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实》2014,(8)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紧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贵在理论视野从历史走向现实。在追寻理想社会这个论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倡导,从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等角度,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理论契合。在诸多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努力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失为行之有效的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2.
卢德友 《求实》2014,(8):40-44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紧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贵在理论视野从历史走向现实。在追寻理想社会这个论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倡导,从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等角度,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理论契合。在诸多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努力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失为行之有效的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5,(6)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共同体做了科学区分,即前资本主义共同体(亚细亚共同体、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共同体。马克思立足当下,论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不自足性,论述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和依附其上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不真实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共同体永恒化和普遍化的真实意图。人道主义共同体是自由人在理性的选择之后共同建构起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会对每个自治的人造成强制和伤害,共同体的运作是依靠每个人的赞同所产生的权威人来协调公共事务。共同体尊重成员的差异,成员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可以完善每个人自身。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或共同体形式中,环顾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共同体是马克思宏大叙事逻辑体系下不可或缺的基本范畴,是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中心线索,是论证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之路的重要工具。以共同体为视角,从共同体和唯物史观的共生关系入手重新审视不同时期的马克思思想,才能系统再现人类自然形成共同体、政治经济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生成过程,细致辨析诸共同体下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质量,最终指明未来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尽情绽放本质力量、实现自由发展的完美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国际社会合作的日益加强,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将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的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也显得更加紧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在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引领地位的同时,把握提升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机遇,在尊重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类的自由,是人类历史发展所努力致力的。自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各个个体的自由才能导致整个共同体的自由,自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视角对自由观进行探析,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以及解放全人类的愿景。  相似文献   

9.
晏扩明 《新视野》2023,(2):35-42
从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有三个理论渊源:一是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思想,二是启蒙时期的契约共同体思想,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共同体思想。在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思想中,城邦共同体的理性建构与个人对城邦的感性叛逃构成了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内在张力;在启蒙时期的契约共同体思想中,契约共同体的理性缔结与“自然主义”人性论的感性挑战构成了处理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的两个派别;到了德国古典哲学这里,如何以理性或者感性的理论视域来看待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仍旧成为理解共同体问题的关键锁匙。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在辩证看待上述三种政治哲学传统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它既是对城邦共同体思想的反思,也是对契约共同体思想的批判,更是对伦理共同体思想的扬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它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其鲜明的内涵特征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主要包括以实践为基础、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多主体互利共赢、人民需求为价值导向四个方面。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启示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将实现共同利益作为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长期的相互交流交往认知,中华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交往认知中形成的共有文化认同的思想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需要以文化认同作为前提和精神纽带,二者之间存在着互构的辩证关系,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面临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消解、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断渗透,以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实现主体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13.
在批判欧洲近代现代性的政治后果即政治国家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政治国家的历史性以及未来命运,分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试图超越自由主义的虚伪自由.在揭露资本主史政治共同体的虚假性同时展望人类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个人的偶然性存在状态借以探索未来人类联合体中的个人自由,阐释了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及诸多相关讲话中,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中国梦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明确了切实可循的方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为实现中国梦找到了主体力量即人民群众;以坚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道路为实现路径,为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指明了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共同体价值取向和主体担当的新揭示、当今世界历史动力和重要特征的新阐释、价值分享焦点问题和路径选择的新论断,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共同关切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正的共同体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价值共享理论,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一剂良方,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以及让各国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秦龙 《求实》2007,4(9):11-15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从来没有孤立地考察人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与此同时,在马克思看来,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影响了其组成成员个人的不同发展状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分别对应着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仔细研读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共同体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共同体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方略表征了人类社会存在方式与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也标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空坐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自觉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自觉,从转变思维方式、拓展研究领域和坚定文化自信三重向度明确学科创新的基本路向,聚焦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传播能力等关键领域,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追求提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境界上来。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点;“新的历史性共同体”则是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状况的过高估计。将这两种共同体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涵差异,有助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尊重人类社会与民族发展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陈婷 《前线》2021,(1):48-5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合作抗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团结协作是战胜疫情的唯一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当前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指明了方向,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当下,我们要对一些西方国家出现的民族主义情绪、意识形态偏见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的泛起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分离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虚假本质,通过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货币共同体的物象,通过剩余劳动批判资本共同体的剥削本质,科学论证真正共同体代替虚假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意蕴,批判西方垄断资本操控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积极倡导建立平等互惠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