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因素的凸显,是冷战后和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一大基本特征。自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发表之后,注重文化与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国际社会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在中国,相对于“文明冲突论”受到的批判,“软实力论”则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作为非西方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建立在广泛共识之上的基本道路选择、务实审慎的内外政策和一以贯之的战略耐心,无疑具有头等意义,但同等重要的还有能够反映时代心理特质和现实情势、具有中国情怀的大战略理论。特别是新世纪随着中国稳步迈入既富含战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的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关于中国崛起之理论建构和理论准备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本上,就当今中国崛起的理论建构而言,一是必须顺应现实政治的内在要求,二是必须体现世界大国的理性定位,三是必须符合战略缔造的基本逻辑,四是必须彰显世纪崛起的未来指向。毫无疑问,在这方面,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学者群体,均肩负着重大使命,且核心工作是要以足够深远、足够广阔的时空尺度,来透视当今世界与其较长远的未来结构和走向,并由此思考和设想中国的道路与基本战略选择。当前,尤其需要从安全认知、利益界定和力量运用三个根本方面,来深入思考中国崛起的大战略理论问题,使之形成有机的逻辑链,以确保中国崛起的理论准备既符合现实情势,又符合大战略的固有逻辑,并能最终确保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鲍红 《当代世界》2009,(3):9-11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在承认中国发展、与中国利益交融不断加强的同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和戒备也有所加深。主要大国与中国的关系呈现良性互动,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与中国的对立和分歧同步上升。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国际社会对所谓的“中国崛起”存在不同解读与期待。  相似文献   

4.
萧武 《南风窗》2011,(22):54-55
以往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本身是学习和效仿西方文明的结果,从政治制度到社会文化、经济增长等各个层面而言,本身并不对西方文明传统构成挑战。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并不与西方完全相同,从而构成了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赵怀普  王振玲 《国际展望》2014,(3):4-21,154
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是近年来美欧政界与学界辩论的中心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理论家基于不同理论范式对中国崛起的影响作出不同分析,进而就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提出不同看法和建议。理论辩论影响和引导了美欧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建构,权力、制度、文化、国际社会等因素都体现在美欧的具体战略中。但美国和欧盟作为不同性质的行为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和软硬实力的不同,其各自的战略中所体现的诸理论要素的结合并不相同。美欧应对中国崛起的宏观战略目标相似,但应对方式却有着很大不同。近年来在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美欧应对中国崛起的互动协调明显有所加强,但由于欧盟硬实力不足以及美欧亚洲战略的差异,双方的联动合作仍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应支持并推动中美欧三边互动,加强三方协调,这有助于化解美欧的联手施压,并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崛起已经呈现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国际关系软化和泛化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回应软实力领域的挑战,营造中国和平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牢牢把握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已经成为中国崛起方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翟崑 《国际展望》2014,(2):1-1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日益引人注目。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确立了通过周边外交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实现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需要在自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平衡好自身影响力与外部制约力这对矛盾,着力突破三个层次的制约:在全球层次,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改革开放,发挥主力作用,引导周边国家实施综合治理,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周边难题;在周边层次,中国应实现对睦邻方针的继承和创新,通过整体优化、变通适应和合作共赢的适应性共赢,化解中国与周边的塑造与反塑造难题;在行为体层次,中国应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强调自我约束、矛盾管理和共同责任,以修己安人构建中美邻良性互动框架。  相似文献   

8.
9.
苏娟 《当代世界》2013,(9):75-78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日益紧密的交流,中国文化正在逐渐被世界认以和认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国际文化话语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能力。国际文化话语权已经成为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权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毋庸置疑,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与其积极的外交策略已经改变了东亚的格局。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实力与影响力还将继续增强。但中国崛起这一戏剧性的事件将如何收场,  相似文献   

11.
赵可金 《当代世界》2012,(10):44-48
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经济增长、能源需求、海上权益、海外利益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地缘空间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制约,谋求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地缘空间日益成为中国战略日程中的首要课题。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崛起的震荡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其主要观点为:中国在新的21世纪将会持续性地崛起,而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在对中国的崛起怀有忧虑的基础上,劝导中国认同和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为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保持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开药方等。事实上,由于中国崛起的内向性质和维持现状倾向,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更加易于融入和参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赖和素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之称。战后台湾,赖和难脱文化政治思潮的羁绊。50至80年代赖和“入祀”忠烈祠、“被驱逐”与“重新入祀”忠烈祠的荣辱兴衰,解严后赖和作为象征符号被卷入国族建构的历史际遇,都源自赖和文学与思想的左翼、民族意识与台湾乡土情怀的各自解读。本论文拟从赖和接受史论述战后台湾政治文化思潮对知识者“形象建构”之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为了避免陷入术语之争的陷阱,有必要对"中国模式"一词进行逻辑分析,借以廓清理论探讨的界限。从哲学角度考量,"中国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体论的"中国模式";第二层次是认识论的"中国模式";第三层次是价值论的"中国模式"。三者都可以通过其先行概念——"中国崛起"予以界定。相应地,研究"中国模式"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确证本体论的"中国模式"客观存在;第二阶段,为认识论的"中国模式"正名;第三阶段,阐发价值论的"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从本体论来看,作为一个事实,"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从认识论来看,建构"中国模式"就是要搭建中国崛起的解释学框架,提出与自身综合国力相符的中国思想,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价值论来看,"中国模式"为苦于发展滞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思索的源泉,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翟石磊 《国际展望》2014,(1):85-102
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是世纪之交出现的关于国际权势转移的两种相对应的论调。传统的评价标准是通过衡量中美硬实力和软实力指标,最终确定两国国际影响力和对世界格局的主导力。但这一评估体系始终难以获得一致认可。而通过考察全球民众的感知和反应无疑对理解这样的权势转移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判断的依据。根据近10年的全球民调数据,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更多的是一种相对变化,也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国际公众更加认可中国的经济崛起,在其他事务中,美国依旧是主导地位。而中国在实现崛起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公共外交等多重手段提高国际公众的信任度,通过赢得国际舆论支持以减少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安全担忧。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国崛起"已不只是受尽近代以来屈辱历史的中华民族内心的抱负,而被认为是一种"不争的事实",有国际舆论还将之视为21世纪的世界头等大事.然而,现在人们所谈论的中国崛起,主要以中国物质性力量的崛起为指标.但是,在"有核时代大国之间不打战"的判断依然有效、国际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话语权政治"[1]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缺乏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就谈不上真正的崛起,反而可能因此使自己的物质力量发展失去国际社会的合法性认同.正如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相似文献   

17.
国际社会不但存在着道德,而且存在着国际关系伦理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这一逻辑体现在国际道德历史跃迁的三个阶段上:即无政府条件下的“自在状态”——冲突,相互依赖条件下的“自主状态”——合作,国际机制及其规范合法性条件下的“自为状态”——建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写《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以下简称《演化》)这本书的主要动力是要为安全研究领域提供学科社会学(disciplinary sociology),这是约瑟夫·奈和林恩琼斯(Sean M.Lynn-Jones)等研究者曾努力呼吁但直至目前却还未被撰写的。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21世纪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拓展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强化国际关系研究的文化底蕴,交流中外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总体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世纪的创新发展和交叉发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北京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于2001年7月10—11日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21世纪:东亚文化与国际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教授50余人与会,其中包括日本岛根县立大学校长宇野重昭教授、法国波尔多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