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287年,第一次统一缅甸的蒲甘王朝崩溃后,统一的缅甸便处于分裂状态,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前半期,才为缅族建立的东吁王朝(Toungoo,1531-1752年)再次统一.该王朝到1600年又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所以,缅甸的历史著作如波巴信著的《缅甸史》,是把它划分为缅甸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统一,缅甸编年史是分为东吁和良渊两个历史时期;哈威著的《缅甸史》和霍尔著的《东南亚史》则统称为东吁王朝或东吁王朝时期.本文主要探讨1531-1600年缅族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建了东吁王朝,又是在怎样情况下、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缅甸的第二次统一,以及它的统一为何那样短暂,刚统一不久的缅甸,又陷于分裂.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友好邻邦缅甸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国家之一,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居民都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佛教徒。缅甸独立后的宪法曾把佛教定为国教。 据历史记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但佛教在缅甸享有特殊地位并受封建帝王的积极提倡和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044年缅甸成为统一国家以后,那时,蒲甘刚刚建成,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也随即扩大,成为阿奴律陀王室(公元1044—1077年)的京都。在公元1057年的宗教战争中,缅甸南部文化发达的直通王国被征服,蒲甘王阿奴律陀从小乘佛教在缅甸的发祥地直通获得大量佛教经、300名有才学的高僧,以及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随行宗教的改革,小乘佛教的兴起,蒲甘的佛塔和寺庙建筑达到了极盛时期,因而蒲甘王朝(公元1044—1287年)被称为“庙塔王朝”。蒲甘被称为“万塔之城”。  相似文献   

3.
缅甸人有一句谚语说:“多得象蒲甘的佛塔。” 位于伊洛瓦底江中游的缅甸历史名城蒲甘,是一座塔城。蒲甘曾被称为“四百万宝塔城”,这当然是夸张之词。据七十年代初统计,蒲甘有大大小小的古佛塔五千多座,而当地居民不过三千多,塔竟比人还多,难怪蒲甘以“塔城”而闻名于世了。 塔城的形成 公元十世纪,缅族势力崛起于缅甸中部。1044年,缅王阿奴律陀建立起缅甸历史  相似文献   

4.
在缅甸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建立过孟人、骠人、掸人、缅人的国家或政权。从1044年到1885年,是缅甸的封建社会时期,经历了蒲甘王朝、实阶、邦牙、阿瓦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等几个封建王朝的更迭,逐渐形成了与其历史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行政制度。本文通过对缅甸各封建王朝行政机构的组成、行政建制的变化、行政决策与运作以及官僚体制等的宏观考察,试探求与把握缅甸封建社会行政制度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一、蒲甘王朝和分裂时期行政制度的形成缅甸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开创于蒲甘王朝时期,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  相似文献   

5.
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全国的王朝。缅甸史学家称它是缅甸历史上的“盛世”。 蒲甘王朝初期,尤其是阿奴律陀和江喜陀两位君王执政阶段,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和建筑成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上座部佛教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蒲甘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为后来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缅甸人民把蒲甘看成是自己祖国的发祥地。本文试图就其兴起和衰亡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蒲甘时期的缅甸宗教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蒲甘时期宗教的发展,不仅确定了缅甸封建社会宗教发展的基本面目,而且也很大程度上确定了缅甸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蒲甘时期缅甸宗教的发展及其特点,就难以认识缅甸封建社会的宗教和文化,甚至难以认识缅甸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蒲甘时期的缅甸宗教研究,是个很大的课题。本文仅从三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封建时代的缅甸如中世纪的西欧国家一样,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也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①11世纪的缅甸,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当时刚建立的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他们的统治者急需一种强大的、统一的宗教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种需要与缅甸上座部佛教发展、壮大的需要正好一拍即合。于是蒲甘王朝前期形成了相互依恃、互相合作的政教关系。到了蒲甘王朝后期,由于寺院经济的膨胀,政教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缅甸的族群关系自古至今较为复杂,其中缅族与孟族、掸族、克伦族之间的纠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本文通过阐述缅甸王朝历史上缅族和孟族、掸族、克伦族的关系,揭示出缅族封建王朝的民族治理政策,即同化孟族,控制掸族,忽视与遏制克伦族等,正是导致缅甸各族产生离心趋势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9.
缅甸的佛教已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缅甸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曾被尊崇为国教。它对缅甸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缅甸曾经是世界南传上座部复兴佛教的三大主力之一。本文拟对缅甸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情况作一综述。一、蒲甘王朝以前 (公元1044年前 )的佛教佛教传入缅甸 ,是在印度阿育王时代。据《善见律毗婆沙》等经籍记载 ,公元前三世纪 ,阿育王在华氏城结集后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 ,高僧苏那迦和郁陀罗二位长老被派至金地传教。缅甸和欧美一些学者根据卡里亚尼等碑文记载 ,认为金地就是缅甸南部萨尔温江…  相似文献   

