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体现着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具体表现为:信仰的统摄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信仰体现着人的超越性、信仰是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以广西L市815名城镇职工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2%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真正陷入危机,毕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占10.2%,只是我们需要争取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被访者隐瞒了其真实想法,那么,实际情况应该是50%左右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30%左右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20%左右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中间状态,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同样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为官行政,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应有"十德"。一为信仰之德。人可以有不同信仰,但不可没信仰。实际上人皆有信仰,没有其他信仰就信钱,这就出来了地沟油、毒奶粉。作为领导干部,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二为境界之德。这同信仰是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的生命的信仰,是对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信仰.它因人的生命有三重维度而也相应的有现实性、理想性和超越性三重维度.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解读中存在两种误区,其本质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关怀生命终极超越性的否认.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人的信仰历程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内容,得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历史让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信仰的培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但它溢于人的外表,能外化为人的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信仰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关怀终极价值、关怀生命,既关怀个人生命,又关怀人类生命。对青少年进行信仰教育要符合青少年思想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主导信仰,是共产党员的唯一信仰。但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在受到冲击,而这种冲击也实实在在影响了基层领导干部,导致部分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是不断认识发展的过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保证,正确认识加强信仰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与温州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其中民间信仰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温州模式所包蕴的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以及抱成团等温州人精神都与该地域的民间信仰文化有关。本论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民间信仰与温州模式的深层关系——民间信仰为温州模式的创造者筑就了一道道精神“防火墙”;温州人通过民间信仰强化了温州人原有的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温州人生活在一种门槛的阈限阶段,游走于神圣与世俗之间。同时,本论文还对温州民俗文化进行了初步的省思。  相似文献   

9.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什么样的信仰,将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电视剧《潜伏》就展示了信仰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信仰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一个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如何,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的程度如何.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培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树立真正的法律信仰,就应当首先培植宪法信仰.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很多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宪法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在多数人心中依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2.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一个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如何,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的程度如何。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培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树立真正的法律信仰,就应当首先培植宪法信仰。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很多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宪法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在多数人心中依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3.
在信仰危机的现实困境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意蕴,领会其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方面的丰富内涵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命题,揭示了其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下人的物化倾向及社会伦理乱象,映射出人的精神需求的实际勃发及信仰的自觉。根植于人本前提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信仰主体需要体认、伦理内化、心理整合机制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以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仰的塑造,着力推进"四个全面",塑造政治信仰,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道德信仰,着力强化"四个自信",塑造民族信仰,三大信仰共同构筑完整的"中国信仰",在不断的理论夯实和实践检验中,信仰的力量得以充分迸发,继而转化为无穷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多元化导致部分人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人的终极价值追求成了部分人的悬置问题,人的精神信仰在相对与绝对、个体性与社会性中迷失,因而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一元为主体指导多元文化的“一元指导多元”的中国信仰新格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提起信仰,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场面。在共产党人的眼里,信仰就是信党、信社会主义。的确,信仰是一个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曾几何时,信仰如高山仰止,令我们崇敬和感动。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只有让民众切实感觉到法律的意义、法律的好处才能信仰法律,似乎有点实用主义,有点功利,但这一点我还是表示赞同。人是现实的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信仰缺失的今天,我们在信仰的海洋中一直拼命寻找一根救命的稻草,而法律可能会是这根稻草吗?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转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对新时代大学生科学信仰培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理论工作者要多维度透视这些问题,明确科学信仰培育的三个向度.理论向度体现为要深刻把握知识与信仰的相互关系,明确知识与信仰的相辅相成性、同步发展性,在丰富知识中确立科学的信仰.历史维度体现为要积极促成传统社会信仰的现代转型,明晰传统社会多种信仰形态和多重社会特征的基础上,促进多种信仰形态的对话交流、深入挖掘科学信仰的社会凝聚功能.实践维度体现为要助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断发展,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信仰领域的主导地位,同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适应,使之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关于根本信仰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意识形式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对信仰的追求面临异常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就必须把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当成宏大的思想政治工程来建设。这是有效抵御各种非科学信仰 ,清除形形色色思想糟粕和歪理邪说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法律信仰目前在中国面临着特殊的遭遇和困境。中国法制在逐步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面临着几组悖论性问题,主要从法律信仰对于人与对于法的内在性、法律信仰的理性世俗化与神圣性、合理性与非理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守法的无知性与批判反思的自觉性等关系中,展示出法律信仰问题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