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欧盟国家加入亚投行的过程、动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欧盟国家没有追随美国"抵制"亚投行而是积极参与,并非意味着欧美的"分裂",与之相反,这是欧美协调一致的结果。欧盟国家加入亚投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且是近年来欧盟亚太政策转向"新接触主义"的体现,其试图通过加入亚投行来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施加影响,为亚太可能出现的变局及早准备,但这也为中国通过投资和金融合作"锁定"中欧战略关系、建立亚欧大市场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2.
2015年3月26日,韩国政府在经过内部的紧密磋商后,不顾美国的反对,毅然选择加入中国筹建并主导的亚投行。4月韩国正式成为亚投行的创始会员国。韩国之所以选择加入亚投行,是有其深刻的自我认知、经济动机以及政治考量的。韩国选择加入亚投行,必然会对本国企业、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韩美战略同盟关系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筹建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由此前的国际规则接受者向规则缔造者的身份和战略转变;另一方面,一些美国盟友不顾华盛顿的反对而决定申请加入亚投行,这一新机构因此被视为是中国的外交胜利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式微"。鉴于亚洲庞大的基建市场,亚投行的定位、运作特点及其与其他机构的互动,亚投行有助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对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有益补充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亚投行的出现又在规则设定、霸权制衡、经济治理、同业竞争等方面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综合来看,亚投行的发展仍难以对美国的地区霸权构成挑战,亚投行的实际运作面临诸多挑战,项目实施面临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烦恼的IPO     
黎远 《新民周刊》2012,(50):92-92
管理层三个月不发新股,投行也三月不知肉味,多家投行已开始裁员来应对寒冬。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20日,在审待发企业已达837家,计划募资超过5000亿。对此,管理层恩威并施,动足了脑筋:一方面劝说待上市企业先上新三板,以后再想法转到主板;另一方面,从2013年起废止实施了12年之久的境外上市"4、5、6"门槛...  相似文献   

5.
欧洲投资计划旨在通过引入私人资本而重振欧洲投资。本文从公共投资挤入私人投资的视角探讨了其出台的理论背景、引入私人投资的具体机制以及预期效果。欧洲投资银行集团作为欧洲投资计划的执行载体,其现有的贷款、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微观业务机制对于引入私人资本具有乘数效应。不过,本文针对欧投行对欧盟28国在2001-2015年贷款业务挤入私人投资的宏观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对区域内私人投资虽有正面影响,却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欧投行贷款与欧盟私人投资规模存在巨大差距,故难以明显撬动区域投资。鉴于欧盟层面可用于支持投资的资源有限,各成员国应当更加积极地调动国内资源,形成多层次的投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六重视角对2007~2009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严重性作了实证判断.主要结论是:本轮次贷违约的恶化程度及速度在美国房贷史上空前;危机的爆发和加重与2004~2006年高风险、低质量次贷(the subprime loans with high-risk and low-quality)的过度发放关系密切;目前非机构抵押债券(Non-agency MBS)已停发,抵押债券发行市场(market of MBS issuance)全部依赖政府和政府资助企业的支撑;决定投行命运的关键因素不是高倍杠杆率(high leverage rate),而是引发资产质量下降的违约问题;五大投行的倒闭、兼并和转型,标志着次贷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作者预计2009年因次贷发放风险导致的违约压力将逐渐减轻,但因经济衰退带来的违约压力会继续加重;次贷违约率将进一步上升,但上升幅度呈收缩趋势;金融市场的动荡局面将归于平静;未来美国经济可能不会陷入深度衰退,但经济的低迷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国家跨境烟霾治理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境烟霾污染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公共问题。为了解决跨境烟霾污染,东南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合作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签署了《东盟跨境烟霾污染协定》。尽管东南亚国家在跨境烟霾治理上付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跨境烟霾问题的特殊性以及东盟既有规范的制约,东南亚国家在跨境烟霾治理方面尚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跨境烟霾治理成为考验东南亚国家地区公共问题治理能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主要国家都重新调整了内外政策,经济发展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心.中国经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宏观与微观,金融和国际贸易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对如何有效地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作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70年代以来 ,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一些国家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东南亚国家经济所取得的长足进步被称为“东亚奇迹”。然而 ,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贫困化 ,城乡差距拉大 ,地区发展不均衡 ,分配不公 ,妇女问题等等。发展的不平衡性 ,已成为阻碍东南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南海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依赖海洋资源,地缘政治深受海洋影响,渔业纠纷往往成为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由渔业纠纷而引起的暴力事件、外交冲突、国家对立,已成为关乎南海海域安全与稳定的突出议题。资源匮乏、民族情绪、领海争议等原因,推动南海相关国家对渔业纠纷进行安全化操作,激化南海渔业纠纷。在此背景下,协商建立渔业合作机制为南海资源安全治理提供了新平台。渔业合作机制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将会不断弥补国家间的信任赤字、推动国家利益的聚合、加快非传统安全治理的进程,而渔业合作机制也将成为综合安全治理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情况 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制度的总称,是国家为实现统治任务而组织形成在一定国家机构中公务员的构成、任用、晋升、奖惩、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制度和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公务员制度,二战后,日本和其他国家如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样,不断进行改革,并取得了成效。而且成为日本由战败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高质量的管理和高质量的人才,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对选拔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效率起了关键作用.合格的人才,合理、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13.
