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社区标准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特定社区的人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态度,道德准则,具有约束、同化、社会化等功能。虽然社区标准多见于美国的法学著作和法律文件当中,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将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社区标准进行分析,以美国司法个案为参照,探讨社区标准对美国司法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评价社区标准在美国的司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区文化建设是最基层、最前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的迫切需要。在当前,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着力做到:转变观念,充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公益性投入,多方融资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开拓社区文化活动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虚拟社区研究是社区研究当中的一个新趋势,是未来社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青少年是网络虚拟社区的最大受众群体,受其影响比较大,且这种社区也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本文旨在理清网络虚拟社区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关系,并给出一定的建议,使其更好地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生存样态差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个人角色失调、继续社会化出现障碍、社区分化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对此,不同类型的社区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采取不同的原则,并辅以制度化的操作路径,主要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扶持力度,及时处理与农民市民化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个人文化、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一个互动的整体,道德学习要在教化的同时,更多地重视学生主体的自然、生活化的道德学习和文化体验,强调在一定文化多样性、开放性的社会情境下的个体经验和对待整体环境的文化敏感性,在体悟文化生态融合中,理解和升华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6.
儒学伦理精华是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贯彻,大力开展儒学伦理精华教育,提高罪犯道德素质,是贯彻“法德结合,文明改造”理念的重要举措。山东省运河监狱坚持以儒学伦理精华教育改造罪犯,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加强道德实践。儒学伦理教育实践,一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精华,营造了文明改造环境,调动了罪犯求知欲和进取心,提高了罪犯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顺应了行刑社会化、文明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了与国际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视角来看,社区矫正内在地蕴含着国家与市民社会在罪犯矫正中的协同配合关系。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市民社会尚未发育成熟,在社区层面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和自理能力较弱,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有限。这乃是社区矫正社会参与不足的深刻根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社区建设发育市民社会。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社区群众的自治精神和自理能力,提高其对社区矫正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加强社区文化尤其是现代法文化建设,培养社区包容精神,更新刑罚观念;扶植建立民间罪犯帮教组织,发挥其在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专业化程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非标签化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
储琰 《犯罪研究》2013,(2):24-30,46
社区矫正是教育改造犯罪人员,帮助其再社会化的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社区矫正为犯罪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再社会化的回归环境,使矫正对象在相对宽松的矫正环境中适应主流社会意识,回复社会正常之身。笔者调查发现,在我国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矫正对象而言,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关系、结构、文化等多方面与主流社会的交互的困境,本文将以嵌入性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出发点,致力于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他们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在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上出现了诸多偏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全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时代标杆的作用,来规范和加快大学生道德社全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社区归属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区最本质的特征,是推动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在我国,由于社区形成的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互动文化的原因,加之社区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致使我国社区归属感不高,构建城市的社区文化、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是提升社区归属感的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行刑社会化的发展,社区矫正在世界各国被普遍采用。我国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正式写入刑法,使得"社区矫正"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刑法条文的规定中。这是对社区矫正在我国试行七年以来积极意义的重要肯定,也是对我国刑罚轻缓化、行刑社会化发展的进一步考验。结合刑法修正案(八)中对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本文指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道德形成、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6,(1):59-65
养老模式与社会类型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从社会类型看,居家养老是机械团结型社会的核心乃至唯一养老模式,而社会养老是分工协作型社会家庭保障功能外移的结果。养老社会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总体上是正向相关关系,即工业化程度越高,养老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工业化程度越低,养老社会化的程度越低。从社会结构看,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存在显著的社会分层差异,如贫富差异、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等。这些差异是不同社会分层生存需求层次差别、政治话语权差异及其利益博弈的结果,并经由国家福利政策将其制度化。养老社会化的社会类型和社会结构分析的意义在于:特定国家的养老社会化进程应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相适应,以期获得坚实的道德支撑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欧歆 《法制与经济》2008,(14):94-95
中华五千年的礼法文化养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厚重的历史沉积使国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们在思想、行为的同时,不自觉地运用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去进行价值判断。本文拟从曾经发生在某大学的某个案例说起,对该校的处罚决定所依据的内部管理细则及其合法性提出疑惑,指出该细则是根据道德价值标准制定的,不能因此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和隐私权,进而辨析了在当代中国法与道德的现实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五千年的礼法文化养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厚重的历史沉积使国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们在思想、行为的同时,不自觉地运用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去进行价值判断。本文拟从曾经发生在某大学的某个案例说起,对该校的处罚决定所依据的内部管理细则及其合法性提出疑惑,指出该细则是根据道德价值标准制定的,不能因此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和隐私权,进而辨析了在当代中国法与道德的现实冲突。  相似文献   

16.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是检验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因此,以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为中心,遵循罪犯矫正的本质与规律,构建科学、实效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体系,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看都非常的匮乏。相关分析显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于使村民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监狱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主要实现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功能;第二层面主要解决罪犯这一特殊群体与社会割舍不断的婚姻家庭及罪犯社会化、再社会化管理等问题。目前,全国监狱年均押犯160万名。这些押犯的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仅靠监狱无法解决,刑释人员出狱后与社会对接及预防再犯罪、社会化等问题,亦不是监狱所能独立承担的,都涉及罪犯第二层面的管理问题。借鉴社区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监狱社区",社区成员是监狱里的服刑人员,监狱主要负责对服刑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监狱行刑模式亟待改革,采用以社区刑罚为主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为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方向。行刑社会化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犯罪和刑罚科学化认识的必然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刑事价值理念。基于刑事一体化的研究进路,行刑社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树立革新行刑理念,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更需要鼓励社会参与罪犯矫治,优化社区行刑机制,拓展刑事执行的社会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责任生成的道德内涵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是社会性个体间联结的内在基础,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就成为现时代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责任生成就成为青少年学生德性成长的基本任务,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责任生成是源于人的善的本性,是个体在不断地体验与他人、社会、自然和化的依存关系中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应把握这一责任生成机制,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建立良性人际互动以使学生能够体验责任和培育起道德自觉,在激发责任感的同时培养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