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性作为巴赫金超语言观的枢纽,贯穿于其整个语言哲学体系的始末;它构建于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中,并基于自身对话语实践中语境、话语等核心概念的认知以及对其所表征的社会实践中人的行为、生活与存在的理解。因此,巴赫金的超语言观隐蕴了强烈的人文精神,也彰显了话语的社会性、对话性和存在性,从而开辟了语言现象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2.
语言顺应论所提出的语用视角观让学界耳目一新,但是这种视角的具体内涵却一直宽泛不清。文章结合该理论的四个分析维度,对其视角观予以诠释,结果发现:就语境维度而言,视角是一种语境化了的关系;在结构层面上讲,视角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从动态机制上看,视角具有复杂性涌现属性;就突显程度来说,视角允准分层化认知处理。澄清语言顺应论的视角观对于该理论进一步走向精细化颇具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形而上学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理性特征。海德格尔对语言哲学情有独钟,在语言的领域里面找寻存在的踪迹,在他看来,传统的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让我们迷失在主体性的迷雾当中。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既不是一种表达,也不是人的活动,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并不是语言,就其本质,他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语言思想:语言是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4.
刘昱 《长白学刊》2005,(3):107-108
对语言问题的关注是现代哲学的共同特征.与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不同,当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用具,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语言由此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伽达默尔籍此揭示了理解与语言的共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解释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始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继承和发展了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及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阐释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确立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正是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并对语言本质的论述及其语言观的阐述才使得这一"语言转向"更深入和彻底,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相似文献   

6.
保罗·德·曼的修辞观汲取尼采的修辞性语言观,融合早期浪漫主义的语言理论,辩证地审视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关系。在德·曼的修辞论中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辩证法,它强调语言层面上字面义和比喻义的差异性共存,意义层面上个性体验的动态生成,以及认知层面上拒绝从肯定到否定的进化,倡导一种非本体论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是一种同质语言观,即认为哲学的语言应该是确定的、无异质性。分析哲学家就是从同质语言观出发,对本体论哲学命题加以拒斥或治疗。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已把异质性提到了日程上。语言本质上是异质系统。从异质语言观看,本体论哲学命题多数是有意义的。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哲学,不仅要有批判的分析哲学,还要有进取的认识哲学。应该肯定本体论哲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逻辑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作为一门新兴的逻辑分支,语言逻辑的研究正吸引着我国的越来越多的逻辑工作者。最近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将这一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语言逻辑是一门新兴的、研究对象与性质都无定论的逻辑科学。针对国内外各种不同的语言逻辑观,该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语言逻辑观:“语言逻辑是对自然语言的逻辑语形、逻辑语义与逻辑语用的系统研究。”全书的各章都围绕这一语言逻辑观展开,整书前后呼应、自成一说、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学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颇多的关注。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自我观,文化自我观影响语言活动。中美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述的唯一被公认为"经"的佛典,以其特殊的哲学语言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如果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相关内容来看禅宗佛法大义,《坛经》中体现的语言观可以划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语言符号作为承载无上妙法的语形;用自性的语义突破语言符号的囚牢;以生命的直观呈现真如的语用。这三个阶段不仅是禅宗语言观的体现,更是禅师参禅悟道的层次展现。  相似文献   

11.
李永波 《理论月刊》2004,(12):70-71
在道的层面,庄子虚无区别于一般反映论二元论的世界观,而是指向存在论的虚无鸦它是存在自身,一种虚无的虚无化。物的虚无是指相对于人之意义的自然世界的虚无,是庄子的人物关系的理想———“无待”的生活世界。语言的虚无,批判一种是非判断的工具性语言观,语言的真理性是道的显现,而非是非之判断。人生的虚无则指向现实逍遥与虚无之境。  相似文献   

12.
焦虑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情感表现,是影响语言学习者二语习得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语言焦虑有性格焦虑、暂时性焦虑、情境焦虑以及良性焦虑、损性焦虑之分;导致语言焦虑的因素有两类:个体化因素和过程化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识别语言学习者语言焦虑的部分外在表现特征,采取如下应对语言焦虑的相关策略:树立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讲究课堂言行举止。  相似文献   

13.
<正> 新时期以来,文艺界在文艺本质问题上似一直存在着两套语言,两个系统:一种为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影响较深的文艺本质观;一类则为偏向于国内传统的见解,并以教科书的形式广为流传的文艺本质观。两种观点,相互轻视,似很难沟通。更逞论交融。我体会,郝孚逸同志提出的“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就是试图打破这种旷日持  相似文献   

14.
“道说”———本质的语言乃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进而为确立人与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崭新的基础;海氏指出,生活在“思想贫乏”时代的当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通过“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而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15.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6.
"汉字直接表义说"把汉字看作不通过语言而可以直接表义的文字,是一种错误的言文关系观。这种言文关系观的错误不仅表现在它误解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途径,认为文字只有表现语音才是表现语言的,而且它忽略了汉字书写与阅读过程中脱落的有声语言环节,还错误地把汉字的构形理据与超越时空的特点作为汉字直接表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走向语言,认为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规定性。此语言是作为存在之道说的纯粹语言,从而区别于遮蔽存在的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源于思想的经验》是海德格尔思想诗作,勾勒了其晚期思想的地图。此诗作是对存在之道说的回响,它呈现为思想的倾听和语言的应答。宁静一词直接相关于语言的发生,宁静与声音(发声)相关,声音与倾听和言说相关。据此,宁静理解为存在的道说,形象化为"宁静的排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宁静":首先,宁静发生,这是存在层面;其次,倾听宁静,这是思想层面;最后,道说宁静,这是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18.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19.
英君 《前沿》2007,(4):172-174
在警务人员中推广普通话十分重要范围之内的。警务人员公务用语的规范程度反映出警务人员的素质。本文从学历与年龄分布、行政级别与地区分布等方面对警务人员语言态度、普通话应用能力以及单位对推普工作的重视程度等语用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影响警务人员使用普通话的因素主要有:推普工作力度不够,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范围较为集中在语言文字专门研究机构和教学领域中;封闭的语言观导致消极的言语行为;缺乏一套公务语言训练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创立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体现了言则行的语言观。研究言语行为,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的功能和本质,而且有利于研究语言的思维。“感谢”这一言语行为在各语言社会中都非常普遍并被反复使用,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语言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