圭皋的职业体等特质,本文最后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提出了和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