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琳 《求索》2013,(4):250-252
贡布里希在对传统视觉艺术史的整理、建构过程中显示出其卓越的艺术理论造诣和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传统视觉艺术史被他总结为以再现为主轴、以装饰与象征为辅翼的三联架构,这与传统艺术形式是紧密对应的。贡布里希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恢弘的传统视觉艺术史,在后现代语境中回溯这一传统结构,具有着鉴往知来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彭兰 《人民论坛》2023,(17):42-47
数字时代的新生存特征,既体现为数字化生存,也体现为数据化生存。数字化生存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主动用数字化符号进行的自我塑造,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历经了文字化生存、视觉化生存和化身式生存等不同的形态,数字化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也存在着远与近的摇摆。数据化生存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及虚拟生活被各种技术转换为数据的新生存状态,特别是在数据与算法的共同作用下,数据化也意味着人被数据所控制和塑造。今天,人们同时经历着数字化生存与数据化生存两种状态,这两者相互纠结,共同建构着数字自我。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人的一切观念、范畴、理论框架和心理习惯等,都是由和谐精神来生发、规范的。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天和,佛教的圆融无碍,归根结蒂都没有跳出古典和谐圈子。和谐、和睦、平和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精神和气质。虽然在这些和谐文化中有着许多封建糟粕的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也存在着许多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李顺庆  秦杨 《求索》2013,(4):162-164
中国传统艺术和谐求善、借景抒情、追求内心真实,展现出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简洁含蓄的独特艺术意境美,构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和谐精神、艺道精神、人格精神。辉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意象性发展范式,其艺术表现又折射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性审度。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精神:内涵、资源基础与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梅  石绍成 《前沿》2010,(7):131-135
当代乡村治理转型呼唤着乡村公共精神作用的发挥。乡村公共精神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其传统与现代资源分别遵循着关系理性和交易理性的逻辑。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需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即需要在充分利用中国本土资源的基础上,顺应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并服务于乡村社会的民主治理,以推动乡村公共精神由内生自发向制度建构延伸、由宗法伦理向契约精神转型、并从熟人社会走人公众世界。  相似文献   

9.
理性的选择:重建公平、合理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的选择:重建公平、合理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周毅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①。物质财富的奔涌在动摇着人们的传统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0.
赵健 《前沿》2012,(19):197-198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中国画往往承载着更多对人文精神的传递和审美性格的培养,这在大学中国画专业教育教学中也多有体现,所以,要以中国画为基础建构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载体,将传统中国艺术精神当代化,因势利导地开展人文教育,形成重素养有素质、重修养有修为的艺术人才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余永红 《前沿》2009,(5):78-81
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承传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陇南白马人虽然生活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但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白马人的生活也正在迅速发生变化,陇南白马人的民间美术也正在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其服饰、建筑、家具、面具等民间美术种类,正在逐渐丧失本民族艺术的古朴、神秘等传统艺术精神和韵味。可以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保护白马人民间艺术和文化,实现白马人文化与艺术的民族化,是中国现代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视觉文化传播已经影响和诠释着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传媒乃至日常生活,新闻也不例外。江宛柳在军事新闻采写中,将客观现实加以视觉的诠释和解读,建构成一种可阅读的情景事实;把采访观察的视觉感受转化为新闻的情景表现,给人一种景观和情感和谐相融的视觉美感。  相似文献   

13.
吴秋凤 《理论月刊》2002,(12):57-59
现代科技负效应泛化,表明传统科技伦理正在失去约束力。建构现代科技伦理规范,实现科技行为自律,将是遏制科技负效应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比较系统地剖析现代科技伦理建构中的五大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破除难点的对策:“法治”与“德治”并举;倡导“地球村”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行为准则;开展不同价值主体的伦理对话与协商;健全科技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小说始终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士大夫气息,他注重在传统文化的母体里汲取现代艺术的营养,用传统的审芙方式和书写方式思考着现代人的生活.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本文主要从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结构等外在形式,内在人物塑造及其作品中儒释道精神文化内涵、对民风民俗的吸纳等方面来探讨其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16.
影视艺术冲击下文学的困境及其生存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孝伦 《思想战线》2001,27(1):88-93
在影视艺术的强烈冲击下,当代的文学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文学的传统门类--小说、诗歌和戏剧正在被电影和电视扬弃,散文无法独撑文学的天空.只有主动向影视突围,与影视合作,自觉符合形象化、视觉化潮流,自觉考虑社会受众的精神需求,文学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由当代社会文学的困境及其突围,可以得出诸多美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刘亚捷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鼓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爱国...  相似文献   

18.
匡勇胜  吴新颖 《求索》2013,(10):122-124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当作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儒家认为,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合一”发挥积极的功能。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所以。研究和弘扬儒家的乐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共同体概念表征着人类对“共同善”美好生活样态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实践,构成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审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消解了共同体的最初样态,而且建构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假的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一种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形式重塑了人类共同体生活的基本样态,形构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样态,从而在理论上批判了西方式现代化对共同体消解的现实,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对共同体消解导致的种种现代性问题的弊端;在制度上建构了一种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社会制度需求;在实践上推动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建构,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与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必经环节 ,也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科技成果 ,不断改造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复杂过程。伴随着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犯罪的现代性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突出 ,并制约着城市化的持续和有序推进。文章分析了城市化运动与犯罪状态的关系 ,提出了遏制和避开城市化进程中犯罪高峰的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