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武术课程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本文分析了高校武术课程涵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探讨了高校武术课程涵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不足之处,提出了高校武术课程涵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华夏民族文化演绎的“龙情结”是远古先民在同自然环境作斗争过程中寄托民众意愿的图腾崇拜,是先祖在生命精神需求和原始宗教信仰上的一种信念寄托。故而华夏龙文化广泛渗透在国人生活民俗的诸多领域且观照着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苑囿而富含意味隽永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萃通远、源远流长、温雅畅融,虽然其间历经了无数的王朝更替、社会变迁、外族入侵,然则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始终未曾发生质的异化并彰显着浓厚的包容性和盎然的生命力。为此,虽说全球化语境的迅猛发展会对各个民族地域的文化带来冲击碰撞,但华夏国人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就须构建富含中国作风和气派的文化范式以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雄起。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和”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人心和善”等理念内核,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知识智慧和和理性思辨,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建构人类普遍交往的新范式和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华文化魅力。汲取并发展中华传统“和”文化,对于构建求同存异的利益共同体、正本清源的价值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责任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并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百年来,面对不同的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一以贯之,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实践主题。分别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推进性、规律导向性、意蕴涵盖性,有助于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征途中,科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工作,进而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为世界繁荣发展所作出的重要努力,也体现了大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也是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的需要,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积极破解当今世界困境的文化自觉,是展示中华新文明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对重建世界秩序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传统文化双向结合中的引领作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优势,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知识分子)为传统人生观的主要代表,以关于大生命与小生命、心世界与物世界、天与人关系的阐发为中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精华,成为当今中华传统人生观复兴,并与国外人生观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先贤传”中蕴含丰富的政德思想,如清廉节俭、奉职循理、勤政爱民、刚正直谏、举贤荐能等。“先贤传”的政德典范不仅能引领教育领导干部,而且在以民为本、地方治理等方面也提供有益借鉴,对新时代政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具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内涵.要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合"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丰富,且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礼法结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礼法结合"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德主刑辅"、"情理法通"和"追求和谐"等方面,其中不乏对现代法治建设产生重大作用的"人情"、"和谐"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浅议中西方法律信仰——从“包青天情结”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完善的制度背后,必然需要某种特定的价值理念来支撑。同样,法律的存在离不开法律信仰的支持。目前,西方的法律信仰成功地完成了从基督教到理性主义的转型,中国至今仍是法律信仰缺失。这最终导致了在通往法治化的道路上,西方早已阔步前进,而背负着“包青天情结”包袱的中国仍在艰苦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都特别强调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主张以人为本 ,具有浓厚的非宗教、反神学的意味。不同的是两者的“人论”观不同 ,对人的本质的不同把握和对“为人”价值的不同取向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文精神 :即“为道”的人文精神和“为学”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 ,认为真正的人文精神则是两者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优势和特色,不仅体现在理论的开拓创新,还在于其社会传播和大众化方面的成功。善于把理论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扎根,关键在于民众的认同,而民众认同的关键则在于理论的大众化水平。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个维度有效实施了理想的大众化传播:首先,具有一个把理想和主义简洁化、通俗化的表达模式;其次,具有一个把社会远大目标和民众切身利益交融的内化模式;再次,具有一个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取向模式。此外,确立楷模推动理想的人格化传播也产生了极大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权力过分集中。中国集权传统政治文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主体和改革对象的同一性以及未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影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应遵循限权而非分权的改革思路,在具体途径选择上应注重发挥中国传统"面子"文化中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主动接受监督的社会规范功能,同时发挥媒体监督供给相关信息的作用,为"面子"文化社会规范功能的实现提供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源远流长,融汇了东西文化之精华。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优秀遗产,又批判地汲取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中华慈善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爱人关心人;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积善余庆,积恶余殃.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青年中兴起旳志愿服务活动,其精神内核和行动口号,同中华慈善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慈善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与践行.2016年3月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青年志愿服务纳入慈善服务的法规,确立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地位和权威,规范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为完善志愿者及其服务活动的原则、招募、培训、权益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统战文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得到了特殊的独创性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统战文化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并认真做好统战工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背景和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竞争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产业竞争力低下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十二五"时期是跨越式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为此,应在跨越式推进重化工业产业深化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产业竞争力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