10.
刘利民 《东南亚》2002,(4):51-55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11世纪时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国家—蒲甘王朝。19世纪时,英帝国主义对缅甸发动了三次战争,把缅甸变为它的殖民地。缅甸人民经过不懈的斗争,在1948年1月4日获得独立,建立了缅甸联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缅甸的印刷出版业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在争取独立和独立后的不同时期,出版界在宣传反帝思想、激发爱国热情、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以及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缅甸文字的出现到印刷出版社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探讨其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1.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公元 1 0 44至 1 885年是缅甸的封建社会时期 ,经历了蒲甘王朝、实阶王朝、邦牙王朝、阿瓦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等几个封建王朝的更迭 ,逐渐形成了与其历史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行政结构。一、缅甸行政的“蔓荼罗”结构在对早期东南亚政治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后 ,美国学者O·W·沃尔特斯提出了一种“王圈”理论 ,或称为“Mandalas (蔓荼罗 )理论”。沃尔特斯认为 ,“王圈政治结构的存在是东南亚早期历史的一种普遍现象 ,“东南亚早期的政治版图是从史前时期小殖民人群的网状组织发…  相似文献   

12.
缅甸是泰国的西部邻国,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根据历史记载,泰缅两国关系可以追溯到由泰族人刚形成较统一的国家的久远的年代,素可泰王朝建立时期,两国就有了较密切的交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泰缅两国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泰缅关系源远流长 公元13世纪以后,在泰国中部和北部(今清迈一带),先后出现了由泰族人建立的较为统一的国家素可泰王国、兰那王国和帕天王国的时候,缅甸的蒲甘王朝正处在土崩瓦解、日益衰落的时期。当时由泰族人建立的这些国家与缅甸的蒲甘王朝之间都互有交往并建立有较密切的关系。素可泰王朝时期,虽然出现过兰那军队攻入缅直通地区等的一些战争,但从整个来看,兵戎相见的日子并不多,和平友好相处占主流。素可泰王朝自1257年摆脱高棉帝国控制,宣告独立后,起初力量并不强大,还要应付高棉帝国的不断讨伐,以后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发展起来。壮大后的素可泰王国开始也主要是向湄南河上游发展,多与北部兰那王国(中国称八百媳妇或八百大甸)交往,双方也发生过一些战争。到了第三世王蓝甘亨大帝统治时期,国力才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13.
何平 《东南亚》2006,(2):59-64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这在学术界已经没有争议。但是,缅族的先民是什么时候迁到今天缅甸这片土地上并最后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缅族的?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打算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对缅族先民的迁徒与现代缅族的形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缅族既然是从古代的氐羌族群中分化出来的,而据中国史书记载,氐羌族群早期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或青藏高原一带,那他们的先民一定是后来才迁徒到今天缅甸这片土地上的。那么,缅人是在什么时候进入今天缅甸这片土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人们的看法还不一致。英国…  相似文献   

