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城 (即刘军宁 )发现 ,“通常 ,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民国时期 ,对清末立宪运动则常常是一笔带过 ,或只是对学界的知识分子 (如康梁 )在宪政运动中的作用和作为大加铺陈 ,而对中国商人的宪政情怀和追求则往往一笔带过。”① 从现有资料看 ,舒城的发现至少切中了近代中国宪政研究的一个误区。通常认为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抑商贱商政策 ,中国商人不仅缺乏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地位 ,而且缺乏相应的参政意识 ,形成了政治上的冷漠主义与孤立主义 ,“在商言商” ,不问政事 ,是大多数中国商人的准则。如梁启超就说 :“我国自昔贱商 ,…  相似文献   

2.
李远夫 《小康》2005,(3):22-24
在中国,若把“官”与“商”这两个字联系起来,一般都会引发人们许多的联想:“官商勾结”、“官商合流”甚至“官商一体”,等等。因为历代皇朝均以“重农抑商”为基本政策,商为“四民”之末,要逐利致富、求得更高社会地位,就不得不寻求权力的庇护与帮助,故而官商之不分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人们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就对时下某些官员“下海”、商人从政的现象多少有了些敏感,总是要不由自主琢磨背后是不是有“猫腻”。这一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过多的猜疑就往往多余了,因为现在已经大不同于昔时。随着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3.
林文勋 《思想战线》2003,29(3):54-58
在研究中国经济史中的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时,不少学者将两者混为一谈,否定古代在实施专卖制度的同时也推行过重农抑商政策。其实,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的区别是极为明显的,二者既表现为实施动机上的不同,也表现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不同,两项政策长期并行不悖地推行和实施。学术界之所以出现片面的认识,一是忽视了对重农抑商要义的深刻理解,二是将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看得过于宽泛。  相似文献   

4.
李然 《青年论坛》2013,(1):139-143
春秋以降随着抑商政策的执行,工商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从事工商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始终居于社会政治地位的最底层,其身份与地位日益边缘化,并且一直受到传统正规教育的排斥.但工商群体始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该群体采取以家族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实践为重的教育理念,在注重行业传承教育的同时,积极向主流文化靠拢.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中国古代少见的"重商"朝代。商人在蒙古国和元朝的地位远高于中原传统王朝。商人在元朝做高官,掌国政。元代商业繁盛和商人地位提高的特点是亦官亦商、官商一体,是一种扭曲的繁荣,最终不能推动正常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丘浚,字仲深,海南琼山人。生于明永乐十八年,卒于弘治八年(公元1418年——1495年),是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卓越代表人物。在历史上被称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在经济思想上的论述很有价值,在他的《大学衍义补》一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其中丘浚对工商业问题的论述很广,并独具见解。(一)从古代到近代,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奉行的一个传统政策。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这与我国传统的抑商政策、闭关自守的封建轻商思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明朝不仅信守…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领域扩大,商人十分活跃,逐渐形成了商帮。著名的有徽商、晋商、江右商、洞庭商、山东商、陕西商、广东商、福建商、龙游商、宁波商等十大商帮。商帮的出现,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十大商帮中最活跃的是洞庭商、徽商和龙游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两句谚语:“钻天洞庭遍地徽”、“遍地龙游商”。这反映洞庭商人、徽州商人、龙游商人遍布全国并雄踞商界的事实。龙游历史上为姑蔑文化发祥地,更是“入闽要道”,“金衢处徽之冲”,为古代重要盐道饷道,“通浙孔道,馈饷之…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以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刑民不分为特点的中华法系。我国古代没有产生诸如罗马法之类的真正意义上的私法或民法。民法学者对此的解释是,“其根源在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因统治者长期推行重民抑商的经济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市场经济极不发达。且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个人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观念无由发生,因此不具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如果更进一步,循着历史及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轨迹去探求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谢君善 《协商论坛》2006,(11):64-64
11月10日,由全国侨联、全国工商联、河南省政协等共同主办的“国际华商文化节”在商丘市睢阳区商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这一商界盛事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最难忘的便是商文化广场那座高达15米的“三商之门”。商文化广场大门为何称“三商之门”?这要从2004年5月20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一篇报道说起。题为《专家考证:中国商业起源于河南商丘》的报道以确凿的考古实物和翔实的史料向世人宣告:“商丘不但是商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商业的起源地,而王亥则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商丘“三商之源”的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然而,从一般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封建社会工商业发展缓慢,从根本上制约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使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这和“重农抑商”思想及与之有关的政策的实施有很大关系。“重农抑商”思想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经济的重要思想,是有其浓厚的物质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①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充分析“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MM奴隶社会为封建社会所取代,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对…  相似文献   

