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现有网络入侵取证系统实时性差、有效性弱、可信性低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目前网络数据流量不断加大,攻击技术更加复杂的特点,开发了新型网络入侵取证系统,详细研究了该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流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克服现有网络入侵取证系统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形式多样,其中典型的一种是基于网站非法收集售卖公民个人信息,此类案件的电子数据取证需要还原犯罪现场,提取分析公民个人信息来源与数量、非法获利等数据。介绍一起此类案件的电子数据取证工作情况,并对相关信息描述和取证工作进行思考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前,办案人员主要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法对盗号木马进行取证分析,获取网络入侵痕迹,但是现有取证方法较为繁琐,对办案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且获取的入侵痕迹不够全面。针对上述问题,采用通信流量分析法对盗号木马进行取证分析,以使用FTP协议的Hawk Eye keylogger盗号木马为例,通过细致分析木马与外界的通信数据流,根据其连接建立过程,还原盗取的用户隐私信息,确定黑客控制端IP地址、端口号等入侵线索。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取证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全面、快速、准确获取盗号木马相关痕迹信息,灵活性较高,既能对常规盗号木马(通常采用SMTP协议和HTTP协议)进行分析,又能对使用FTP协议的新型盗号木马进行深入取证,符合公安一线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4.
自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公安机关在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过程中暴露较为集中的是三类问题:一是对法律上表述的某些非法取证方法不甚理解,讯问中不宜把握;二是在讯问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宜发现的非法取证盲区;三是侦查机关在非法证据的"自查自排"中存在"漂白证据"现象。上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证据的合法性、可靠性,而且成为滋生新型非法取证方式"避风港"。对此,课题组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立法完善建议、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议立法机关修改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2款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从司法解释层面上升到立法层面。正确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效监督非法取证行为,是保证案件质量、严防冤假错案的一剂良方。根据浙江省在审查起诉环节及审判环节对非法证据排除的数据分析,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非法取证的诉讼监督力度仍不够有力。究其原因,有立法上的缺陷,侦查权的独立、封闭,非法取证后果模糊等。进一步构建完善非法取证诉讼监督机制,从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出发,还需转变执法理念,强化对非法证据的诉讼监督意识;走出书面审查模式,动态静态相结合;建立健全提前介入制度;涵盖对所有证据取得方法的审查和监督;建立检察官对警察的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6.
余向阳  尹淑艳 《前沿》2014,(21):94-98
2012年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基本吸纳了“两个证据规定”的相关内容,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上升到基本法层面,同时将非法证据排除扩展到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实践中,非法言词证据却遭遇排除难的现实困境。新刑诉法设定了以取证手段为重要内容的“非法方法”来判断言词证据排除与否的标准。在“非法方法”的认定上,应结合取证手段对被审讯人的人身侵害程度及意志强迫程度综合认定。在同样需要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作出排除时,  相似文献   

7.
无线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大院校纷纷建设起自己的网络教学模式,无线网络技术被较好的融入其中。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提高和标准的不断推出,无线局域网在各大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笔者通过分析校园网建设中的实际应用要求及无线局域网的优势,对无限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于侦查、起诉与审判阶段,其初衷是对非法证据要"及早发现、及时排除"。但鉴于侦查理念与部门利益的考虑,以及实践中违法取证行为由显性违法不断转向"隐性违法",辩护律师不能在侦查取证过程中享有在场权,再加上刑诉法对非法证据界定模糊,这共同使得公安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陷入困境。要尽早排除非法证据,需要在革新侦查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务实的审前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相似文献   

9.
伪基站中断用户数的电子数据取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打击伪基站违法犯罪为出发点,讲述如何从伪基站设备中提取出电子证据。结合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案件的意见,提出当前取证存在缺乏用户数据关联分析、中断用户数计数错误、提取数据不全和容易重复多计算中断用户数的问题,并形成以gsm_business表、send.data、Open BTS.log三者数据关联分析的取证思路,得出中断用户总数。  相似文献   

10.
电子数字取证,是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它在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网络入侵、犯罪调查及国家司法鉴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隐写及隐写分析,是数字取证技术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联合运用特征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对取证数据进行异常隐写检测分析,提出面向数字取证的异常隐写检测分析方案,能有效提高数字取证过程中隐写检测分析的性能,提升数字取证中检测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刑事诉讼法实施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适用表明:侦查人员违法取证的情形大多表现为以非法方法获得言词证据尤其是口供,而违反搜查、见证、回避等法定程序、制度所获证据材料情形亦时有出现。非法取证现象的存在,除了侦查人员程序、证据意识不强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外,一些制度设计的非清晰性如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讯问取证方法与讯问策略界限难以把握,亦是重要原因,这也是公检主要争点。顺应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需要完善各种保证取证合法性的制度,强化侦查人员证据意识,按照裁判的要求和标准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  相似文献   

12.
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又被称为“跑分”平台,能够为各类网络犯罪活动提供资金结算服务,该类犯罪行为隐蔽,空间跨度大,技术集成度高。研究了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的结算机制,分析了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的技术架构和证据特征,通过对安卓逆向工程、网络溯源技术、操作系统虚拟仿真等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了针对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的取证分析技术流程,通过案例应用,实现了对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关键证据的固定。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严禁刑讯逼供,但刑讯逼供仍然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目前侦查办案取证能力有限,还依赖从供到证的侦查模式,还受侦查技术的限制欠缺证明能力。在司法实践中,要强化审判中的证据意识,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坚持疑罪从无原则,避免因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4.
詹安乐 《传承》2011,(2):82-84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非法取证行为不仅侵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司法公正权威。《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并没有对非法证据排除专门制定相应的法律后果,在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的强制力不足。因此,建立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性和实体性法律后果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遏制非法收集证据的良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我国非法取证的诸多表现和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有其必要性。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限制保留”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笔记本电脑用户无线上网接入方案主要有:802.11b(a、g)无线局域网和GPRS/CDMA1X无线拨号上网。前者作为有线局域网的补充,可提供1-54兆(参见文后附录“无线标准小知识”)的共享上网带宽,使用上仍然受到地域的限制,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地区的机场、饭店提供此种方式的网络接入。后者速度只能达到电话线拨号的水平(目前GPRS网络理论最大连接速率为171.2Kbps,在实际使用时,一般上行只能达到10Kbps左右,下行只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无线安全局域网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本文在传统的WIFI网络架构基础上,提出利用WAPI部署安全无线局域网的方案。实践表明,本文的部署方案简单有效,成功利用了WAPI提高无线局域网安全性,具有比较好的工程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与个人危险性决定了侦查措施对其证据收集的保障性,而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性决定了实施侦查策略的限度性。明确侦查策略与非法取证的法律界限,准确界分侦查策略与非法取证行为性质,把握侦查策略运用分寸,确保侦查策略的合法性,对于提升我国刑事侦查正当性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针对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必须对非法证据的含义加以界定,明确非法证据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另外,对"毒树之果"、秘密取证的排除应制定更加严格、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前沿》2012,(7):64-65
随着2010年5月31日公安部出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非法证据"首次明确界定刑讯逼供取证不能定案。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又引发一轮激烈的争议。本文将从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的概念入手,对其特征、表现形式、国内执行现状、相关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