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一代文学存照:关于当代青春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春文学的整体崛起既是中国文学的历史延革,又是中国文学在现今时代的有效拓展,在理论上已构成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在场性".青春文学由于及时记下了我们时代文学发展的脉博,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假设,而构成了作为文学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内容。要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需要认识到,共同富裕是“普惠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既要杜绝平均主义,又要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的统一,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它的内容既有相对确定的历史含义,又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共同富裕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坚持和平发展,不能以剥削压迫其他国家人民为代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彰显着认识论的生态现象批判、社会论的资本逻辑批判、实践论的生态实践批判、价值论的伦理价值批判等四重论域。生态现象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着力点,让其关注空间生态形态的演变,这是从认识论上认识空间生态现象;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根本动因,让其详细阐述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及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从社会论批判空间生态危机;生态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根基,让其号召无产阶级通过空间革命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空间生态,这是从实践论上解决空间生态困境;伦理价值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落脚点,让其要求空间生态变革成为人类解放的条件,这是从价值论上实现空间生态正义。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审视了空间生态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5.
爱情婚姻不分国界 据历史记载,中国人走向海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当时有中国商人“住蕃”他国,有的“住蕃”长达十年之久。而中国人真正移居海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从那时起到解放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超过1000万,平均每年在1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的“生存论转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本体论基础;“类生存原则”、“个体性生存原则”以及“共生性生存原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建构原则;这一建构原则在实质上就是生态和谐化与和谐生态化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7.
黄梅方言属于楚语区方言.黄梅方言与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中黄梅方言持续体很有特色.本文主要讨论黄梅方言由“倒”构成的持续体.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梅方言“倒”构成的结构形式;二是黄梅方言“倒”字的历史演变;三是黄梅方言“倒”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全局的重要问题。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村富,则国家富。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关住“三农”问题,正是体现了党中央对该问题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既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18个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多级编码与模型构建,试为我国生态修复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论解释,借以解码生态修复的“中国故事”。结果显示:我国生态修复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全链条治理模式,由“制度-行动者网络”“技术-嵌入性动机”“组织-注意力配置”“体制-常态化督察”四个范畴构成,其中“制度-行动者网络”意指谁来修复,“技术-嵌入性动机”与“组织-注意力配置”表征如何修复,“体制-常态化督察”意指修复监督。中国式生态修复成功的机制性路径主要包括以心灵契约订立初心使命,以合作治理维系常态格局,以因时就势形塑立体过程和以任务桥接扩展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与问题范式不是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而具有辩证统一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而决不是单纯的理论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由板块构成的,它涵盖了具体结构、分析结构和描述结构。要防止走进“线性”论、“非意识形态”论和板块思维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乡村建设的生态变迁使“美丽乡村”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本文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三个层面五个维度对“五美乡村”的内涵进行阐释:美在环境、美在生活、美在文化、美在布局、美在建设;并进一步对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的构建过程中,对“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从空间的拓展性、时间的延续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生命一体安全观”内生于自然、人、社会三者交融互动所构成的生态—生命共同体,生态安全是生命安全的前提条件和自然根基,生命安全是生态安全的表征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与生态—生命逻辑的背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生命共同体的安全和健康,导致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双重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生命一体安全观”为破解当代世界难题指明了出路,其价值旨归在于: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安全是生命安全的自然基石,经济发展是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生命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统一,确保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环境权益;三是用法治和制度为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态—生命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四是保护和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态—生命共同体,是全人类的伦理责任,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建共享美丽健康世界。  相似文献   

13.
国内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概念的认识,长期陷入“历史事件—历史事实”二分法这一西方话语的逻辑怪圈而无法自解,这是导致无法厘清历史虚无主义根源的重要原因。重建历史学中的“事实”关系是摒弃西方话语的关键。历史“元事实”是历史载体和历史认识形成的母体和源泉,由基本事实、过程事实、因果事实、观念事实四种类型构成,且具有真存性、根源性、庞杂性、唯一性、系统性、连续性、变化性、传承性、不可见性、难验性等特性。历史学家要达到的书写目的是,借助历史载体,运用历史、科学、艺术和价值四种思维而获得逻辑事实。逻辑事实是历史真实与历史认识的有机统一,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科学性与艺术性、逻辑性和想象性的知识生产。其中,求真是史家之秉性、逻辑事实之基石、史学之根本。  相似文献   

14.
徐淼 《今日浙江》2013,(19):54-54
李白曾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的美,美在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优势。建设美丽天台,自然要利用美丽山水,发展特色产业,走生态富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时事报告》2011,(11):4-4
“生态城市”应符合六条原则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叫“生态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此总结了六条基本原则:紧凑的用地模式;可再生能源占比大于20%;绿色建筑比例大于80%;生物多样性;绿色交通占优先,步行、自行车及公共交通的比例大于65%;拒绝高能耗。六条缺一条,就只能算是“野鸡生态城市”,是“山寨版”。  相似文献   

16.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生态商业有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全喜  刘辉 《前沿》2009,(12):115-118
商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传统商业发展存在生态弊端,必然向生态商业转型。生态商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生态商业发展系统的“开放性”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商业发展系统“远离平衡态”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内在根源;“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外在动力;“涨落”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包亚宁 《新东方》2012,(1):22-25
不同区域在中央指导下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构成了国家总体发展模式,也是党的事业发展交相呼应的构成要件。本文以海南发展历史过程为线索从海南建省办特区,拓展新的区域发展方式;提出建设海南生态省,探索包含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三个方面解析海南改革探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认识的深化轨迹,加深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欢腾七乡     
《今日民族》2008,(3):I0006-I0007
文山州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并逐渐形成了“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分布特点,各民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又都保留了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艺术形态和习俗风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显得古老质朴、丰富奇丽。  相似文献   

19.
李心记 《前沿》2012,(4):57-5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相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个人而言的;“现实的个人”是具有多重规定的、生活与现实中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是限度的。  相似文献   

20.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12,(1):121-125
公民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成长机制和进化过程,西方式的“原生态”公民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智慧结晶,构成了我国当代公民文化的“内容共性”。但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不是西方公民文化的直接移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西文化的融合。为多元文化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村民文化、臣民文化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以及现实的理性主义态度,这些都构成了中国语境下公民文化的“内容个性”,并将成就中国式的“再生态”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