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新中国成立迄今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体同构"、"有限分离"到"有机互动"的嬗变历程。转型期,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博弈、互构多种形态,要求我们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对国家-社会关系发展做出新的解释。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演变路径,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放置在具体的"过程-事件"场域中,引入象山县的"村民说事"乡村治理创新机制,分析我国地方治理中"国家-社会"框架下良性互动相互增权模式,是未来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形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形成的"总体性社会"逐步解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与社会同构模式也渐趋消融,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引发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兴起,我国的社会组织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的包容力与多元化格局,给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了新血液和正能量,但与我国政府、社会、公民对社会组织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未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大潮催生了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的产生,也催生了民众的权利共识。这种共识与国家具体法律发生冲突时,引发民众法治融贯性要求和网络参与。文章以房屋拆迁自焚案和孙志刚案为例,凸显法治不融贯之现状,探讨不融贯之原因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不平衡,提出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之融贯为基本路径推动融贯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以建设现代国家为自己的使命,在社会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重构人民概念来建设统一战线国家政权,进行现代国家建设尝试,人民——国家分析模式是社会革命时期的基本政治分析模式。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个体利益的凸显催生了公民意识的增长,公民——国家分析模式是党执政时期的基本政治分析模式,实现了公民意识增长与现代国家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董小君 《理论探索》2020,(3):96-101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研判,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双重视角,可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处理好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处理好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构建全面开放体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重构收入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6.
郁建兴  刘涛 《政治学研究》2022,(5):3-12+151
本文选取国际上两种重要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型国家与西方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作为“认知对比镜像”,论述我国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主要框架和特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数字化发展等多维角度阐释了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内涵。党政国家体系的高动员度、市场体系的高竞争度和社会的高活跃度,共同构成共富治理体系的多元驱动力量。与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相比,共同富裕治理体系呈现出多目标特征,它综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绿色发展、文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等多元复合目标,从而超越了工业时代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求知》2015,(6)
<正>张翔、吴晓林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6期撰文指出,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是:"开放式"的改革模式,"渐进式"的改革思路,"成型式"的改革路径。这些模式在运作中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行政主导比较明显、协商民主层次低、民间社会不发达等不足。地域发展不平衡既与经济发达地区民间社会发展更为充分、社会利益诉求更为多元有关,也与行政机构对社会民众有效反应的自觉意识密切相关。行政机构的协商民主建设提升了社会民众在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发言权。但是,行政机构的主导性依然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呈现多元共生与同构的趋势,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层次化,客观要求政府改善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和谐治理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通过社会和谐治理的动力分析、理论阐述及伦理维度探讨,指出社会和谐治理的路径选择,为消除当今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立宪主义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控制系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运行机制,因而当代各国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立宪主义模式。当人类社会由"警察国"迈进"法治国"之时,警察功能在国家中的地位、警察权的运行与规制等相关的警务模式改革都被纳入到立宪主义的语境下考量。充满了冲突与平衡的立宪主义模式发展过程也折射出它对我国警务模式改革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05,(4):1-1
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用28个字已经概括得十分清楚。当前有一部分人对提出“和谐社会”的背景认识上有误区,认为是因为这些年来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矛盾增加、社会不稳定,党中央才提出这个问题,其实不然。实际上和谐社会的提出,有近、中、远三重意义。从近距离的意义看,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3000美元的跨越发展时期,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易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差距  相似文献   

11.
论乡村三重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镇与村庄之间具有三重关系:一是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二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三是乡镇政府与农民在政府依法行政事务上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第一重关系体现党的领导原则,第二重关系体现村民自治原则,第三重关系体现依法行政原则.乡村三重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其中任何一个关系、一个原则来否定其他两个关系、两个原则,都会造成乡村关系的失调.从我国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建设良性互动的乡村关系,关键在于融三重关系为一体,有机配合,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指政府与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普通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状态决定了政府角色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是一体化的,政府是万能的、权力是无限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是二元化的结构,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小政府大社会”。  相似文献   

