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知信行-生态"模型的研究框架,在中美两国五所大学发放问卷2947份,回收有效问卷2769份,通过对中美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成效(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回归分析发现,中美高校大学生在对艾滋病的知识获取途径、歧视态度、性行为保护意识以及性健康教育途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以及行为均受到社会生态系统因素(包括个体心理、家庭环境、朋辈影响、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显著影响,相对于不同的因变量(知识、态度和行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多种自变量交互作用共同对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成效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成效受到"知信行"和"社会生态"两个系统的综合影响。为此,应从"时间、空间、内容、认知"四个维度构建整体化性健康教育模式,根据"多元主体、角色分工、全面协同"的制度安排设计,通过"因时而宜、分类实施、方式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2.
“养”即培育、训练、修正的意思,是一种长期地自觉自愿的意识行为。“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培养未成年人知、情、意、行等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为固有的个性特征。美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依靠审美情感使人的心灵受到感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一线民警实战技能状况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敌情观念不够强 ,警惕性不够高 ,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缺乏战术能力的培训 ,缺乏正确的“勇敢观”教育。公安部《关于加强基层和一线公安民警实战训练工作的通知》下发后 ,一线民警对提高身体素质和实战技能的认知程度已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仍表现为认知强 ,行为弱。时间、经费和场地是影响一线民警体育锻炼和实战技能训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清 《前沿》2012,(4):138-139
日据时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实施的“皇民化运动”,台湾同胞则以顽强、坚韧的民族认同,河洛——华夏情结与之相抵抗,这个斗争汇入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体现了台湾同胞不畏强,誓死捍卫和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河洛——华夏之根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刘敏岚 《前沿》2013,(2):99-101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本研究从“限塑令”说起,分析了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受到感知政府的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助人快乐、自我环境意识及低成本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对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展望,以提高环保活动中公众参与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治官者鉴     
王志略 《人大论坛》2008,(12):37-37
曾经我以韩非子的法治为骄傲.以为中国自古就有法治理念。 比如,他曾在《韩非子·有度第六》中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又如,他在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由治而乱,由强而弱,由兴而亡之后,他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相似文献   

7.
邓倩倩 《半月谈》2022,(1):48-50
过去,由于乡村教育薄弱,大量乡村学生涌入市区或县城就读,造成“城镇挤、乡村弱”,城市教育则普遍出现“择校热”。教育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倒逼教育改革,多地探索强校带弱校的长效举措,通过师资交流、教研联动、文体并育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半月谈记者走访部分地区发现,一些薄弱校的教育生态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邱克  ;何光辉 《求索》2014,(12):210-214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所体现出的“行知精神”,即教育报国的“爱国精神”、爱满天下的“育人精神”、知行合一的“求真精神”、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高度契合。这一精神因其所蕴涵的对于“行”的先在性和目的性的强调,对于“行”与“知”统一性的注重,对于“行”的发展性和“知”的科学性的重视等鲜明特征及其“求真”、“大爱”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而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意义。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等方面,“行知精神”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是建立和完善全民强化生态意识的教育机制。要认真贯彻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行国民生态教育,大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部门担负着抓好自身活动和参与指导活动的双重责任,要自觉走在活动前列。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安徽省芜湖市委组织部按照“走在前、作表率”的定位.坚持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效果更好,带头扫除“四风”、树立新风,更好服务党员、干部、人才和群众。以知促行,在思想认识上“走在前”。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是基础。只有把群众路线的道理搞清楚,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义弄明白.才会以知促行、以行固知、知行合一。围绕学习焦裕禄、沈浩精神和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先后2次召开部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交流会:围绕“我谈群众观”等主题,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进行5次学习交流,大家谈认识、谈体会、谈差距、谈整改;邀请本地优秀村支书胡太平同志作专题报告《龙山梦,我的梦》。  相似文献   

11.
程刚 《群众》2024,(2):18-19
<正>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紧密结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深学促实干,以实干促发展,通过立足本地生态禀赋,高质量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村正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阔步向前。以学促干强根基,推进基层治理形成新局面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铜官山村党委在上级党委的精准指导下,坚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推动发展等有机结合,确保主题教育的有效性和广泛性,组织动员全村党员参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2022年底,铜官山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垃圾分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效取决于居民的行为选择。然而居民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呈现出“强意愿、弱行为”的悖离特点,众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悖离逻辑可发现: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主导因素有个体认知、压力感知、行为控制、资源情境与政策效能感,但二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是个体认知、压力感知和行为控制多种因素复合驱动的结果,其中,行为控制的双重效应是“内力驱动型”与“外力驱动型”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核心要素;垃圾分类意愿虽是垃圾分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但资源情境、政策效能感调节了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导致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垃圾分类意愿悖离的根源。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内驱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和调整外驱动力的干预机制,弥合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断裂。  相似文献   

13.
日据初期,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基于所谓“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参照日本“国语运动”,以在台湾普及日语为目标,构建出日据台湾50年殖民教育体系雏形。伊泽修二意图以日语为载体,利用总督府的威权政治强行输入日本文化、思想及“国体”意识,向台湾人灌输“忠君爱国”思想,企图彻底改变他们的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一、“惟理性教育”,缺乏“情感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弱化的重要原因  (一)在教育目标完成上,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意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它理应表现为以下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想行为目标。这四个方面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 2 1世纪的来临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 ,深刻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 ,在教育模式上和教育的内部进行适应性变革 ,促使大学生真正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接受教育 ,并大力培养大学生完成由“知”到“行”所需要的“情”与“意” ,以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层次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傅梅蓉 《前沿》2013,(21):28-30,42
网络问政的兴起折射出公民主体“意识觉醒”和“意识匮缺”交织并存的现状。网络公民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公民身份认同度高、参与欲望强、公民意识认知不完整、理性不足、实践技能缺乏等特征;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多向度性、建设性和倾向性特征。公民意识教育是促进网络问政良性发展,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理应从完善认知、培育理性、增强能力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胡永 《前沿》2013,(17):149-151
培养“理性生态人”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举措。当前,我国高校在“理性生态人”培养过程中,感性、普及性的活动教育多,深入、系统的公共课程教育少,大学生生态意识与生态智慧相背离,知行不一的现象相当普遍。高校要加强生态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必须制订国家层面的实施方案,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推行多学科渗透和单一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人们的一种主观精神和行为状态,表现为爱国情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发展阶段。其中爱国意识是爱国情感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内化于心的结果,也是将爱国主义信念自觉化为爱国行为的精神动力。显然,爱国意识在人的爱国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应着重确立四种意识。一、树立国家意识知我民族,才能爱我民族;知我国家,才能爱我国家。增强国家意识有赖于我们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民族的了解。对祖国的方方面面认识、了解得…  相似文献   

19.
李忠红 《求索》2008,(3):159-161
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超越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生命教育要在明了生命超越意识的不同路向的基础上,特别要引导人关注理想对现实、他我对自我、行对知这三个方面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我们主要以四个举措推动无党派人士工作开展。以省知联会、省留联会为平台,创建了“智惠陇原行”、“陇原励志行”、“省情教育行”等活动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是抓队伍建设。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4号文件精神,提出按照省级500人、市州300人、县区100人的规模建立无党派人士人物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