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法治实践模式上的差异,是以不同的知识观为逻辑出发点的。支撑哈耶克的法治渐进论的哲学基础,乃是一种关于人类理性有限的知识观。哈耶克的知识观以强调人的无知为主要特征。知识的分立存在状态意味着知识是无限分散的、流变的,这决定了个人的"无知"常态。"默会知识"从知识的获取方式维度进一步证成了人的必然无知。人类的无知,不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而且是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的缘由所在。主体的自身限定性连同客体的纷繁复杂性,一并构成了"无知"的规定性。立基于这种无知观,哈耶克自然推导出注重社会自我秩序化的能力、国家立法应充分尊重社会内部秩序的法治思想。这有助于我们援以诊断建构理性主义法治模式之弊病。  相似文献   

2.
传统知识论遵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强调对确定性知识与科学真理的盲目崇拜与服从。在这种传统知识论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在于人的教条化的强制与灌输,它缺乏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生活力。文章在对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转变知识观,从主张确定的知识和外显学习转向推崇知识的个人性、境域性、即时性和强调内隐学习为特征的默会知识论来指导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文章还对默会知识论指导下如何把心理咨询创造性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论上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庄子思想中的"真",主要指的是人应然的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本真".这种生存体验的精神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因此庄子对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即通过对"真人"的考察,通达"真"的内涵.庄子思想体系中这个存在论意义上的"真",是一种"道通为一"的浑融境界,"天人合一"是这种境界的最简洁的概括,"自然无为"是这种状态下人的行为方式,"精神自由"是这种境界的体验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政策知识成为研究政策转移的重要切入点。治理环境的复杂化、知识的不确定性、知识的"地方性"决定了政策转移中的知识再生产成为与政策转移有效性相契合的命题。政策转移中的政策知识再生产是一个政策知识收集、转化、应用、综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嵌入在一定的权力结构之中,并依赖于特定的组织结构。因此,应在对政策转移中知识再生产的结构与过程的"应然"考察基础上构建出政策转移有效性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知识既指一种知识观念,也作为具体的知识体系而存在。作为与普适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地方性知识对认知和理解某一地方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提供了专有的"眼光"与路径。这种文化人类学范畴的知识具有地方性、情境性、经验性和默会性特征。把地方性知识引入青少年教育,需要选择双重取向的价值目标、秉持多元文化的知识观、确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观和采用社会实践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6.
培根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知识就是力量"并非单纯号召人们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则是提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科学纲领,重新规定了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了知识的性质,让知识为社会和政治服务,将知识与力量(权力)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言说方式.他们以维护传统儒学"道统"为根本目标,并相信最终可以开出"科学"和"民主"的花朵.这种现代性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战场,如何从传统以传播知识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转向以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现代培养模式,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对隐默知识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对基于隐默知识挖掘导向的高等院校培养模式的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法理学研究存在着"语言转向"的趋势,即系统运用语言哲学的智识框架来进行法学研究,随之带来了法律知识的"语言化"。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哲学观,法律场域中存在着知识的"图像论"与"反本质主义观"的对立,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转向。这种知识观的对立与转向,深刻影响了法律知识结构与属性的研究。建设法治体系,实现法治文明,需要在中国语境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儒家道德价值实现方式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之道"的前提是"情",这是从人之本性"善"为出发点的。基于"忠恕之道"的实现途径"诚"—"诚者物之终始"、"诚者天之道也",最后揭示出"忠恕之道"的实现"仁"。这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更是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