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2.
2013年第1期的《民主与法制》有关宪政的专题报道,为国人揭示了民主与法制之梦的基本框架和路径选择。梦想往往寄寓着希望与追求.借用北京奥运会“有梦想就会丁不起”这句歌词,民主与法制之梦的早日达成,才意味着宪政的真证到米,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迅 《湖湘论坛》2001,14(5):84-88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有着十分近似的历史背景:都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都面对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威胁,都发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殊为可惜的是,两国最终在法制近代化的道路上却走向了相反的命运,有所谓明显的“成败利钝”之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宪政追求为什么没有成功?一衣带水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又缘何实现了宪政?剖析尘封的历史,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是有深层原因的。 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一国商品经济愈发达,该国实现民主宪政的社会需求和可…  相似文献   

4.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黄河 《前沿》2013,(18):78-80
公民社会与宪政国家在保护个体自由权利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宪政并非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自鸦片战争后,被迫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从西方国家引入的一种文化理念。通过对相关历史的考查可以得知,宪政制度在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甚至“宪政”也属于敏感词。中国与宪政无缘,在性质上是政治国家,当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体自由权利遭到忽视甚至是牺牲。为何宪政制度难以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存,有观点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宪政文化的缺失。导致宪政文化在中国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6.
吴玲 《传承》2013,(6):94-95
权能分治理论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精髓,是其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权能分治理论中既包含了西方的主权在民理论、现代公司中的管理制度,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的"贤人治国思想",同时还借鉴了西方宪政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天完善法制体系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法治文化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琼现 《岭南学刊》2007,1(1):39-43
西方文化传统支撑了西方宪政独特的人权观,固有性、不可侵犯性、普遍性和个人性构成其独特内涵。反观中国,人权观念自古以来就严重亏空,而近代民权启蒙过程中的“托古”路径更导致人权观念在中国发生岐变:近代中国宪政理论所谈论之人权实际上是“恩赐的人权,”恩赐性替代了人权原本的固有属性,并严重阻碍中国宪政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法治或宪政的道路上走。然而 ,中国近百年宪政史启示我们 :在当代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迫切需要加紧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因为宪政建设之难 ,既受制于制度之设计 ,更取决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杨思留  辛其兴 《求索》2008,(10):132-134
契约理论是政治经济与法领域的重要理论渊源。从卢梭“自然状态”的古典契约到罗尔斯“无知之幕”的现代契约思想,都表达了“普遍同意”的社会理念,揭示了社会存在主体之初始地位之平等性,体现了市民社会法治思想的政治思维,成了现代宪政的逻辑起点。从经济学思维范式的演化看;以秩序和规则为核心的制度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宪政处于一切制度框架的最上端,是生成制度的制度。生成制度的“源规则”就是宪政。据此,宪政经济学从宪政思维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这一分析范式将是研究包括中国经济问题在内的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刘云静  彭顺勇 《求索》2012,(3):252-253
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湖南自治运动"是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民主宪政运动之合力的结果,是两派变革社会、实现政治主张的历史必然选择。"湖南自治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的关系看似无奇,实则密切:一定程度上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辛亥革命后,这场运动又在其推动下经历了发展、高潮,又迅速走向消亡。"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是清末民初各派政治军事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对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追求民主宪政的承重打击,也暴露出运动自身的诸多历史局限。反思中国民主宪政发展路径中的这段重要历史,我们或可发现,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自治运动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民主宪政只有在维护中央权威,提升大多数公民政治素质,具备足够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1.
柳飒 《求索》2008,(3):215-217
深层分析民初议会存续期间的法理之争、国体之争、政体之争、国家利益之争,发现其实质是各党各派的党势之争和权力之争,与传统宗派斗争有着一致的方术,是宗派争斗。各党太重党派利益仅是党争发生的表层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政治观念的支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追求一权独大的大一统,各党都追求自己的一统天下,完全排斥异己势力,失却民主的本意。正是党派之间的宗派争斗,导致了民初议会的崩解。由此,可说明民初议会政党政治不是西方宪政体制下的议会政党政治,而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传递下的宗派政治。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思想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该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使得传统中国的权力始终朝着集权的方向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立宪运动也产生了影响。正是基于该思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设计了一个集权的“万能政府”。由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作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终归失败。从中可知: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对舶来宪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的民族融合思潮 ,最早始于维新党人“平满汉之界”的思想主张和注重“历史文化因素”的民族认同观 ,这种观点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并最终得到了革命党人的认同 ,遂使我国的主流民族观念实现了现代转型。辛亥革命后 ,各民族平等融合的思潮遂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14.
汉宣帝时,路舒温在《尚德缓刑书》中向皇帝揭示法制现状和分析其成因,建议一改秦朝“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的弊端,应该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充分表明了其儒家思想的主张。路舒温归属于贤良文人派,他们的言论表明了汉武帝之后儒法之争的继续,说明儒家思想在汉朝政治上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霸王道杂之”的合流势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这部分论述依法治国时,再一次重申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重要原则。本来,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并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15年前,即1982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在总纲里写进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15个大字。同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第5条明文规定“各政党”“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里的“各政党”实际上主要是格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因为执政党不以身作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制就很难健全。此后,党中央的文件和领导…  相似文献   

16.
“十·一”过后,法国空军“巡逻兵”的飞行表演吸引了媒体的关注,成为百姓聊天的一个热闹话题,其实,这只是法国文化年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法国音乐家雅尔的紫禁城激光音乐会、“法国时尚100年”大型设计展和“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也将同期开幕。在以后近一年时间中,几百场各种演出、展览、联欢活动将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及其它中国城市陆续展开。而此前的7月,中国文化年刚刚在法国落幕。提起法国文化,中国人都感到十分亲切,五十年代,中法就合拍过儿童片《风筝》,风筝扎成孙悟空的形象,通过孙悟空联络起了中法儿童一个…  相似文献   

17.
吴雨娜 《友声》2007,(6):22-22
应法国“艺术家之春艺术节”和欧洲文化行动学会邀请,由对外友协和“艺术家之春艺术节”主任丹尼尔·博道斯及欧洲文化行动学会主任阿兰·如弗莱共同策划的中法文化交流演出项目《中国茶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于6月15日至7月21日在法国朗戈多克-鲁西永、利莫赞和南比利牛斯3个大区的12个城市进行了24场演出。  相似文献   

18.
黄启昌 《求索》2008,(12):212-215
郭嵩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臣,通过对西方全新的法制观念和制度的考察与传播,以及对中国封建法制的批判,形成了具有近代元素的法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了启蒙和先驱作用。在宪政思想方面,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开始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藩篱,体现出时代精神和进步性。在司法制度上,主张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进行司法制度改革。他在日记中大量记述和介绍了西方的审判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狱制度以及法治意识等,充分体现出他司法价值观的变化。在国际法思想方面,通过对国际公法的了解,对设立驻外使节领事的认识,积极地将国际公法运用于具体实践,体现出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9.
肖飞  申群喜 《湖湘论坛》2005,18(3):29-30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博采中西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创立“三民主义”学说,极力追求民主政治,精心设计了以“五权宪法”为核心的民主共和宪政体制图式,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现代化思想主张,并着手进行一系列宪政体制创新的尝试,为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魏源“师夷”思想与湖湘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祥  殷国明 《求索》2007,(7):72-73
魏源的“师夷”思想,就是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魏源早年接受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幕僚生涯中,参与了大量的改革,接触到底层社会,对西方先进东西多有了解。魏源也为“夷师”,他的著作,输入日本,在明治维新产生一定作用。“师夷”思想,扩大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对近代的中国文化与革命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