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过,“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的利用与改造,最现代的法制也有古代法的影响”。中国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长期聚集的结果,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制现代化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继承和更高阶段的综合与创新,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必然发展。全盘否定传统法律文化是不可能走向现代化的。因此,在现代化法制建设中重审法律传统,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提取法律传统中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合理部分,对法制现代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本文从传统道德、团体本位以及传统吏治等方面阐述法律传统在现代化法制建设中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代表,影响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可是在当代中国人创造自己内在文化和接受西方思想时,总是夹杂着自卑媚洋的心理,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只要出现一点点的问题都归咎于封建落后的儒家思想,反思这种观点,儒学何以不陨落。目前出现的问题,足以敲响人类信仰危机的警钟,经济的本质是精神,所以有必要重建信仰。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古代礼法合治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作用。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对古代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及其治理模式的有益借鉴,离不开对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所进行的积极总结。在此背景下,2015年4月24至25日,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承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法治中国视阈下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符号,礼仪法是中华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内容,是华夏礼仪之邦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法律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古老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突,首先是围绕着礼仪而展开的;文化冲撞后的维新与变法,也将旧礼仪的改造作为要务。传统的礼仪法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也凝结着浓重的尊卑等级观念、封建迷信色彩,充斥着铺张、奢华的繁文缛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助于当今的礼仪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与法律文化的更新──评郝铁川《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殷啸虎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谓传统文化,说到底,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儒家先哲所设计的政治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的纠葛──郝铁川新著《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评介张德强郝铁川博士的新著《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是一本从理论深度系统分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关系的力作,它第一次把作为传统法律文化核心的儒家法文化推到了当代中国法治的面前,以是...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源有个共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对以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它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是有别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是依据中国国情确定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咏康 《法学》1994,(11)
儒学在未来的中国社会里能够复兴吗?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法律文化能象古代罗马法哪样,成为法制现代化的起点吗?多年来学术界见仁见智,争论不休。郝铁川的新著《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比较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儒学法文化能否复兴的问题。 全书除序言之外,共有八章。序言“市场经济呼唤法律文化的更新”表明了作者研究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即:它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无病呻吟,而是有感于观念落后于现实的状况而作。第一章“儒家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立法技术的影  相似文献   

9.
儒家法律文化与中日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为何举步维艰、一波几折,而同具有儒家法律思想传统、曾为中华法系一员的日本为何能迅速地成为法治强国?从法律文化角度而言,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对传统的儒家法律思想适时地进行改造,从而正确处理好传统儒家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中日法制现代化迥然不同的结果及其原因的分析,比较了传统儒家法律思想在中日法制现代化中的作用,最后指出,在中国要实现法制现代化不能抛弃也不能全盘继受传统的儒家法律文化,而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儒家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同时,对本土儒家法律文化和世界法律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法律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最佳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求超验主义学说的理论支持,爱默生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他不仅在超验主义的喉舌《日晷》上连续刊载儒家格言,更在自己的日记、演讲和随笔中广泛引用.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选择性地加以接收.取舍之间,我们不但可以看出爱默生本人的文化立场,也可以对儒家思想的精髓有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纵观全国,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普遍性和严峻性的法治治理问题,推动社会的管理者不断追溯古今中外的社会治理之道,引导学者去深入探讨现代法治治理的症结所在。现代中国仍然是熟人社会,农村占据整个中国的大片疆土,农民还有十亿人口,他们依然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对农村、农民的治理尤为重要,以此借鉴封建社会中饱含儒家思想的乡贤文化,这当然对城市和市民的治理也是有益的。并且我们要与时俱进,探讨其与现代法治治理的契合点,真正找到适合我国现代法治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揭示了中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阐释了中国行政文化的现状和现代化行政文化的内涵,指出了行政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政文化发展的目标.强调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我国重视行政文化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提出了我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三条途径以及如何立足自身学习西方先进行政文化,期许我国建立现代和古朴相融具有东方特色的新型现代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法理学:1978-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加速发展的30年,同时也是中国法理学蓬勃发展的30年。30年间,中国法理学从初步确立到加速发展最终走向繁荣,在法、法治与法学研究等多方面论域中展开了理论争鸣,产生了诸多理论成果。中国法理学也同时在学科建设、教材改革、学术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值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3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30年中国法理学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求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开创中国法理学研究与教学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刘丁蓉 《行政与法》2007,(10):81-8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支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诠释,拟证明新世纪的我国领导干部可以从儒家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营养,进行领导角色的转换以及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5.
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是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共始终的,近现代中西法文化的冲突是在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其特点是中国传统儒家法文化受到冲击、改造。作为文化冲突转型重构的契机,一方面是推动中国法步入近代化、现代化的大道,  相似文献   

16.
王芳倩 《法制与社会》2011,(11):295-29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基础是先秦法家的思想,在秦汉时期有儒家思想的注入,从而实现了儒家、法家法律思想的融合,形成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法律。由于儒家思想的注入,使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形成了情、理、法的内在逻辑,而区别于西方的法、理、情。  相似文献   

17.
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可谓深刻而久远。正确理解礼以及礼与法的关系,把握传统法律文化的真谛,这是我们充分宏扬优秀法律传统,加快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马小红君自甘淡泊地选择了这一学术研究课题,并且...  相似文献   

18.
寇玉芳 《中国公证》2013,(11):11-1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和谐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则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顶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制度的发展规律及人的本质属性.当前,促进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现阶段的融合与创新,对于消除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倾向以及文化与道德的危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从我们西方文明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坏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中国人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发展,并能结出一种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优点珠联璧合的灿烂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传统。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法文化从内涵至源流都打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法文化传统。作为这种法文化传统之内在精神,亦即其灵魂,是儒家思想之精髓的"中道"理念。本文拟从"中"的文化与法文化内涵入手,考察作为价值目标与指导思想的"中"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从而对作为中国古代法文化之价值目标的"中"作一大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20.
段陆平 《政法论坛》2024,(3):157-168
中国司法建设百余年历程可归结为“现代性司法的中国化”与“中国性司法的现代化”两个基本命题,并在当下融合于迈向“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自主性现代司法模式。对于中国司法现代化的逻辑阐释及发展理路,可从达玛什卡司法程序类型理论寻找灵感。立足于现代司法的多样化特征,达玛什卡提出了一个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程序类型理论,并可引申出多元现代性视野下司法现代化存在多种选择的命题,这可以在理论上为“现代司法的中国模式”提供支撑。同时,摒弃去情境化的普遍主义,基于权力组织结构和国家形态对司法程序某种程度的决定性塑造作用,达玛什卡“重新找回国家”,深刻阐释了司法现代化的主体性逻辑与政治生态学命题。无论“现代性司法的中国化”,抑或“中国性司法的现代化”,都应充分关注程序改革与作为制度背景的中国司法生态特别是政治生态的契合性。未来司法建设应在中国性与现代性之间进行反思平衡,既要深入推进司法领域中国性价值与范畴的现代阐释,也要充分关注现代性价值与范畴在司法领域的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