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时候没有“外交官”这个词,那时候如果你爸是熟食店卖肉的,别人会觉得很厉害。我父亲可能拥有的是知识和文化,但在那个年代知识和文化不算什么。而且我父亲也羞于拿知识和文化跟我交流。他一生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小时候,觉得我的父亲没有别人的父亲那么强大,那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总看见别人的爸爸把孩子举过头顶,哈哈笑着,拿胡子扎他。我从来没有,那时候会觉得失望。再大一些,男孩会到反叛期,会调皮,很多父亲会教训他们的儿子,甚至于暴打。可是那个时候我爸一声不吭,于是我特得意:哈哈,我爸才是真正想要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2.
我父亲黄开富,与范绍增将军交往起至二十年代,终迄“反右”前夕。其间,最让父亲记忆深刻的,莫过于老人亲自以解放军联络员身份,到范部为其顺利起义做的各项具体工作。目前,范氏事迹或见诸影视,或披露报刊,但由于角度不同,较少涉及将军顺历史潮流义无返顾地追随进...  相似文献   

3.
刘春 《黄埔》2023,(1):67-68
<正>我的父亲刘华民,1922年9月出生于山东曹县一个偏僻的乡村。在那个军阀混战、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读书识字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奶奶虽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但很有远见,省吃俭用地供我父亲读书,想让他出人头地,不再给地主当佃户。于是,父亲在本村小学堂接受了启蒙教育。13岁那年,幸运降临到父亲头上。当时,宋哲元在他的部队办了一所军官子弟学校,名叫育德中学。由于父亲的二舅父在29军宋哲元部任连长,作为军官子弟,父亲得以进入育德中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1953年春天,以父亲开始他们那一辈人开始的寻找。 1953年春天,我的父亲杨鸣岗从昆明带着他的收音机,和解放军一起走进深山老林寻找苦聪人。我了解苦聪人,就是从小听父亲讲述寻找苦聪人的故事开始的。 听父亲说,那时的苦聪人,睡在树丫上,饿了吃生果,冷就裹张芭蕉叶。解放军钻进密林草丛中一个个地找,苦聪人怕,你找到东边,他躲到西边,就是不出来。后来找到了,像电影里放的一样,是头人李老大站在山坡上,张大嗓子到处喊:“李二柯,出来嘛,政府家的解放军要得罗。”然后一家一家从宽阔的老林中聚拢了来, 苦聪兄弟长期…  相似文献   

5.
我的两岸情     
《台声》2019,(22)
<正>父亲随祖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堪在台湾当"亡国奴",毅然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祖国大陆,为了谋生,在大陆东北辗转各地后,定居在呼伦贝尔市(现地名),父亲生在台湾,长在大陆,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人民。我1968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城市——海拉尔,尽管父亲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下,父亲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父母相信祖国、相信人民,仍教育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那天,躺在床上,随意翻阅一张报纸,忽然一句话跃入我的眼帘:您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您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下面解释说,是台湾举办的“我最想对父亲说的一句话”征文中的一件获奖作品。默读这句话,我沉思良久,第一次,我被这样一句话深深感动。父亲,那个白发已染双鬓的父亲,那个身躯不再伟岸的父亲,那个开始变得唠叨的父亲,一下子闯进我的脑海。真是岁月如流啊,不知不觉间,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三十多个年头,而曾经意气风发的父亲也在悄无声息地慢慢变老了。少年时代,对父亲是一种崇拜和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亲的感情似乎逐渐疏远,特别是我…  相似文献   

7.
苏子蘅先生是我父亲杨兆安1945年回国后遇到的第一位台湾同乡。父亲在张家口苏先生主持的实验室 ,开始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是台湾人 ,又都曾在日本留学 ,苏老自然成为我父亲无所不谈的师长和朋友。以后因工作关系 ,苏老去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任职 ,几年后又进京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而我父亲则先去了唐山 ,数年后又调到上海华东工业部。那时父亲每次去北京开会 ,一定会去中关村拜访苏老 ;苏老到南方考察 ,途经上海 ,也一定会到家中 ,与父亲叙旧。直到文革 ,我父亲被下放 ,同苏老还保持着书信往来。在那个年代 ,我父亲还可以从苏老那里…  相似文献   

8.
三爷     
玉璞是三爷的名字,家族里数他的辈分大,又排行老三,村里的人都喜欢叫他三爷。三爷打小就随卖唱的戏团去了东北,后来在沈阳落了脚安了家。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几个木匠去了沈阳投奔三爷打工。木匠回乡后,就说三爷如何如何富有。所以,三爷成了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的父亲和三爷成为忘年之交也是在那个年代。那时,父亲在村办企业里跑业务。他每次出差去沈阳,总要带些诸如绿豆、红枣之类的土特产给三爷。父亲看过老人就走,他从不在三爷家里吃饭。父亲说,三爷上了年纪不便给老人添麻烦。他还从木匠那里得知,三奶是后娶的(据…  相似文献   

9.
    