国家援助是一国政府利用国家财源给予企业的支持。由于国家援助可能对市场竞争态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欧盟各成员国的国家援助就成为欧盟竞争法的规制对象。修订后的《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第87-89条针对国家援助问题做了规定。此外,欧盟委员会等欧盟机构在上述条约规定的基础上也通过了一批条例、指令和决定等;欧洲法院也积累了许多判例。欧盟的国家援助控制制度已比较完备,作为欧盟竞争法的一部分,对我国竞争法的完善颇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吴弦 《欧洲研究》2012,(2):108-121,161
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中,历来以"经济整合"和"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国家,一反冷战后追随美国动武的定式,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因应"阿拉伯之春"冲击,从根本上调整北非、西亚政策,推进近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构成其决计干预的框架性背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法、英两国联手,成为军事行动的积极发动与参与者。但囿于军力不足,为保证目标实现而借重美国与北约,成为欧洲国家实施干预不可替代的机制性选择。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则又使得行动超出安理会授权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多民族和多族群国家中,族群意识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其对维护族群的自主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造成作为国家主体的民族和作为非主体民族的各个族群之间产生不同水平的认同,不利于塑造整体性的国家认同。族群意识若调控不当,不仅影响着一国内部民族和睦及社会稳定,往往也会成为制约该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受俄罗斯影响最早和最深的国家,其国内俄罗斯族人口的发展变迁史为独立初期俄罗斯族族群意识在哈萨克斯坦的兴盛提供了土壤。得益于哈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基本维持了和睦稳定的族际关系,在调控国内俄罗斯族族群意识方面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成为后苏联空间乃至世界范围内构建和睦族际关系的范例。基于哈萨克斯坦国内民族人口构成的现实状况,实现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将成为哈萨克斯坦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项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配合该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金融机构。俄罗斯政府加入了亚投行,也愿意在欧亚区域与中国的丝绸之路项目进行合作与对接。但在俄罗斯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俄罗斯能从中获益,也有的观点认为俄罗斯会被边缘化,特别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把"丝绸之路"项目与欧亚经济联盟结合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现实性,不仅会带动中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推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安全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且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焦点所在。中国在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其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也愈显突出。本文从中国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从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能源安全与产业安全四方面对新时期下中国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国家的经济活动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法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为突出,可以说是当代资本主义加强国家经济职能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9.
德国曾长期将国民同质性作为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二战后多次移民潮使德国成为事实上的移民国家。面对内部日益庞大、多元化和文化背景迥异的移民群体,德国始终在历史因素和现实体制的制约中探索合适的道路,以平衡外来移民族群带来的文化多元性和国家认同的统一性问题。近20年来,面对国内日趋激化的文化、宗教和国家认同冲突问题,主导文化(Leitkultur)的主张开始浮出水面,其核心正是围绕着"我们是谁"的问题来重新塑造坚实的国家认同。与之相关的争论,也激发了各界对德意志民族国家认同、民众共同生活基础和移民融合原则的深刻反思。在此过程中,主导文化的主张不仅逐渐成为德国中右翼政党和新兴政党的共识而被纳入党纲,也在整个欧美范围内成为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涵盖银行业等领域的市场经济的建立成为独联体各国金融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外资准入问题是其中关键内容.上世纪90年代,独联体国家银行体系的发展战略主要立足于本国私人资本,致力于维护国家银行体系独立性,在吸引外国银行资本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对引进外资设置了重重壁垒.外国银行初期服从于跨国公司的"紧跟客户"战略,对独联体国家的开放市场进行扩.随着2000年初独联体国家经济形势趋稳,外国银行转变策略,收购本地银行成为其开拓市场的主要方式.外国银行已在独联体国家站稳了脚跟,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独联体国家的银行近年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们在本地区积极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