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恩来自幼聪颖好学,早在童年时代,就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写出来的字清新、秀丽、耐看。遵周家祖训,男孩子5岁起入家塾馆读书。蒙童入学起开始练习颜体,世代相袭。所以,周恩来很小时候就能写出一手不错的颜体字。1908年周恩来在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东门内表舅龚荫荪的龚家塾馆寄读时,塾馆周先生又让他在颜体的基础上再加练魏碑,使其写出来的字既有颜体的刚正不阿的气势,又具有魏碑的阳刚之锋,所以他后来写出的字娟秀、大方、柔中见刚,令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2.
秦九凤 《党史纵览》2014,(12):16-16
正周恩来研究界的人都知道,周恩来有3幅青少年时期留下的手迹,它们分别是"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和"志在四方"。现有的大量资料证明,这3幅题词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存世最早的周恩来手迹,都是周恩来为他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同班同学郭思宁所题。这3幅手迹笔法有力,一笔一画之间体现了颜体加魏碑的书法风格。1910年秋,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到沈阳并考入奉天省(1924  相似文献   

3.
一代伟人周恩来自幼聪颖好学,早在他童年时代就已练就一手较好的毛笔字,写出来的字清新、秀丽。按周家祖训,蒙童入学后都练习颜(真卿)体,世代相袭。1908年周恩来在淮安东门龚家塾馆寄读时,塾馆周先生又让他在颜体的基础上加练魏碑,使他写出来的字既有颜体之气,又有魏碑之锋,所以他后来写出的宇娟秀、大方,柔中见刚,令人赏心悦目。周恩来的字写得虽好,但他却一贯谦虚谨慎,很少给有关人或有关单位题字。他自20世纪对年代起就已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层,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可是留下的题词、题字却不多,…  相似文献   

4.
正1898年,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书香门第。据《周氏家训》记载,周家规定男孩"五岁入家塾,习颜体",即周家5岁男童要被送进家塾馆读书,并学习写颜体。周恩来12岁离家前,曾先后在淮安驸马巷周家塾馆、清河十里长街以北的万家塾馆、十里长街南侧陈家花园塾馆以及宝应水巷口陈家、淮安东岳庙龚家五个地方读书。教学有方的周家塾馆周家世居浙江绍兴,直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勳、叔曾祖父周光焘以260两白银在淮安府山阳县  相似文献   

5.
周济渠是周恩来五祖父周鸣鹿的独子,由于他在周家大排行第三,因此周恩来称之为三伯父 周济渠幼年读书很刻苦,精通经史子集,是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并能写一手漂亮的颜体字。他的父亲出于对他前途和出路的考虑,还给他捐纳了一个“国学生国子监典簿衔”。周济渠长大成人后,就为淮安多家有名望的人家聘为塾师。他的同辈和后辈乡坊故老都喜欢喊他“老夫子”。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是他阅读的第一部小说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周家祖祖辈辈均是走读书,考秀才、考举人、做官这一仕途之路的。按周家祖训,男孩子五岁就得进家塾馆读书,写字均是习颜体(当时只有毛笔)。连周家灶台上的对联也是“敬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孙耕读两行”。其实,周家土地很少,也无人种地,主要是读书。周恩来的祖父辈  相似文献   

7.
张秋兵 《湘潮》2018,(1):21-21
张爱萍将军多才多艺,擅书法、好摄影、工诗词,尤其诗词成就最高,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闲情自得好打油”.1991年出版的《神剑之歌-张爱萍诗词、书法、摄影选集》就选收诗词260多首.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珍藏着张爱萍1996年书写的一幅行草《满江红?痛悼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8.
秦九凤 《党史博览》2001,(2):16-21,50
看了标题,也许人们会哑然失笑,周恩来哪来的子女? 1952年秋天,周恩来、邓颖超到上海检查工作期间,会见了在华东幼儿园当保育员的表姐龚志茹。周恩来称赞了幼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鼓励他这位表姐为之献身。可是,一说到孩子,龚志茹不无惋惜地说:“美中不足的是,你们没有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9.
1952年秋天,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到上海检查工作,会见了当时在华东幼儿园工作的周恩来表姐龚志茹。童友重逢,往事悠悠。周恩来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的同时,高度评价了表姐的育幼工作。这时,龚志茹不无惋惜地说:“美中不足的是,你们没有一个孩子……”“谁说没有?”周恩来抬起头,望着邓颖超说:“我们有十个!”“是的!”邓颖超心领神会。周恩来接着又解释说:“是的,十个。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2月15日,被誉为“国之光荣”的上海秦山核电站,经过成千上万名科研人员、建设工人的努力,终于正式并网发电了。从此,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宣告结束,我国能源建设翻开新的一页。多少人,多少年的冀盼,终于在这辉煌一瞬间化为现实。此刻,在这万众欢腾的喜庆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一位伟人欣慰的笑容,他,就是上海秦山秦电站建设的决策者——周恩来。“我这是给你们出题目”上海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起始于周恩来总理的英明决策。1969年底,就在我国相继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文化大革命”动乱稍稍平息之机,周总理不失时机地…  相似文献   