14.
论缅甸独立前的克伦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东南亚》2005,(3):47-53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缅甸第三大民族的克伦族①(Karen/Kayin)在缅甸民族关系的变迁乃至政局的变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克伦族与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在历史上就有许多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在英国人统治缅甸期间进一步加剧了。缅甸独立前,民族矛盾是其独立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而克伦族与缅族的矛盾更是民族矛盾中的突出点。彬龙会议较好的解决了缅族与部分“边区”少数民族的矛盾,②但对于克伦族却没有作出恰当的安排。缅甸独立后,正是克伦族成为反政府武装斗争的主力,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本文拟以独立前的几个重大事件为线…  相似文献   

15.
太公城 据琉璃宫史记载,太公城是缅甸最早的王国—太公王国的都城,位于曼德勒省北部的抹谷镇西北伊洛瓦底江畔。缅甸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缅甸的历史开始于太公王朝。”但是,山于没有文字记载,又缺乏考古资料,对太公王朝和太公城的历史至今知道的甚少。相传,公元前5世纪初,北印度的一位失去了王位的王子阿毕雅萨逃到缅甸北部,在此地建立了太公王国和太公城,历经33世,后在外部的入侵中灭亡。此后,另一个在印度战败的  相似文献   

16.
在缅甸学习期间,我们有幸游览、考察了千塔之城——蒲甘。所到之处,佛塔、佛寺栉比鳞次,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蒲甘究竟有多少佛塔?这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关于蒲甘佛塔数目,到目前为止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蒲甘有上万座佛塔,甚至有人认为有上百万座。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哥:东南亚文明的窗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哥 (Angkor)是柬埔寨真腊王国的最后一个古都 ,建于公元9~13世纪。这是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称为吴哥时代。吴哥的建筑分两部分 :吴哥通 (AngkorThom)和吴哥寺 (AngkorWat) ,均由巨石砌成。因其建筑雄伟壮观和精美卓绝 ,而使吴哥成为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缅甸蒲甘的佛塔、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泰姬陵等齐名的世界古代奇观之一。遗憾的是 ,公元1431年暹罗人一度攻占吴哥 ,真腊被迫迁都金边 ,从此吴哥被掩没于热带丛林中达数百年之久。公元19世纪西方的探险家和博物学家偶然在密林深处发现…  相似文献   

18.
姜永仁 《东南亚》2003,(1):42-49
一、早期原始崇拜缅甸文化是在骠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在孟族文化的影响下变得丰富多彩的。它吸收了印度文化的部分内容 ,兼容了适应缅甸的成分 ,并使之形成了具有缅甸特色的文化。① 孟族源于华南 ,其祖先为我国百濮族群 ,大约于公元前 2 0 0 0年进入缅甸境内 ,是最早从我国南部进入缅甸的民族。② 骠族据认为也是源于我国氐羌部落 ,同缅族同源 ,大约于公元 1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当印度文化尚未进入缅甸以前 ,孟族和骠族的先民信奉原始宗教。缅甸人以农业为主 ,农业种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因此 ,气候的好坏就显得特别重…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纵横》2000,(9):50-50
缅甸首都仰光市拥有300多万人口.其中以缅族占大多数.其他有华人、印度人.少数民族等等,根据仰光唐人街的一些小商人所说.缅甸的华人为了子女在求学.置业以及各方面的方便,大多会申请缅籍。如果没有缅籍的身分.毕人不能转卖物业,子女不能在大学里供读医科或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情况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位于中南半岛的西北部,周边与中国、印度、泰国、老挝、孟加拉等国接壤,国土面积约67.66万平方公里,人口4210万(1991年),有缅、孟、掸、克伦、克钦、克伦尼、若开、佤族等40多个民族,其中缅族占总人口的68%。全国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主要是缅族。信奉基督教的人约有100多万,主要是克伦、克钦、那加等少数民族。此外,还有120多万人信奉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