13.
提升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是一项涉及到理念、制度和结构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改变传统的对立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先进的"强国家-强社会"互强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理念来指导乡村治理;改进和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省级地方法规、各级地方性执法规定以及村级规约,提高相关制度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优化乡村治理的结构,主要着眼点在于规范两委关系、乡村关系,提高村委会选举的质量,拓展村民代表会议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的理想路径出发,本文以大学生村官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农村100名大学生村官、100名村民和20名村干部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提出精英下乡概念,在重新检视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路径选择的基础上,认为精英下乡是对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的理想路径的现实实践,是对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既有路径的转变。它存在发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悦中山  李卫东  李艳 《公共管理学报》2012,9(4):111-121,128
在三部门的整体架构下分析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本文利用2009年X市农民工和市民的调查数据时三部门与农民工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包括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三个维度.论文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三个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和市场均对文化融合没有影响,仅社会对文化融合有显著影响.农民工与当地市民的社会互动和在迁入地的居住时间有利于他们习得城市社会文化.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均有显著影响,政府还通过市场和社会对社会融合有间接影响.论文的重要发现是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论文结论对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前,行政化治理导致基层社会陷入“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治理危机,表现为治理碎片化、治理封闭化和治理等级化。需要打破行政科层组织的结构性壁垒,破解行政化治理造成的基层治理困境。执政党通过发挥政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依托政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促进治理与服务的有效融合,在基层治理场域形成了一种强调政党引领的“超行政治理”模式。与政府主导的行政化治理相比较,政党引领下的“超行政治理”以基础性权力为基础,依托政党权威,实现治理效能提升。具体而言,“超行政治理”通过三种治理机制展开运作。第一,运用党建的空间塑造功能推动组织整合,建构基层共治平台;第二,依靠政治引领功能促进价值整合,实现话语转换;第三,通过社会动员功能助推社会建构,再造社区团结。“超行政治理”以其政治整合和社会建构的工作逻辑,在基层治理场域推动了治理主体的跨组织协同、治理价值的共识维护以及治理权威的社会化建构。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steady flow of critiques of the big society idea contained in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It focuses chiefly on two sets of parallels. The first is between the big society and the policies pursued by the Thatcher government which, despite their obvious rhetorical differences, contain many striking similarities, including their neoliberal origins, application of the ‘crowding out’ thesis and uncritically idealised notions of community. The second is between the big society and a policy with the same name pursued doggedl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nearly 20 years until being abandoned as a failure. Lessons for the Prime Minister's flagship policy are drawn from the Chinese experienc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welcome for the rediscovery of the social by public policy and some suggestions as to how a more participative and democratic state could follow from this breakthrough.  相似文献   

18.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作为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与突出亮点,不仅体现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更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政府与社会关系格局的动态变化。基于2013-2016年A市政府使用“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短面板数据,对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的政社关系重新进行了审视。实证结果表明,包括替代型关系与合作型关系在内的两类理论假设都得到了经验数据的部分支持,在功能替代、功能吸纳以及功能嵌入等不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现阶段中国的政社关系表现为一种兼有替代与合作的复合形态。在对未来政社关系的展望上,认为政社关系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在双向赋权和利益共容的基础上走向共生,但目前尚无充分理由认为政社关系已实现了从替代到共生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Under the 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 (AKP) rule, Turkey’s civil society has enlarged both in size and diversity of civic engagement. This development is puzzling since Turkey’s weak democratic credentials do not allow an enabling political and legal setting for civil society’s expansion.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expansion can be explained through a particular dilemma of rulers in competitive-authoritarian (CA) regimes. The AKP is caught between the conflicting interests of appropriating and containing civil society. Whil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herish civil society to sustain CA regime, it also needs to repress it, as civil society is the only arena where dissenting social forces can still carve pockets of resistance and challenge the dominant paradigms of the regime. Based on extensive fieldwork,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atterns of containment and appropriation that have led to the steady expansion of civil society under pressure. The AKP’s dilemma has also rendered Turkey’s civil society ‘tamed’, namely politicized, disabled and segregated. The study broad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 CA regimes by offering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how these regimes are sustained, entrenched and also contested through and within civil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The 2017 German federal election delivered dramatic electoral decline of the two traditional main parties, the Christian Democrats (CDU/CSU) and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SPD), who had governed Germany in a ‘grand coalition’ government since 2013.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outcome was the decision by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to open Germany's borders for refugees and migrants, an unprecedented policy that abandoned border controls and remained in place between September 2015 and March 2016.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he refugee and migration problem subsequently turned into a wedge issue, splitting most Germ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handing a major election victory to the main critics of Merkel's decision, namely the rightist Alternative for Germany (AfD) and the right‐wing liberals of the Free Democratic Party (FDP). Rather than explaining these developments in isolation, the article highlights how past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 and fear over future economic prosperity make significant groups of the electorate, including former supporters of left‐of‐centre parties, lose confidence in the ability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deliver stabil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