11.
合影时,周恩来说:“年轻人 站前面,你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   1961年 9月 18日,周恩来在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视察。   周恩来身着一件褪了色的灰色中山装,他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省交际处的负责人曾反复叮嘱大家,不要抢着与总理握手,因为总理的手在战争年代负过伤。可是当周恩来一下车,他便与八一馆每一个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还使劲地抖几下,就像电影里的那种样子,大家都十分感动。   周恩来向总指挥部旧址大楼边走边说:“南昌起义都几十年了,这房子还是老样子”,又说:“在北京时,…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年,中共中央进一步整顿加强了交通工作。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开辟了从上海到闽西、赣南苏区的新的地下交通线,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保证完成党中央从上海向中央苏区转移大批干部的护送以及军用物资的输送任务,配合苏区军民反“围剿”斗争。翌年冬,周恩来同志化名伍豪,装扮成商人、画家,从上海出发,水陆兼程,沿着这条秘密交通线,经香港和广东的汕头、潮州、茶阳、青溪、多宝坑等交通站,终于在同年十二月中旬进入了途经的第一个中央苏区县份——永定县,住在县城(即凤城镇)交通站所在地秋云楼。他原打算在此进行短暂的休息,然后前往江西瑞金,因当时永定县许多地方成了拉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和其他许多有关周恩来的书籍,都说周恩来祖辈是从祖父一辈起,由浙江绍兴迁居到淮安的,而周家人对这一问题的说法更是各不相同,可谓众说纷纭。 周恩来1964年8月2日下午在中南海西花厅对他的部分亲属说:“到我们祖父一辈就迁到了淮安了。” 周恩来的胞弟周恩寿1983年5月4日下午在北京医院802房对淮安的王树荣、王旭馗等说:“我们周家从绍兴迁居淮安大约在光绪中后期年间。” 周恩来的堂弟周恩霔1982年6月18日在上海家中对淮安的宋立勤等说:“我曾祖樵水公大约在同治年间至苏北做官的。”  相似文献   

14.
曹录生 《世纪桥》2005,(5):44-47
“英雄肝胆亦柔肠”。在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陈毅与张茜志同道合,相濡以沫,谱写了一曲动人肺腑的情感乐章。我爱这战斗的春天陈毅直到40岁才成立家室。1939年,陈毅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七大”以来的情况,住在他的挚友处。1938年春,张茜响应正在武汉的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号召,参加新四军,在军部战地服务团工作,是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成员。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经  相似文献   

15.
1972年,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开会。随行秘书看到总理戴的是已戴了几十年的旧表,就让上海负责接待的同志拿来几块“上海”表,选了其中一块价格为125元的手表给总理留下。当总理得知未付款时,严厉批评了秘书并让立即把表退回。从此,秘书们不敢再提买表的事,表坏了便拿着到王府井表店去修。那块旧表总理一直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块手表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总理眼里却不亚于一件大事,表露出老一辈革命家朴实的作风和崇高的品质。由此,倒应该让当今那些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公仆们”相形见绌:工作中有事就推诿扯皮;下去…  相似文献   

16.
何君林 《党建文汇》2001,(11):46-46
周恩来去世后,许多曾在其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认为他是全国睡眠最少的人。投身革命后,他长期日理万机,在重大历史关头经常多少天日夜不眠。1931年4月,负责保卫工作的特科领导顾顺章叛变,为了安排上海的中央几十处机关和几百人迅速转移到新秘密住址,周恩来连续几个日夜奔忙,眼睛熬得通红。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五”建设时期的后半期即1956——1957年间,已见到的周恩来的题词大约有十多幅,其中比较多的是为青少年和儿童的题词。周恩来在建国以来十分关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他把培养新的一代看作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的大事。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之中,周恩来多次为青少年题词。1957年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周恩来两天内先后为《天津青年报》、《中国青年报》题词。前一幅题词内容为:“纪念五四,新中国的青年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劳动,热爱祖国,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艰苦朴素作风,准备做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准备做一个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另一幅题词为:“纪念五四,新中国的青年们,要努力学习,参加劳动,热爱祖国,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艰苦朴素作风,准备做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准备做一个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同年5月底,周恩来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希望新中国的儿童们,从小就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准备做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好劳动者。”同年12月下旬,周恩来陪同外宾在上海参观期间,先后两次为青少年题词,在12月23日为上海《青年报》的题词中,周恩来对上海上山下乡参加劳...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与上海有看不解之缘。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在上海领导过举世震惊的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主持过数年中共中央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周恩来对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会工作十分关注,曾多次会见老工人、劳模代表,并亲临市总工会与全市工人代表欢度春节。在世纪伟人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上海部分工会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深切缅怀他们所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心里时时惦记着工人沈涵是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周恩来在沪的几次与工人会见的重要活动他都参与组织及具体安排。忆及往事,年近80高龄的他仍十分激动地说,周恩来是我们国家的总理,日…  相似文献   

19.
翻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和其他许多有关周恩来的书籍,都说周恩来祖辈是从祖父一辈起,由浙江绍兴迁居到淮安的,而周家人对这一问题的说法也各不相同,可谓众说纷纭。周恩来1964年8月2日下午在中南海西花厅对他的部分亲属说:“到我们祖父一辈就迁到了淮安。”周恩来的胞弟周恩寿1983年5月4日下午在北京医院对淮安的王树荣、王旭馗等说:“我们周家从绍兴迁居淮安大约在光绪中后期年间。”周恩来的堂弟周恩霔1982年6月18日在上海家中对淮安的宋立勤等说:“我曾祖樵水公大约在同治年间至苏北做官的。…  相似文献   

20.
1929年1月初,黄慕兰以大学生的打扮,口袋里装有江西省委用药水写给周恩来的密函,经九江乘船到上海。她先在李维汉家中暂住,等待周恩来的接见。过了一段时间,慕兰由向导领着,来到闹市中的云南路天蟾舞台隔壁“生黎医院”楼上,进入一间门口挂着“福兴字庄”的房里。这是几个月前,周恩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