杨启刚 《人大论坛》2008,(12):46-47
1978年:父亲终于回家了 母亲盼了整整13年,1978年的那个初秋九月,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把父亲从新疆调回贵州。这一年,我们全家终于团圆。我和妹妹再也用不着苦苦等待两年才探亲回家一次的父亲了。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形象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从我记事时起,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高大的,尤其是父亲帽子上的红五星和衣领上的红领章总使我感到非常骄傲。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现已离休在家安度晚年,但是,在我的心里,父亲戎马一生的高大形象始终没有改变。由于抗洪形势严峻,工作繁忙。我已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上个星期天我抽空去军队干休所看望父亲。一见到父亲,我就把了解到的抗洪形势向他宣传了一遍。我滔滔不绝地告诉父亲荆江防洪如何险恶;嘉鱼县牌洲湾溃口;枝江市江堤出现61处险情;解放军官兵和当地群众一起严防死守长江大堤……父亲静静地听着我的叙述。待我停住嘴,仔细观察着父亲的反应时,我发现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严肃中  相似文献   

11.
父亲     
父亲□尹彦有许多名家都曾以父亲为题作文,父爱是伟大的。请看一位女警官笔下的我的家在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县城,父亲五十年代初到了县公安局工作,当了一辈子警察。我的童年就是在县公安局小院度过的。童年的记忆里满是父亲的影子———高大的身材,刚直的性格,子女的严...  相似文献   

12.
扔掉烂苹果     
我小的时候,父亲所在的单位给每个职工家里发了一箱苹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苹果是很金贵的,我记得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从妈妈手里拿到一只苹果。妈妈给我的苹果又大又漂亮,我舍不得把它一下子吃掉,总要拿着它去外面和小伙伴们玩一阵子,然后才开始慢慢享用。  相似文献   

13.
难忘那村人     
翻开记忆,那上面始终记录着一个边远山村的名字: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了。当时我在一个叫资丘的区委工作,妻子在一个叫中溪的乡里工作一那个边远的小山村就属于妻子工作的那个乡。那个村子里的物事就是妻子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4.
马燕 《今日民族》2014,(6):43-45
<正>父亲马宗亮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在与父亲天人相隔的日子里,我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似乎读懂了那个永远忙忙碌碌的父亲,读懂了他心中的那份无言大爱,追寻父亲足迹,完成他未竟心愿的脚步也更加坚定。永远忙碌的身影我曾经以为,父亲不爱我,不爱家人,只爱工作,只爱那些经常到家里找他帮这帮  相似文献   

15.
王剑宁 《人民公安》2013,(15):35-35
我的家乡在“花儿”的故乡,父亲是一个小学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仅靠父亲教学的微薄收入.我们一家7口人连生活都无法维持,更没钱买书了。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春天     
当“四人帮”于1976年被粉碎的时候,我并未意识到我的人生的春天已经缓慢地到来了。那个时候,我已经下乡当了8年知青。尽管我在农村的表现是好的,贫下中农让我当了生产队长,并在每次招工、招兵、招学时都推荐我,然而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我始终都无法通过政...  相似文献   

17.
周志文 《台声》2013,(10):96-96
我的父亲周清辉是台湾台中市人,1948年从台湾经香港辗转回到大陆。父亲一生中坎坷不平,上世纪50年代离京下基层;60年代被迫到粮站扛了几年麻袋;70年代末在山西大学外语系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培养日语人才。他亦是山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创始人之一,主持山西省台联工作10余年,使得山西省台联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父爱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严厉的象征,是严厉的化身。他那张整天紧绷着的脸,写满了劳动的沉重与生活重压,很少露出笑容;那双布满厚茧的骨节粗大的手,挥动起来是那么有劲儿,我曾领教过他的威力…… 只是在我做父亲的那个早上,父亲才对我显露出少有的温情。 结婚一年间,我的女儿在月亮最圆最亮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19.
奶奶的小屋     
正有个地方不富丽堂皇,简陋不堪,但它却是我奶奶的青春、回忆,是奶奶赖以生存的家。那个年代的家庭大多都不富裕,可是生的孩子却多,奶奶生了6个,父亲排倒数第二,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成了家的父亲在村外围自己盖了房子,新房子建成,在爸爸的坚持下,奶奶搬进了我们家的新房子里。原以为是一家子幸福生活的开始,可是奶奶在自己的房间待了不足半月,突然不愿再住下去,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听父亲说,小时候的我也在那小屋里生活过,甚至还有我在小屋前的红澡盆里洗澡的照片,太久了,我早已不记得,以前的村子是什么样我也不记得了。现在的  相似文献   

20.
独自上场     
李娜 《今日广西》2014,(7):28-29
一 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振作点,一切都会好的。父亲去世以后,妈妈比年少的我更六神无主。爸爸生病欠下的债没有着落,操办丧事又要花钱,妈妈拿不准怎么办好,凡事都和我商量。我忽然觉得自己很强大,强大到可以撑起这个家,可以保护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