11.
明代初期、中期,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恤商、通商,商业逐渐恢复发展;明代后期,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商品市场形成,开放海禁,中国商品走向世界。明代的恤商、通商政策使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超越此前各个朝代,使其成为当时的世界先进强国。  相似文献   

12.
于熠 《求索》2013,(3):71-73
两宋"新经济"思潮有别于历史上的"重农抑商"单方策略,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商业观得到了修正。两宋"新经济"思潮从对商事主体的约束、商事客体的确定以及对商事活动调整的广度和深度等法律规制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这使得唐代政府对商业活动被动调整的立法理念得到了纠正。宋以来的种种商事实践表明,两宋所颁行的法律已经在悄然撼动着封建制的根基。统治者对于商事交易活动介入的加深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解决国家的燃眉之急,强行切分商业利润,但实质上则彰显了国家对于承认并保护个体商业经营的政府决心;两宋"新经济"思潮及其商事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了我国商业政策从"超经济强制"向"经济强制"的历史过渡。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商人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运雄  蔡梅娥 《求索》2005,(12):94-96
商人是从事商行为的人,但并非所有从事商行为的人都是商人。只有那些具有商事能力、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商行为,并以从事商行为作为自己经常性职业者,才是商法意义上的商人。我国应恢复使用“商人”这一称谓。未来中国的商法典抑或商法通则应以“商人”作为商主体称谓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商业资本发展面临新环境明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使商业活动中具有龙头作用的行业在一些地区兴起。再加上传统“抑商”政策的削弱、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壮大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更加速了商业资本的积累、集中和流动。一、明代北部边防的军事消费促进了晋陕商业集团的兴起公元1368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政府严重的边患。明统治者不得不实行卫所军屯及加修长城等一系列防御政策,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蓟州、大同、山…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收入分配差距极大,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土地分配不均是重要原因。秦汉时期采取抑制土地兼并和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推行的均田制效果有限,而同时期的佛教传播促进了财富横向流通,宋朝不抑兼并,设立常设性慈善机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历史上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举措体现了古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商人对商业环境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立 《理论月刊》2000,(8):17-19
明清时期的商人在改进经营方式的同时,着意改造商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了市场硬件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商业文化环境,由此为商业经营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商人和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有利的外部环境推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7.
张松 《求索》2012,(8):104-107
传统中国,政府对商人及商业的平衡政策导向及不断发展的商业形势,为商事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儒家学说与国家制定法则为其提供了法律支撑。在长期的商业交易往来和行业自治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商人的道德价值观为原型的商事习惯。至近代,中国被迫融入国际潮流,商事习惯也因此而被烙上时代痕迹,发生一些新变化。此演变不仅表征了近代中国由"身分"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也契合哈特的规则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重农轻商一直是中国历史中的历代统治者安天下的一项强制政令,商人们始终是处于社会各阶级的另类,尽管有过辉煌却又几度沉浮!  湘赣两省同属南方,曾均是先祖神农氏炎帝的属地。中国商业文化的最初奠基者,就是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日中为市”,就是炎帝的杰作与创举。  湘赣两省之间,罗霄山脉巍巍然然横亘其间,但两省间的商贸交往却是高山无法隔断的,不仅商缘源远,并几乎如同一血脉中流动的血流,从静脉到动脉地循环着,活跃地维系着两省商业的共同繁荣与生存。  湘赣两…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因进行了人文思考,认为主要在于:(1)封建统治者重农轻商的治理思想;(2)作为官僚政府对地方管理补充形式的“士绅”,极有可能成为资产阶级、又没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而是与拥有土地和官职相联系;(3)商人阶级对官僚的过份依赖;(4)“均”、“和”内倾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不乏爱才、惜才的佳话,却也演出了一幕幕残害人才的悲剧。统治者残害人才,使得许多人才正值盛年却象盛开的鲜花顿时萎谢,他们给人才,给历史,也给自身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憾。 一、政见不合,视人才为异己。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用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