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温卓文 《人大论坛》2008,(12):25-2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相互连结在一起的。因而,“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完善“城—镇—村”三维空间布局;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现代农村商业体系,促进农村消费量质提升;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构建持续助农增收机制,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基层软硬件设施及配套服务等举措,以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综合信息     
《政策》2010,(9):62-64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任务确定从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获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要完成四大任务:一是保障供给,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600亿斤以上;二是促进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顺利推进全面小康进程;三是夯实基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建设,稳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珍 《江西政报》2007,(21):41-43
农业丰则基础稳,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定则社会安。“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培育和完善农村的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金融业如何立足自身行业特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天津政协公报》2011,(12):8-10
<正>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发展"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等重要举措。加强财政税收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而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贷需求。从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看,农村  相似文献   

7.
2005年1月9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海南琼海市召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提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0,(12):16-17
2005年1月8至9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海南琼海市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相似文献   

9.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乡镇“两校”吴玉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人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同样可以说,没有八亿农...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逆淘汰"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因直接影响农民的整体状况而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有利于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村劳动力的“逆淘汰”式转移,也造成了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三农”问题的及时解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而农民工回流和返乡创业正好弥补了“逆淘汰”式转移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有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石,它处在“四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党在农村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都要靠它去宣传,贯彻和执行,发展农业、致富农村、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稳定和发展农村等一系列事情,都要靠它去组织、实施和完成。九十年代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与过去相比,有许多新的内涵和要求,也给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许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平凉市政府最近决定:从1995年起,在农村各乡镇建立救灾救济储备粮制度。即在农业生产正常年份.每年每一个农业人口储备一公斤小麦.作为救灾救济储备粮。每年在交公粮时.统一交给乡粮管所(站)代管.有灾救灾.无灾粮食部门挂帐经营.仓储期不收取保管费用。3O万农业人口,逐年积累,丰复调剂.乡镇政府再接掌握使用.以弥补救灾救济款(粮)缺额较大的困难。这样.上可以为各级政府分忧,下可以为灾民排难解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乡镇建立救灾救济储备粮制度的有利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有利于依靠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强化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完全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和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确定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据悉,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辖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改试验区建设的起步,也对农村金融支撑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 农村稳,天下稳。”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三农”问题, 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农民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  相似文献   

16.
易中懿 《群众》2022,(4):12-13
<正>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全面实施乡村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和主战场,要精准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更高质量科技供给对接市场、服务产业、致富农民,着力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赋能提速。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支持。从全国来看,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不仅存贷比严重不合理,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都在“抽血”:一年全国农村资金流出几千亿,海南也毫不例外。广大农村地区所急需的涉农保险、担保、评级等中介机构也几乎空白,金融服务严重短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和省委“4号文件”都有明确的金融改革政策。在一些政策新动向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是强调要“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国论坛》2006,(7):87-87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农业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业金融服务”的战略部署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指示精神,今日中国论坛拟召开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今日中国论坛&#183;中国农村金融论坛”。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突破,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渠道,为银企之间架设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刘延华 《前沿》2014,(7):121-12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内需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任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完成“进城”的目标,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此,必须寻找一条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